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而齐白石在草虫绘画方面集大成的成就,则将这一领域的表现推向了一个后无来者的高度。因此,将齐白石的草虫画放到整个中国绘画史中去考察,可入“神品”之列。到30岁左右,齐白石已经能以画画为生。齐白石在35岁之前,活动的范围仅限于杏子坞附近的百里之内。齐白石创造了一种超于现实的生活,他把那些丑的、恶的,通常认为是不入画的东西搬上了画面,营造了一个属于他自己的草虫世界。
[网上展馆] 草间偷活-齐白石笔下的草虫世界
近现代齐白石 蝉
近现代齐白石 蚕
近现代齐白石 黄蜂
近现代齐白石 黄蜂图
近现代齐白石 纺织娘
近现代齐白石 蝻
近现代齐白石 晴蜓
近现代齐白石 偷油婆
近现代齐白石 螳螂
近现代齐白石 蟋蟀
近现代齐白石 蟋蟀图
近现代齐白石 蜘蛛
近现代齐白石 蚱蜢
近现代齐白石 蚱蜢图
近现代齐白石 桃筐蜜蜂图
近现代齐白石 玉簪蜻蜓
近现代齐白石 蚱蜢葫芦
近现代齐白石 工笔草虫图册(一)
近现代齐白石 荷花蜻蜓图 纵39厘米 横35厘米
近现代齐白石 贝叶草虫图轴 纵104cm 横35cm
◆ 齐白石与传统绘画中的草虫
“顾恺之论画以人物为上,次山,次水,次狗马,台榭,不及禽鸟。故张舜宾(彦远)评画以禽鸟为下,而蜂蝶蝉虫又次之。”宋人董道《广川画跋》所言不仅记述了草虫在以往中国画史上的地位,而且表明了“蜂蝶蝉虫”之类的草虫在顾恺之时代,尚未形成中国画的一个类别,但至晚到了唐代,在论述当时绘画的时候已经独立成科。五代时期,在“徐黄体异”的时代表述中,与黄筌的珍禽瑞鸟、奇花怪石相应的是,徐熙的汀花野竹、水鸟渊鱼、芦雁鹭鸶、蒲藻虾鱼、丛艳折枝、国蔬药苗,表现出了江南处士的野逸风格。而在现存的黄筌的《珍禽图》(故宫博物院藏)中,除了禽鸟之外,还有天牛、蚱蜢、蝉、金龟子、蜜蜂、细腰蜂、胡蜂等萆虫。正因为此,“若论花竹禽鸟,则古不及近”(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也就是说,“花竹禽鸟”在宋代已经表现出了超于前代的成就。此后,到了元人钱舜举的《草虫卷》,“三尺许,蜡蜒蜂蝶蜂蜢类皆点簇为之,物物逼肖,其头目翅足,或圆或角,或沁墨或破笔,随手点抹,有蠕蠕欲动之神,观者无不绝倒” (清·方薰《山静居画论》),草虫在中国绘画的审美体系中,显示出独特的魅力。其影响所及,直至20世纪的齐白石。而齐白石在草虫绘画方面集大成的成就,则将这一领域的表现推向了一个后无来者的高度。在中国绘画史上,特别是到了宋元之后,许多擅长花卉的画家都工草虫,因为草虫能给春花秋卉以生意。然画史中的草虫只不过是蜂蝶蝉虫之属,而齐白石则扩展了草虫的范围,广及蝗虫、蟑螂、臭虫、苍蝇等为人们所厌恶的品种,可以说是只要他目之所及,皆无所不画。现在很难统计出齐白石一生画过多少种草虫,但是,北京画院所藏的齐白石的作品中有许多前人没有画过的草虫,它们有天上飞的、地上走的、水中游的,有有益的,也有有害的。其中有许多在昆虫学家的眼里,亦是稀有的品种。
如果仅仅说无所不画,那可能只局限在“能品”的范围。对于现在具有科学造型基础的画家来说,见什么画什么并不难,画什么像什么也不难。难在栩栩如生,难在形神俱备,难在趣味盎然,难在将一种题材推向中国绘画史的极致。因此,将齐白石的草虫画放到整个中国绘画史中去考察,可入“神品”之列。
◆ 齐白石的乡间生活与题材选择
齐白石1864年生于湖南省湘潭县城南约50余公里的一个名为“杏子坞”的村庄,村东头有个充满传说的“星斗塘”。他成长在这个“星塘白屋不出公卿”的世代农家中,砍柴牧牛和读书写字兼而有之的童年生活,使他从小就能感受到“儿时牛背笛,归去弄斜阳。三里壕边路,藤花喷异香”的美的意境。1878年,齐白石15岁时开始学木匠,继而拜当地著名的雕花木工周之美为师,仍然没有脱离农家。1889年,齐白石拜胡沁园、陈少善为师,学习作诗写画。到30岁左右,齐白石已经能以画画为生。不同于文人画家的是,齐白石画什么是根据订件的要求,而他在如何画的时候,则是以一种能够满足或讨好客户要求的手法,因此,这一时期的齐白石属于具有乡间生活背景的最为普通的民间画王。
齐白石在35岁之前,活动的范围仅限于杏子坞附近的百里之内。35岁的时候,才第一次到了湘潭县城。后来,他离开老家到距星斗塘五里地左右的梅公祠,在百梅书屋外,“墙角种粟,当作花看”,在梅公祠门前的水塘内种莲藕,依然过的是农人的生活。1904年,齐白石40岁时应夏年治的聘请赴西安教画。开始了他“五出五归”中的第一次远游。此后,他遍历陕、豫、京、鄂、赣、沪、苏及两广等地,饱览名山大川,广结名人雅士。直到19l7年6月,为避地方土匪之扰而北上,定居北京。来到北京的齐白石,虽然离开了家乡,离开了乡村,但是,心里还是惦记着“十载家园总辜负,芋苗黄瘦家花红”,还想到“以农器谱传吾子孙” (篆刻)。他还在诗中表达了对于往日生活的眷念,“新种葡萄难满架,复将空处补丝瓜”,“满园蔬菜绕门青”,“先人代代咬其根,种菜山园深闭门”。而这种感情更多的是反映到他的绘画之中。
齐白石像许多文人画家那样也接受过私塾的文人绘画的教育,也临摹过一些文人画家所遵循的画谱,可是,文人绘画中强调的“胎性”和书香门第,决定了他的后天教育难以摆脱他的世代农民出身的局限,以及他骨子里的民间画工的审美喜好。这些反映到他的题材选择上,尽管他也画文人画家们所热衷的梅兰竹菊,然而,他更酷爱蔬果、草虫以及柴爬、算盘这些他最为熟悉而又寄寓了特别情感的东西。这些在文人画家眼中是非常俗气的事物,在齐白石的笔下则显得是那么生动和自然,因为,这些对于他来说,则是他所经历的现实生活。“说话要说人家听得懂的话,画画要画人家看见过的东西”,齐白石正是在这样的思想下,选择了他所熟悉的题材以及与这些题材相适应的画法。
◆ 齐白石的乡间题材在都市中
居住在京城的齐白石,并没有脱离他出身农民的品性。在他的身上,不仅保留了许多农民特有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而且在京城的生活中,还依然以这种农民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对待城市中的人和事,并以此建立起一种新的环境关系。在他的艺术世界中,不仅能够从生活中发现一些能和乡村生活相联结的东西,除了蔬果之外,就是草虫,而且还将这种乡间生活表现出符合文化人、城市人欣赏的需求,并演化为一种文人的审美趣味,成为一种雅俗共赏的艺术。就草虫的特点而言,除了地域所决定的有无之外,无所谓乡村与城市的差别。它们作为现实生活的一部分,并不是生活其间的所有人都能对此发生兴趣,特别是一些类如苍蝇、臭虫、蝗虫等为人类所憎恶的蝇虫,其艺术魅力在于艺术家的发掘和表现。齐白石对于草虫的关注,一方面是对于乡村生活的留恋,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京城养虫的传统,以及现代社会中人们对生灵的宠爱。齐白石的艺术表达,更多的是连接了人们对于生活的热爱。就齐白石的出身而论,他的朴素和善良决定了他能够用艺术的方式倾注对生灵的关爱。在他的眼内,具有生灵的草虫没有是非、丑恶,有的是生活的情趣。在他的心中,自然性的丑与恶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笔下能否把自然性变为艺术性,把丑的恶的变为美的善的。齐白石创造了一种超于现实的生活,他把那些丑的、恶的,通常认为是不入画的东西搬上了画面,营造了一个属于他自己的草虫世界。这是一个生态平衡的世界——没有憎恨,也没有残 ... ,有的只是一种艺术的情趣。
齐白石寓居京城后,其艺术进入到成熟时期。这一时期的北京画坛,既是传统文人画的一统天下,又是西方绘画的传播中心,不管是相对于哪一个阵营,齐白石都是时代的另类。他的乡间题材,决定了他和文人绘画的品格相去甚远,而他的画法又与西方绘画格格不入。在这样的一个时代的夹缝之中,齐白石的乡间题材在绘画上所表现出的独特性,使得像陈师曾、徐悲鸿这样的文人画家和西画家也为之动情,为之惊奇。
在齐白石的草虫画中,画得最多的是蜻蜓、蝉.蝗虫、螳螂,显然,这种题材上的偏重,与他的生活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因为这是农家最常见的。齐白石所画的草虫与他的生活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如果没有这样的关系,在摄影术欠发达的时代,又无画谱的参考,要想画出结构严谨、姿态生动的草虫,那几乎是不可能的。正因为有了与生活的关系,齐白石才画了那么多一般画家没有画、而一般人也难以指认的那么多品种的草虫。对于文人画家来说,他的写实性所表达的乡间情趣,正是文人画家所缺少的一种现实关怀,而那种惟妙惟肖的刻画,在技术的层面上也为那些不注重形的表现的文人画家难以企及。对于西画家来说,或者是相对于那些在中西论战中的非传统派画家来说,齐白石的艺术正是传统文人画的一种现实反叛,也是改良传统中国画的一种方式。
在时代文化的激荡中,处于文化边缘的齐白石,好像置身于新文化运动之外,可是,他的独特性和中间性却暗合了时代的发展和变化。随着时代的潮流,齐白石的乡间题材不仅进入到都市,而且进入到新文化发展的过程中。如果在这一层面上考量齐白石的草虫画,那么,其意义就超于草虫画的本体之外。显然,特殊时代中的齐白石以及他的草虫画,是特殊时代的选择,也是特殊时代的产物。
◆ 齐白石草虫画的艺术特色
从总体上看,齐白石的草虫,有工、写之分。通常工细者,先画草虫后补景,写意者,先画景后补草虫。而不管是工是写,齐白石都非常注重草虫的体态结构,反映了他极为细致的观察和表现能力。他画的草虫得其翻飞鸣跃之相,翻者折翅能见动作,飞者振羽如临风声,鸣者切股能闻音响,跃者挺身可视耀状。这种千姿百态的变化,反映了他深厚的具有中国特点的造型基础。
齐白石画草虫,有着较好的整体效果,又有着细致入微的细部刻画。草虫一般体态较小,而一些具体的结构就更小。一般能画出虫爪的结构已是不易,但他不仅画出基本的结构,还画出虫爪上的毛,真可谓细致入微,令人叹为观止,表现了极强的绘画功力。齐白石的画在注重草虫结构的同时,还注重质感的表现,画蜻蜒和蝉的翅膀极透明之能事,而画飞蛾通体蓬松的绒毛感觉一碰即落,其绘画语言的运用表现出了超于一般画家的能力。
刻画精细是齐白石草虫画的一大特色,但常人画得细,容易腻和板,甚至细得如标本而无生气;齐白石所画则于精细中求生意,严谨处富变化。如画蜻蜓翅膀中的网纹,一笔中有浓淡变化,更增加了翅膀的动感。画水中草虫的长足,线条挺拔又能表现出关节的结构。这一切都是笔笔写出,积淀了他数十年的绘画功夫和学养。
草虫的布景如点睛,是这一题材绘画的有机组成部分。齐白石善于运用工与写的对比手法,创造了一种艺术化的生态氛围。在他的草虫作品中,工致草虫的布景都比较简单,但必定是以写意的手法,画蟋蟀添一罐或几株小草:画水虫写几丝水纹;画蜻蜒图一根莲蓬。如此的简洁是为了烘托主体的形象,而写意的笔法也是为了主次形象的对比,工者更工,写者更写。在另一类幅面较大的以花卉为主的作品中,王虫往往是画面的点缀,起画龙点睛的作用,一般是以意笔写出,或工写结合。
画工虫需要有很好的眼力,可是,由于生理的原因,受到视力的限制,老年人“目昏隔雾”已无力去画工细的草虫。可是,在齐白石的存世作品中,却有明确纪年的70岁以后的工虫作品,人们往往大惑不解。对此,北京画院所藏的一批齐白石的未完成稿,却解开了这一疑团。为了防止老年时不能作工细的草虫,齐白石在60岁之后陆续画了一批工虫待以后补景。这种点睛补龙的手法是齐白石的一大创造,也反映了这位高寿画家的长远之计。在这些形象生动、刻画完美的未完成的草虫图稿中,那些还没有添景的空白部分可以引发人们的多种想象。基于传统审美方式的作用,空白之无和有的辩证关系决定了这里有着丰富的可能性,可以想象,这些草虫的周围是一个丰富的世界。所以,这些未完成稿所表现出来的意趣和审美的意义,使之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现在完全可以把它们作为一件完整的作品来对待。实际上,齐白石在画这些草虫时已经有了最初的构想,从具体的位置到草虫的姿态,都凝聚了老人的匠心。
齐白石的草虫画在题材和画法上,独具一格,开时代新篇。他更正了唐代以来“评画以禽鸟为下,而蜂蝶蝉虫又次之”的评画标准,提升了草虫画的品格,成为中国绘画史上的奇葩。
摘自:《收藏拍卖》200612
编辑:之君
以上内容由历史认知网整理发布(WWW.lishixinzhi.Com)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