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风流驸马王都尉不恋富贵醉江山王诜,字晋卿,生卒年史无记载,当今学术界一般持“1048—1104年后”的观点。娶英宗赵曙之女蜀国公主为妻,官驸马都尉及定州观察使、利州防御使。祖父李鼎、父李瑜为唐宗室,五代时避乱流寓四方,后廷居山东营丘。王诜一生的精力主要用在绘画上,据现存文献著录约80余幅,其中不乏重复者和赝品。画中人物,虽不到半寸,均奕奕有生气。
风流驸马王都尉 不恋富贵醉江山
王诜,字晋卿,生卒年史无记载,当今学术界一般持“1048—1104年后”的观点。笔者考证其大约生于公元1051年,卒于1114后至1120年前(考证文章即将发表),祖籍山西太原人,后居河南汴京,为北宋开国功臣王全斌之后。娶英宗赵曙之女蜀国公主为妻,官驸马都尉及定州观察使、利州防御使。家筑“宝绘堂”,藏历代法书名画日夕观摩,精于豁赏。
王诜长于诗词、书法,通晓琴棋笙乐,尤精绘画,山水最长,亦能画松、墨竹和人物。而他在中国绘画史上的成就和贡献主要是山水画,可分为水墨、青绿二格。
元汤垕《画鉴》载:“王诜字晋卿,学李成山水,清润可爱;又作着色山水,师唐李将军,不今不古,自成一家。”他学古而不泥古,能自出机杼,巧妙灵活地运用金碧法和破墨法,创出了清润挺秀,风韵动人的风格。这种“不古不今”的青绿山水风格,上承隋唐展子虔、王维及李思训、李昭道父子,下启南宋赵伯驹、赵伯骕,元代钱选、赵孟烦等,影响深远。
宋米芾《画史》云:“王诜学李成皴法,以金绿(一作碌)为之,似古今观音宝陀山状,作小景亦墨作平远,皆李成法也!”李成,字成熙,世居长安。祖父李鼎、父李瑜为唐宗室,五代时避乱流寓四方,后廷居山东营丘。状写中原齐鲁等地诸山,笔墨简练,笔致秀挺,创蟹爪树、云头皴,擅写寒林雪景。精于山水,凡烟云变灭、水石幽闲、树木萧森、山川险易皆在所作中曲尽其妙。其画笔锋颖脱,墨法精微,好用淡墨,有“惜墨如金”之称。李成一派名家甚多,如翟院深、郭熙、王诜,只不过“翟院深临摹仿佛乱真,若论神气则霄壤也”。郭熙善得烟云出没,峰峦隐现之态,王诜亦得其烟云隐现之精妙。在当时,作为李成画派的传人,王诜与郭熙是齐名的,但郭熙的作品,多为供奉的装饰布置画,尽管其画中也弥漫着林泉高致,实际上巳近乎“众工之迹”,致使其子孙要收购其遗作以“晦其迹”,而王诜则“非胸中自有丘壑,其能至此哉。”
王诜在师李成雪景寒林的同时上追王维水墨一派,董其昌《画眼》云:“赵令穰《江乡清夏卷》,笔意全仿右丞。余从京邸得之,日阅数过,觉有所会。赵与王晋卿皆脱去院体,以李成熙、王摩诘为主,然晋卿尚有畦迳,不若大年之超轶绝尘也!”山水画的设色 ... 从唐代以来即分为金碧的青绿大着色及水墨浅淡设色两种,前者以大小李将军为代表,后者以吴道子、王维为代表。晋卿既从李成上溯王维学水墨一派,又学二李金碧中的一路,双管齐下,兼二家之长,融会贯通创为新格。王诜之所以能够融会贯通,这与他精湛的书画鉴赏能力和其“宝绘堂”珍藏的大量古今名画法帖密不可分。
王诜一生的精力主要用在绘画上,据现存文献著录约80余幅,其中不乏重复者和赝品。根据现存实物,王诜的主要代表作品有:《渔村小雪图》卷、《烟江叠嶂图》卷(水墨、青绿各一卷)、《山溪秋霁图》等。
《渔村小雪图》卷
淡黄绢本设色,纵44.5厘米,横219.7厘米。现藏故宫博物院。《宣和画谱》《大观录》《石渠宝笈初编》等著录。
此作构图完整,惨淡经营,远近虚实分明,中间高峰突起,巍峨挺拔,气象雄浑,远山连绵,错落有致,宾主分明。天空淡墨加花青罩染,既衬小雪之洁白无瑕,又添了几分寒气。山外淡墨笼罩,山石顶敷白粉。山顶丛树以浓墨、重墨为主,且浓于山石,亦点白粉,虽少而雪意颇浓,惜墨如金。整幅画融高远之空阔,深远之幽深与平远之散淡于一体,自然天成。
画中山石宗李成、郭熙而另辟机巧,山头上圆下直,与郭熙云头皴稍异。山石轮廓用笔婉转,中锋为主,兼用侧锋,方圆兼施,无尖锐之棱角。山石阳面稍皴,阴面多皴,一如刮铁,深处再用较浓之墨加一二遍,后用浓墨提醒,另外皴法上实下虚,使山石有云雾、水气蒸腾之感。通过用墨轻重的交互配列,多次点染后,使山石层次井然,凹凸显现,虚实相生,立体感较强。较之郭熙山石少了几分动感与圆浑,多了几分墨气与文气,二者同具光感。远山淡墨加花青自上渲淡而下,上实下虚,雾霭迷蒙,如梦似烟,犹韩拙的“迷远”之效,已开南宋马(远)、夏(圭)之端倪。平坡水石俱用水墨拖出,不勾线,以墨色深浅分远近,以增加纵深度,眺望前方,似在千里之遥,得“幽远”之神韵。
画中树木姿态多变,老树盘曲扭动,俯仰多姿,或横或直,或卧或游,或高或低,聚者相悦,散者如别,整者如戟,乱者如发,俯者如老携幼童,仰者如羔羊乞乳,顾盼生情,穿插自然,绝无纷乱之感。苍松以李成攒针法写就,或如翠盖斜偃;或蟠身矫首,如王虺搏人;或捷如山猿,伸臂掬涧泉饮,形象生动。画中柳树婀娜多姿、轻柔曼妙,与苍松、枯木一文一武,刚柔相济。至于树身疖疤凹凸浑实,枯枝蟹爪法写出,苍劲而灵动,极尽刻画之能事。画中所有树木形态逼肖,笔墨精良,丰神料峭、生意盎然,其傲然风雪而挺拔之姿跃然纸上。为历代山水画中的精彩之作。可见作者传统功力之深,体察自然之精妙。
画中人物,虽不到半寸,均奕奕有生气。姿态生动自然,把渔夫、书童、文人等不同身份的人刻画得形象毕肖,活灵活现,有龙眠、道子笔意。
尤值得惊叹的是,此画墨色丰富,或浓破淡或淡破浓,即苏轼所谓的“破墨法”,此法始于唐代张璨、王维,李成发而扬之,王诜更与二李金粉设色融而为一,山石、寒林、坡岸,墨气淋漓,山峰、石面、树梢上用蛤粉积染,天空弹粉为雪,树杈、苇叶勾金。墨、粉、金互用,表现了积雪在阳光下晃耀夺目的景象,画面和谐而无俗气,可谓自创新格。
画面横卷,高尺余,虽为文人气息极浓的横卷小轴,但崇山峻岭却有宏大气象,融北派之雄劲挺拔与南派清秀柔媚于一体:全山俱不点苔,尚存北方山水风格。山石树木来自荆、关、李、郭等,而水墨渲染则受董源、巨然影响。“开南宋以后无数法门,承先启后,晋卿之功不可没,而此幅尤为晋卿杰作,弥可宝贵。”(俞建华语)此图卷首宋徽宗赵佶题“王诜渔村小雪”六字瘦金签并有弘历、年羹尧、宋荦、汪由敦等多家题字,有朱方双螭玺、“政和”、“宣和”、“纬萧草堂画记”、“商丘宋荦审定真迹”、“乾隆御览之藏宝”、“古稀天子”等印共69方。此图曾经宋宣和内府收藏,明末出现于庙肆,入清后经戴岩荦、王翚、年羹尧收藏后转入清内府。民国年间溥仪带入长春伪宫。1950年惠孝同先生购得,后捐给故宫。
《烟江叠嶂图》卷(青绿)
绢本设色,纵45.2厘米,横1 66厘米,上海博物馆藏。曾见《宣和画谱》《大观录》《墨缘汇观》《石渠宝笈》等书著录。
此图左起,浩渺烟江咫尺千里,主景位于手卷右方,江心现出一片重峦叠嶂,勾皴用笔方中寓圆,卷云、刮铁兼用。青绿着色,层层敷染,色墨互用,一扫富丽堂皇之气,清新典雅。山腰云气雾绕,工笔淡描,线划空明。山坳流泉飞瀑,逐级下泻,节奏分明、空间深邃。山涧两边焦墨烘托瀑布,黑白反差分明,富有视觉冲击力。画中坡石阴面墨笔皴擦,阳面不施或少施皴笔,疏密对比强烈,墨笔勾皴后,淡墨花青渲染,再加以青绿复染,进而重彩复皴,极富立体感。山间树木郁郁葱葱,杂树多夹叶及点笔,着有石青、石绿、浅绿及赭石,红绿墨相间,繁茂丰富而和谐。远山亦用青绿晕染。画中楼阁工整严谨,结构分明,造型准确,属界画一格,从中可窥二李遗 风。江心两叶小舟泛游江上,悠然自得,左边垂柳拂水、浅滩坡岸、累累拳石浮于浅水之上,烟江空旷,平远浩渺,意境清幽。此画虽为青绿山水,然一扫隋唐的仙游色彩,取而代之的是超凡脱尘之境,具有浓郁的文人画气息。
此卷曾为北宋内府收藏。卷前鹅黄绢隔水上,有宋徽宗赵佶的瘦金体“王诜烟江叠嶂图”七字签题。卷后有元代姚枢题五言古诗一首,明代宋濂题跋和黎民表嘉靖丙辰(1556年)题观款一行。本幅钤有“双龙”方印,“御书”葫芦印,“宣”、“稣”连珠印,“宣和”、“宣和中秘”、“政和”等印。后隔水钤有“政”、“龢”连珠印,托尾纸上钤有“内府图书之印”。
另外,此幅上还有“悦生”葫芦印、“秋壑珍玩”印,“台州市房务抵当库记”、“乾隆御览之宝”、“石渠宝笈”、“重华宫鉴藏宝”、“嘉庆御览之宝”、“宣统御览之宝”等等。从印章可见,此画流传有绪,南宋时曾为贾似道收藏,后归台州官府;清初曾归孙承泽、宋荦,画上均有二者名印;乾隆初年归安岐收藏,后转入清内府。
《烟江叠嶂图》卷(水墨)
绢本水墨,纵26厘米,横138.5厘米,上海博物馆藏。此图相继为金代元好问,元代刘汉卿、戴祖禹、徐琰,明代周吉,清代高兆等人收藏。《云烟过眼录》《味水轩日记》《式古堂书画汇考》著录。
此图诚如苏轼诗题所云:“江上愁心千叠山,浮空积翠如云烟,山耶云耶远莫知,烟空云散山依然。但见两崖苍苍暗绝谷,中有百道飞来泉;萦林勒石隐复见,下赴谷口为奔川。川平山开林麓断,小桥野店依山前;行人稍度乔木外,渔舟一叶江吞天。”由于作品现仅存原画的四分之一,前半段已经残缺,故而“百道飞泉”的壮观景象已不复现。但江水浩渺、烟波无限、层峦叠嶂的景色清晰可见。作品结尾处的左下坡石上古松乔柯丛生,坡前老树横卧其间,如蟠龙饮水,苍劲有力。此树木组合与《渔村小雪图》结尾处的树木组合相似,只不过整体较前者用笔放纵洒脱,造型简率,更重书法用笔和气韵的营造,风格属于飘逸洒脱一路,极具文人画“墨戏”色彩。
图后有苏轼行书诗二首并跋,及王诜唱和诗二首并跋。纸尾上有明周吉,清高兆、赵执佶三跋。
此画1957年章佩乙委托靳伯声出手给上海博物馆,被定为赝品而拒收,后谢稚柳购得,经钟银兰鉴定为真品。1997年元旦,谢稚柳、陈佩秋夫妇捐赠给上海博物馆,成为镇馆之宝。
《山溪秋霁图》卷
绢本,淡设色,纵45.2厘米,横206厘米。美国华盛顿弗利尔美术馆藏。
本长卷表现了雨过天晴秋郊的清丽风光。图中野水逶迤,流瀑湍急,江水浩淼,空阔幽远。近处重峦叠嶂,远山连绵起伏,忽隐忽现。画中高人逸士闲庭信步,渔夫钓者悠然自得,一派世外桃源景象。远处楼阁精整工致,在树木掩映中,藏露结合;近景置寒舍亭台,为游人旅者休憩之所。此图意境优美,布置有序,可游可居可观也。此画无款识,元时倪瓒、柯九思,明代文嘉、王穉登、董其昌等人收藏,定为郭熙笔,但谢稚柳先生在1957年的《唐五代宋元名迹》一书更定为王诜之作,《鉴余杂稿》一书中再次详论。先生通过鉴别得出:王的用笔爽利,气格俊俏,特别显露着圆笔尖峰的特性;郭熙的用笔壮健,气势浑厚,特征是圆笔中锋而富于凝重。
王诜笔势与《图画见闻志》中所说李成的“毫锋颖脱”相吻合,“画松叶谓之攒针”在此图中亦得到了印证。王诜与郭熙风格相比,可谓“一文一武”。
王诜是一个传统的守护者、继承者,更是创新者。他不仅仅继承了隋唐、五代、宋代名家的优良传统,更打破了门户之见,把院体画与文人画作了完美结合,他的画重理、重法,更重趣。他那心灵凝聚而成的展玩式小景山水在山水文学化转变进程中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他的水墨得李成精髓,在其雄壮恢宏的气势之中融进了恬静飘逸,在李成儒家情怀的基础上添了几许道与释的超然出尘,更重绘画的韵外之味,已开启了南宋山水画重情致之端倪。王诜的青绿山水更是开启了一代新风,用李成骨格,兼取展子虔、李思训之设色、构图等,另创一种以墨勾、墨皴为基础,然后以青绿敷色的山水画新形式。此种青绿山水涤除了隋唐青绿山水金碧辉煌的富贵气和仙游色彩,而具有色墨交融、清新雅丽的文人气息,对中国青绿山水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此画风直启南宋赵伯驹、赵伯骤,元代钱选、赵孟頫之青绿山水。另外有史料可查的元代画家曹云西、朱德润、唐棣、吴璀、吴镇、黄公望、赵雍、刘贯道、刘融、王渊、姚彦卿,明代画家董其昌,清代王石谷、恽南田等均不同程度地受王诜画风影响,且有大量临摹品存世。他的画风不仅在文人画家中影响甚广,而且在宫廷画家中亦广为传播,以至于有“内臣冯瑾慕其笔墨,临仿乱真,(宋)高宗竟题作王诜”的记载。从整个美术史长河来看王诜和他的艺术,其山水画起到了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画史虽把他归为“李、郭”一派,功劳实则大过李成和郭熙,青绿且自成一格,实开新派。
来源:《收藏界》
以上内容由历史认知网整理发布(WWW.lishixinzhi.Com)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