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1919年5月4日,上万名北京市民齐聚街头,向北洋...发出强烈...,著名的「”...运动”就此爆发。「”...运动”被誉为一场伟大的爱国运动,它的起因是当年一月份召开的巴黎和会,中国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应邀出席。本以为可以在巴黎扬眉吐气,谁料人家根本就不把你放在眼里,该收的权利一样没收回来,山东也落入日本人之手。就在半年前,北京的高校还专门为庆祝一战胜利放假三天,由于中国是战胜国之一,大

1919年5月4日,上万名北京市民齐聚街头,向北洋 ... 发出强烈 ... ,著名的「 ” ... 运动”就此爆发。 「 ” ... 运动”被誉为一场伟大的爱国运动,它的起因是当年一月份召开的巴黎和会,中国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应邀出席。本以为可以在巴黎扬眉吐气,谁料人家根本就不把你放在眼里,该收的权利一样没收回来,山东也落入日本人之手。 就在半年前,北京的高校还专门为庆祝一战胜利放假三天,由于中国是战胜国之一,大伙儿满心欢喜的认为中国已经崛起,从此可以不再受列强的摆布。然而期望越高,失望越大,巴黎和会的失败,摧毁了中国人美好的幻觉,也终于认清了「 ”弱国无外交”这一残酷的现实。 不过,当初给中国人这份幻觉的,除了战胜国的身份,一个美国人同样「 ”功不可没”,他便是托马斯·伍德·威尔逊,美国第28任总统。 1/5 美国历史上第一位教授总统 说起威尔逊总统,你可能觉得陌生,但你一定听说过美国一座著名的高校——普林斯顿大学。 普林斯顿如今是全球首屈一指的高校,从这里走出过无数学术巨匠。然而在19世纪末,它只是一所不起眼的私立学校。1890年,年轻的伍德·威尔逊成为该大学的政治经济学教授。在此期间,他出版了大量专著,有的至今仍作为美国高校的教材,是当时美国政治学领域的权威人物。 1902年,威尔逊成为普林斯顿大学校长,并决心把普林斯顿建设成世界一流大学。他不遗余力地开展学科建设,先后花100万元成立理学院,300万元成立工学院,250万元成立研究生院,又花300万元进行了校园的改扩建,还将教授的工资提高了近一倍。 担任普林斯顿大学校长期间的伍德·威尔逊 伍德·威尔逊的这个大学校长当了八年,由于他的努力,普林斯顿实现了向研究型高校的转变。仅仅作为大学校长,威尔逊便足以名垂史册。可到了1910年,他决定从政了,威尔逊以民主党候选人的身份,正式参选新泽西州州长。 走出象牙塔拥抱复杂的政治世界,这本身就需要不小的勇气。不过,威尔逊却轻松击败了竞争对手,他的教授身份正是获胜的原因之一。由于把前半生献给了象牙塔,威尔逊得以超脱于党派利益之上,他本人也在竞选中强调:自己从不受任何政党大佬的摆布。换句话说,别的政客都是拿了谁的好处替谁说话,而我威尔逊只根据原则办事。 政治是肮脏的,威尔逊的这一立场,不啻为政治界的一股清流。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威尔逊理想主义的一面,这种理想主义在为他赢得好感的同时,也影响了威尔逊日后的一系列政治与外交决策。三年后,威尔逊当选为美国总统。 从大学校长到美国总统,威尔逊只用了很短的时间,他的理想主义让人们对这位新总统多了一份期待。在选民眼中,威尔逊是一位睿智的学者型总统,与美国历史上其他领导人不同,他不仅有着知识分子的学识与远见,而且没有政治包袱,可以全心全意地为了「 ”公共利益”服务。 但就在威尔逊当选总统后两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欧洲列强彼此大打出手,大洋彼岸硝烟弥漫。 第一次世界大战宣传地图 在20世纪以前,欧洲在美国人心中是世界文明的中心。从文治武功到科学技术,都远远的超过美国。过去很长一段时间,美国高校都没有能力培养出自己的博士生,到了威尔逊这一代,美国才有了首批本土培养的博士生。 第一次世界大战改变了美国人对欧洲的看法,至少欧洲人不再如他们想象地那般高贵了。英法德等国家正在为自己的自私和贪婪付出代价,而美国要做的便是置身事外,你们打你们的,我只管一心一意搞建设。 2/5 威尔逊主义 和前几任美国总统一样,威尔逊开始时奉行所谓的「 ”孤立主义”原则,尽可能不插手外国事务,对大多数战争都保持中立态度。理由很简单,我美国既远离欧亚大陆,又是个新兴国家,发展经济是我的第一要务,何必去掺和其他国家的是是非非呢? 可到了一战时期就不同了,美国已经是世界头号经济强国,即便你不想多管闲事,别人也迟早会来打你的主意。比方说,德国潜艇经常向载有美国公民的英国船只发动袭击,造成大量无辜平民的伤亡。而德国的潜艇战还威胁了大西洋的航运,直接影响到美国的商业利益。威尔逊意识到,美国终究不能将这个世界置之度外。1917年,他正式宣布美国参战,加入了协约国的阵营。 美国的参战立刻改变了一战的格局,1918年11月11日,随着德国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战宣告结束。 由于战事不发生在美国国内,美国本土几乎没有受任何影响,相反,英法等欧洲老牌列强还欠了美国一 ... 外债,大战使欧洲经济陷入泥潭,却让美国的经济增长了3倍。 有了雄厚的经济基础与战胜国的身份,美国人在参加之后的巴黎和会时就有了底气。但威尔逊觉得,既然美国已经在国际上扮演了全新的角色,承蒙大家如此看得起,美国就得展现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啊。于是在一战结束前不久,威尔逊发出了一份和平方案,史称「 ”十四点方案”。 这套方案本质上是对战后国际秩序的重新界定,它主要包含三个方面。 首先是各国之间不能搞秘密外交,所有的协议必须公开。而在此之前,国家之间凡有矛盾冲突,大伙都是关在小黑屋里悄悄商量。为了杜绝内部交易发生,最好的办法是保证一切公正、透明、公开。 第二个方面最具吸引力,威尔逊主张:世界上所有民族只能根据自己的意愿治理国家,他国不得干涉。总之就是自家的事由自己人管,外国人不许插手。 在以上两点的基础上,威尔逊呼吁成立国际联盟,以保障各国的 ... 与领土完整。国际联盟相当于世界法庭,谁违反了原则,就对谁实施惩罚。 「 ”十四点方案”的公布,让世界各国感到振聋发聩,尤其是一战的战败国与长时间饱受列强欺凌的第三世界国家,更从中看到了赢回尊严的希望。威尔逊总统一夜之间成了各国人民的大救星,改变世界的重任仿佛都压在了他一个人身上。 当时中国人对威尔逊的崇拜,从「 ” ... ”期间大学生喊的口号可见一斑,他们 ... 到美国大使馆门前,高喊着「 ”威尔逊大总统万岁!”俨然把他当成了一位圣人。陈独秀对威尔逊的评价是:他可算是现在世界上第一个好人。巴黎和会召开时,全中国都把目光投向了威尔逊,期待他能为受尽屈辱的中国人讨回公道。 3/5 理想主义的困境 「 ”十四点方案”,又被后世称作「 ”威尔逊主义”,今天我们很容易看出,这是完全基于道德的政治主张。它打破了一战前世界各国依靠实力决定话语权的局面,首次把国际秩序上升到法理的高度,呼吁各国团结在彼此尊重,互不侵犯的原则之下,建立永久和平。 战争结束后不久,威尔逊主义广受欢迎,美国也因此被戴上了救世主的高帽子,其实不只是咱们中国人,全世界都对威尔逊总统膜拜有加。威尔逊刚到巴黎参加和谈的时候,大街上到处挂着赞美他的横幅,意大利士兵高喊着支持威尔逊的口号,法国农民则对着他的照片下跪祈祷。 巴黎和会现场:前排左边起第五位为威尔逊总统 你可不要把这种行为简单的理解为愚昧,要知道,第一次世界大战给欧洲一些国家造成的创伤,甚至比第二次世界大战还要严重。通过这场战争,欧洲国家看清了彼此贪虐的嘴脸,也对战争产生了由衷的恐惧,所以,无论从情绪上还是理智上,他们都赞成威尔逊的主张,至少同意将其作为各国协商共事的纲领。 但是越崇高的理想,落到现实层面矛盾就越大。 首先是逻辑上的问题,威尔逊提出民族自决的主张,但对于民族的定义却很模糊,民族究竟该以什么来划分?是根据国家,人种还是语言?即便能够对民族进行清晰的界定,那么有些国家是多民族混居的,难道也要允许这些民族建立自己的国家吗? 举个例子,当时有爱尔兰人想 ... ,于是他们找到了威尔逊,你不是主张民族自决吗?能否说服英国 ... 允许我们独立呢?威尔逊自己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他给爱尔兰代表的答复是:你们生活在民主国家,应该以民主的方式来解决。 作为战胜国的英法两国,对于威尔逊的民族自决虽然口头上赞同,但内心深处是不愿接受的,为啥呢?因为英法在全球拥有大片的殖民地,如果允许这些殖民地独立,岂不损害了两国巨大的海外利益?即便拿美国自己来说,它的境内有那么多印第安人,他们祖祖辈辈生活在北美大陆,根据民族自决原则,如果印第安人宣布独立,请问你威尔逊总统会同意吗? 威尔逊主义面临的第二个问题,是无法协调各方冲突,说到底还是那句话,听起来很美好的东西,在处理现实难题时往往很不靠谱。比方说,威尔逊对战败国德国持同情态度,他认为德国不应该进行战后赔偿,但是法国就不同意了,我们法国在战争里付出了那么多,谁来补偿我们?最后,威尔逊总统不得不妥协,德国割地赔款加大幅裁军,从此埋下了仇恨的种子。 所以,威尔逊的理想主义,最终把所有人都给得罪了。作为战胜国的英法认为他不切实际,作为战败国的德国觉得自己被骗了,而广大第三世界国家如中国,也感觉希望落空,所谓民族自决,不过是唬人的把戏而已。 4/5 国际联盟的结局 讲完了威尔逊主义的困境,我们再来看一下它的衍生品——国际联盟。和威尔逊的主张一样,国际联盟最初也被寄予厚望,人们期待它能成为替世界伸张正义的法庭。 国际联盟总部 然而,这个由威尔逊总统提倡建立的国际联盟,美国人自己就不愿加入。在《国联盟约》中,美国原本与英国、法国、意大利和日本一起,作为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谁料威尔逊刚回国,他的提议就被参议院否决了,因为美国不想因为插足国际事务被英法等国牵着鼻子走。 所以最终,美国没有加入国联,不仅如此,国联还因为意识形态原因,把当时的另一个世界大国——苏联排斥在外。没有了美国和苏联,国际联盟实际上由英法两国唱主角。 那么国际联盟有没有给世界带来和平呢?我们还是举个中国人熟悉的例子:九一八事变。 1931年9月18日,日军以中国士兵破坏南满铁路为由,大举入侵中国东北地区, ... 军队未及反抗便悉数撤离。次年3月1日,日本扶持清废帝溥仪登基,宣布在东北建立伪满洲国,日本人的野心路人皆知,无非是想借伪满洲国实现对东北的全面控制。 伪满洲国成立之初,除了德国和意大利这些日本的盟友,其他国家都不予承认。蒋介石 ... 不愿意出兵抗击侵略者,而是把希望寄托在国际联盟身上。 国联派了个调查团,对东北地区进行了短暂的考察,对伪满洲国的合法性予以明确否认,责成日本尽快将土地归还中国。但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日本人这回不干了,他们对此的回应是:直接退出国际联盟。 国际联盟不仅没能维护和平,甚至对主要成员国的侵略罪行也无能为力。 有了日本这个「 ”榜样”,国联的另一个常任理事国意大利也开始蠢蠢欲动,1935年,墨索里尼派40万大军入侵埃塞俄比亚,意大利人打仗打不过欧洲列强,就只能靠欺负非洲的平民百姓过过瘾,他们对当地的村庄与民用设施狂轰滥炸,还使用了化学武器。 墨索里尼的行为受到全世界的谴责,国际联盟虽然对意大利采取了制裁措施,却未能阻止埃塞俄比亚落入意大利人的掌控。英国还拟定了一项将埃塞俄比亚领土一分为二的计划,这份计划以出卖 ... 为代价来维持平衡,遭到了天下人的齐声唾 ... 。 最具讽刺意味的是,以促进和平为宗旨的国际联盟,其成立的这几十年间,恰恰是全世界离和平最远的几十年,各大洲频频爆发侵略战争与地区冲突,而国际联盟的做法除了予以道德谴责,就是给一些不痛不痒的制裁,对阻止战争没产生任何实质性的作用。 二战爆发后,国际联盟形同虚设,最终在1946年宣布解散。到头来,威尔逊所倡导的国际秩序没有丝毫兑现,国际联盟土崩瓦解,一度被人们顶礼膜拜的「 ”十四点方案”,最后也沦为了摆设。 5/5 决策中的最优解与次优解 作为政治家,威尔逊在国内的支持者并不多,他的理想主义屡遭指摘,被认为有故意凸显优越感之嫌。 此外,总统的协调能力也让人不敢恭维,自诩为知识分子的他,瞧不起一干政客,把他们都当做趋炎附势之徒,不愿意讨好这帮人。所以威尔逊的身边没几个朋友,他的很多政策方案都遭到国会的否决。 要知道,这种超然物外的公正与洒脱,有助于威尔逊赢得选举,但是在执政之后,威尔逊就必须懂得妥协。 遗憾的是,威尔逊不善于拉拢别人,他是民主党的首脑,所以在参加巴黎和会时,他的身边没有一个共和党人。这让共和党大为恼火,既然总统去巴黎是为了给民主党挣面子,就别指望我共和党能为你做什么了。 威尔逊天真地以为,只要道理在自己这一边,人们就会发自内心的支持他,跟随他。但现实是,理想主义者无论多么政治正确,永远只能做个孤家寡人。 今天,人们多给威尔逊主义贴上「 ”不切实际”、「 ”一厢情愿”甚至「 ”阴险伪善”等标签。然而,自威尔逊1924年去世之后,美国人对他的评价很高,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就说,威尔逊主义是「 ”天才的愿景”,「 ”在对更美好,更和平世界的希望中注入了美国实力”。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 威尔逊主义的根本问题,不在于原则本身,而是它对现实的解释力。一项好的政策,应该能促进双赢,用经济学术语来说,即实现帕累托最优。什么是帕累托最优?就是在不损害他人的情况下,所有人的情况已达到最好。 但是在现实中,尤其在国际政治中,帕累托最优很难实现。首先,人们无法判断究竟什么样的状态才算「 ”最好”。其次,由于国与国之间会有竞争,大家相互制约,所以往往难以形成最优解,而只能寻求次优解。 这恰恰是一战之前的国际局势,大国凭借实力划分地盘,相互掣肘,小国则处在大国的庇护之下,或者被吞并,或者沦为傀儡。但这仅仅是次优解,大国想成为更大的霸主,小国则希望获得独立,只是迫于形势,不得不接受当前的现实。 威尔逊主义打破了这种局面,他尝试为国际社会设计一个皆大欢喜的最优解,国家独立,民族自决,有什么分歧大家公开商量,这个想法的出发点很好,但有个前提,就是总体的利益存量必须有所增加,否则,各国就没有改善的余地,只能在仅剩的存量间作交换。 然而,一战已经耗尽了欧洲列强的经济存量,想要改善任何一方的状况,要么大家各退一步,共做牺牲;要么以牺牲某国的利益为代价,补偿另一个国家。无论何种方案都不是帕累托最优解,所以必然有国家不满意,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祸根,就源于此。 所以,无论多么理想主义的方案,若仅仅是利益的重新洗牌,它的价值终究有限,甚至还可能适得其反。所谓领导者的责任,不仅是提供一套抽象的原则,而是能让所有人在你提供的平台里有一种获得感。
本文标签:威尔逊国际联盟
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