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1933年风动石旧照这一张民国时期的老照片是笔者在国家图书馆的网络资料里发现的,由于其拍摄于我的家乡——东山县,故倍感亲切。一开始,笔者仅将其视为普通游客照,但随着研究的深入却发现它其实大有来头:它不仅见证东山风动石的历史原貌,也揭开了几百年前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北大毕业后,刘太希返回江西任省第四中学校长,后改任星子县县长,1933年他又上任福建省东山县长。更让笔者震撼的是,照片背景中那块巨大的东山风动石。

1933年风动石旧照 这一张民国时期的老照片是笔者在国家图书 馆的网络资料里发现的,由于其拍摄于我的家乡 ——东山县,故倍感亲切。一开始,笔者仅将其视 为普通游客照,但随着研究的深入却发现它其实 大有来头:它不仅见证东山风动石的历史原貌,也 揭开了几百年前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 老照片现存于南京图书馆,据资料显示其拍摄 于 1933年,照片上的三人乃是时任东山县县长的 刘太希及其同僚,这三人中右边一位身材瘦削, 梳油头,穿风衣;中间一位体壮略矮,戴礼帽,也 穿着风衣;唯左边那位,身形伟岸,戴礼帽而穿长 袍,怀揣文明棍,气质与二位不同,他便是当时的 县长刘太希。 刘太希 1898 年出生于江西省信丰县的一个官 宦家庭,其父刘楠轩为官四十余载廉洁奉公,享有 名望。作为世代书香门第,刘太希自小饱读诗书。 1919 年,刘太希被蔡元培破格录取进入北大预科 就读,就读北大的他受到了国学大师黄侃的青睐, 学业精进,古文修养境界颇高。北大毕业后,刘太 希返回江西任省第四中学校长,后改任星子县县 长,1933年他又上任福建省东山县长。 更让笔者震撼的是,照片背景中那块巨大的 东山风动石。它的左侧凿刻着遒劲有力的擘窠大 字「 ”铜山三忠臣”,落款为「 ”黄道周、陈瑸、陈 士其,永历戊子秋广平路振飞题”,右侧的大 片则有历代文人留下的题刻,这一奇景如今 已看不到了。 作为东山乡贤,三人在晚明时代身居 高位并皆因抗清而殉国,彪炳史册, 将其三人的姓名镌刻于不朽的巨石 之上也正是为纪念三人的卓越功勋 和崇高气节。而题刻者路振飞本人也 大有来头:路振飞本人是明代崇祯年 间的御史,以直言敢谏闻名。崇祯帝 煤山自缢后,路振飞效力于南明小朝 廷,弘光年间唐王在福州称帝,封路振飞为太子 太保、文渊阁大学士、吏部尚书,官至一品大员。 到了永历元年永明王又诏命路振飞到广东肇庆 赴任,这次赴任途中路振飞恰路过东山,于是留 下了老照片上所见的这处题记。遗憾的是就在路 振飞写下「 ”铜山三忠臣”不久他便死于途中,未能 实现殉国尽忠的志愿。 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由于历史原因,巨石上 的「 ”铜山三忠臣”题刻改镌「 ”铜山风动石”。到了七 十年代,本地的打石工人财迷心窍竟想炸碎巨石, 出售石料,幸而本地群众纷纷挺身而出,才使得石 头幸免于难。事后,有识之士提出将毛主席「 ”风景 这边独好”的诗句题刻石上,因此巨石就以这种特 殊的方式得到保全。 改革开放后,巨石以「 ”铜山风动石”而闻名,它 早已成了东山县的一张旅游名片和标志性景点。 而一代代的中华儿女前赴后继,为了民族不惜抛 颅洒血,虽然他们的生命短暂,但其事迹和精神却 和风动石一样稳固持久,难以消磨。 本文来源:闽南日报「 ”漳州档案”专栏 ⊙蔡力杰 文/图
本文标签:风动石黄道周历史路振
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