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容貌个性均有差异,堪称早期容像画。直到清代早期,徽州肖像画仍深受曾鲸派画风的影响。同时寄居扬州的著名肖像画家兼理论家丁皋,传神技艺也很出色,博得徽商的青睐,他们将丁氏《传真心领》画诀引进徽州地区,地方艺人将其与地方传统相融合,收到良好效果,从而兴盛一时。清代晚期,徽州肖像画家受到外来技法和海上画派的影响,除画容像外,还为名人作行乐图。
[名家名品] 徽州容像艺术
清代 无款夫妇容像
清 一品夫人方母吴大夫人容像
清 无款容像
清 无款明清两代容像
清 无款夫妇容像
清 闽浙总督光禄大夫方公容像
清 黄母郑孺人容像
清 光禄大夫宜田先生容像
清 兵部侍郎朱安沆夫妇容像
明滕宾、张正题 南宋兵部尚书黄荷材公容像
明南汐孙旦 中山孺人汪氏容像
明代 无款妇人容像
明代 无款夫妇容像
明代 无款处士容像
明 章子钧夫妇子孙容像
尤汐迁祖保一公容像
明 彦标朝奉容像
明 歙人唐相容像
明 吴廷容像
明 无款妇人容像
明 无款夫妇容像
明 无款处士容像
明 文冕、仲达、子美三人容像
明 王大恍容像
明 汪氏清太君容像
明 唐白云夫人容像
明 户部员外郎容像
明 户部员外郎夫人容像
明 何道享夫妇容像
明 妇人容像
明 处士豫斋鲍公容像
中国传统的人物肖像画,在古代有传神、 ... 、写照、容像等称谓。它以现实生活中的和历史上真实人物为对象,要求忠实描绘面部形象,达到准确肖似、形神俱备的境地。今日通称肖像画。其实肖像画与人物画有所区别,如道释画、仕女画、历史故事画、风俗画以及神话传说、无真实性的概念化的人物画都不属于肖像画。
我国肖像画有悠久的历史,从文献记载看,始于先秦两汉,兴于魏晋唐宋,盛于明清。现知传世较早的肖像画,有战国楚墓出土的帛画《御龙升天》,画中士大夫即是墓主人写照。魏晋南北朝时期肖像画进入新的阶段,士大夫和宫廷画家尤以写照见长。顾恺之、谢赫等人重视点晴传神法,着重以形传神。唐宋时期肖像画受到宫廷重视,描绘对象范围亦进一步扩大——上至历代贤哲、帝王将相、下至墓主百姓,创作了许多纸绢卷轴传世名画,如唐代阎立本的《步辇图》、《历代帝王图》、五代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和宋画院的《听琴图》,人物形态准确生动、表现了对象的气质,反映出唐宋肖像画高超的艺术水平。北宋流传许多帝后肖像画,作为太庙殿堂供奉“御容”,其人物正面姿态庄重。容貌个性均有差异,堪称早期容像画。
到了南宋以后随着文人画的崛起,人物画逐渐与肖像画分工。肖像画转向民间以传神为职业,形成专业化而独立成科。至元代,山水画兴盛,成为画坛主流。而肖像画被视为工匠画、“俗物”,画家沦为江湖艺人,画店被列于七十二行之内,成为九流之一。然肖像画的传神技艺始终为民间所需要,众多艺人仍挟其技以谋生,可惜其姓名事迹多不见于绘画史册。元、明至清,人物画日呈衰落,肖像画中却涌现出许多名家和兼长肖像画名手(王绎、沈希远、商喜、曾鲸、谢彬、焦秉贞、禹之鼎、罗聘、丁皋、改琦、费丹旭、任颐、虚谷等为最著名),并形成各种风格流派,活跃于画坛。
肖像画有着深厚的传统,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留下了许多精辟的理论著述、画诀、底样(粉本)并流传至今。如元代王绎《写像秘诀》、明代翁昂《传真秘要》、清乾隆间蒋骥《传神秘要》、丁皋《传真心领》、沈守骞《芥舟学画编》等。对我国传神技法的经验作了系统总结和详尽介绍。这些都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综观历代肖像画,在继承传统、吸收外来营养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变化,形成各种流派。呈现各种风格。在民间、画师创作更是活跃、留下了许多无名画工的优秀作品,其中一些成功经验仍值得今天总结、借鉴。
徽州是程颐、程颢和朱熹的故乡。程朱理学对徽州有深远的影响,加上徽商的推波助澜,徽州封建宗法制度和封建礼教观念十分浓厚。徽商深受“衣锦还乡”、“光宗耀祖”观念影响,发财致富后便回家造住宅、建祠堂、竖牌坊、修宗谱、画容像、宣扬礼教、扩大宗族的影响。徽州人对肖像画称容像,每逢春节,家家户户张灯,贴门对,挂祖宗容像,各姓祠堂也张灯结彩,燃点香烛,供奉族长、祠长、家长容像和祖宗名讳牌位,直到元宵节,供人瞻拜。这种民俗民风一直延续到解放前夕。祠堂祭祀、年节家庆、张挂的大量容像以及生前行乐图、死后揭帛等,需要大批传神画师,故乾隆间其艺大为兴盛。当时流行着这样的顺口溜:“金脸银花卉,要讨饭画山水。”古代徽州田地少人口稠,商业手工业发达,民间有多种技艺流传,民间画师比较集中。他们技艺精良,父子兄弟师徒相传,蕴为世业,民间艺人学艺,靠前人口传心授“画诀”、“口诀”。由于传神一艺为手工商品,生活衣食之赖,所以画师们一向自秘其技,非其父子师徒秘而不传。尤其画工的“底样”(粉本)更属难得秘本。所谓“鸳鸯绣出凭君看,不把金针度与人”,形成保守落后之习惯。
徽州民间肖像画,始于南宋,盛于明清,大约有700年历史,其鼎盛时期,在明万历至清乾隆时期(约1573——1795)。明代以前的宋元肖像画传世很少,仅见摹本,从安徽省博物馆藏明清肖像画和画工底样(粉本)来看,徽州明代早期肖像画继承传统画法,与宋元的一般白描法相同,皆以线条勾勒为主。即先用细笔描出五官部位,加淡墨烘染,淡色渲晕,再以色线复勾五官,这属于传统的单线平涂法。明代中期技法有发展,用墨和色对面部加强明暗晕染,从而表现出立体感和质感,具有地方风格,明代晚期徽州肖像画受到曾鲸画派“墨骨法”的影响,以墨为主,描绘画部结构起伏,明暗凹凸。用淡墨渲染数十层,敷色清淡,富有立体感和质感,从而提高了写实能力,把肖像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徽州民间画工善于吸收外来技法,融合地方传统取得了好的效果和新的发展。直到清代早期,徽州肖像画仍深受曾鲸派画风的影响。
到了乾隆时期,扬州成了经济繁荣的大都市,人文荟萃。艺坛兴盛。画家云集。其中兼长肖像画名家有金农、罗聘、华嵒、高凤翰、闵贞等人。同时寄居扬州的著名肖像画家兼理论家丁皋,传神技艺也很出色,博得徽商的青睐,他们将丁氏《传真心领》画诀引进徽州地区,地方艺人将其与地方传统相融合,收到良好效果,从而兴盛一时。从婺源县、休宁县征集的容像画和民间画工底样共160幅来看,乾隆年间徽州肖像画在各种技巧方面有了新探索。描绘面部主要用线条勾勒,淡墨渲染。面部明暗凹凸是依靠“色”渲染出来,用色线复勾五官,使墨与色浑然一体,不见笔痕。描绘对象的老少肤色,面部深浅变化,甚至皱纹、雀点、肉痣、老年斑、眼疾等生理特征,无不刻画得精细逼真,惟妙惟肖,使人见画如见真人。这一时期肖像画的特点是:墨与色并重、立体感较强、色彩明丽、形象准确、性格鲜明,代表了徽州肖像画的独特风格与最高成就。清代晚期,徽州肖像画家受到外来技法和海上画派的影响,除画容像外,还为名人作行乐图。这既描绘了人物动态,又增补了园林亭台、花木山石等背景,从而丰富了肖像画内容。从黟县咸丰年间传神画师余珪家的后人征集到的底样和安徽省博物馆藏余珪《俞正燮行乐图》看,人物形象洒脱自然,以笔墨为主,色彩淡雅。许多人物头像底样被作为行乐图人物的粉本,我们从中可以欣赏到徽州清末肖像画的各种风貌。
以上内容由历史认知网整理发布(WWW.lishixinzhi.Com)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