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胡适,现代学者、诗人。安徽绩溪人,原名嗣穈,字希疆,后改名适,字适之。幼年在家塾念书,13岁到上海求学。19岁赴美留学,于康奈尔大学就读农科,后改读文科。24岁入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哲学。

胡适,现代学者、诗人。安徽绩溪人,原名嗣穈,字希疆,后改名适,字适之。幼年在家塾念书,13岁到上海求学。19岁赴美留学,于康奈尔大学就读农科,后改读文科。24岁入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哲学。26岁归国,任北京大学教授,率先倡导推动「 ”新文化运动”。历任中华民国驻美大使、北京大学校长、中央研究院院长。72岁逝于台北。 胡适 胡适一生著述丰富,在哲学、文学、史学、教育学等领域均有开创性贡献,是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典范。 胡适的父亲是晚清一小官员,曾任台东直隶州知州,母亲原是不识字的农村姑娘,虚龄17岁时嫁给他47岁的父亲做续弦,胡适的大哥大姐比其母还大。 胡适3岁零8个月时,父亲病故,小胡适听着满屋子的哭声,看着眼前凄惨的情状,只觉得要天翻地覆了。那是父亲去世的死信传到家里时的情景。此时胡适母亲只有23岁。他母亲不当家,没什么经济来源,却义无反顾送胡适读书。 胡适母亲 胡适母亲从23岁守寡,一直守了23年,胡适说:「 ”这23年的生活真是苦痛的生活,只因为还有我这一点骨血,她含辛茹苦,把全副希望寄托在我的渺茫不可知的将来,这一点希望居然使她挣扎着活了23年”。 一个挣扎着熬过了23年的母亲,是如何教育孩子的?她又有哪些教子秘诀呢? 1、 父母爱学习,孩子更受益 胡适父母结婚以后,父亲把母亲接到上海同住,父亲在百忙中,教母亲认字。后来胡适出生了,父亲就把教母亲的红纸方字教胡适认字和读书。同时,母亲转教胡适,就当复习。父亲做「 ”教师”,母亲做「 ”助教”——现学现教。胡适的母亲自小生活在农村,完全是目不识丁,但是对于读书识字,她非常努力,胡适未满2岁,已认得700多字,母亲此时已经认得千余字。 胡适自小念的第一部书是父亲自己编写的一部四言韵文《学为人诗》。父亲亲笔抄写给他,希望儿子能懂得做人的道理。第二部书也是父亲编写的四言韵文,名叫《原学》,略述哲理。开端便说「 ”天地氤氲,万物化生”,采纳理学家自然主义的宇宙观。少时虽不懂,教书先生也讲不了,但这些韵文也许是胡适哲学意识的开端,儿时思想的启蒙。 胡适父母不仅自己爱学习,更是言传身教,将读书学 ... 种子种在了小胡适的心中,直至萌芽,茁壮成长。尤其是父亲,从小就参与胡适的教育,教孩子识字,为孩子亲自编写读书材料,要知道那可是一百多年前的中国,此举着实让我们现代的父亲汗颜。 2、 尊师重教好处多 胡适家乡的蒙馆,每个学生每年只送两块银元,而母亲给学馆的学金第一年就是六块钱,以后每年增加,最后一年加到十二元。这使得胡适在学堂成为一个受特别待遇的人,专门受到老师讲解每句古文的意思。 绝大多数家庭只交两元,这使得教书先生不肯耐心教书,不讲解字词,每天只教学生读死书,背死书,毫无趣味,因此学生常常逃学,遭受 ... ,又逃学,造成恶性循环。 可是,胡适的母亲,非常有智慧,她增加孩子学费,并嘱咐教书先生为胡适「 ”讲书”,每读一字,需讲一字的意思,每读一句需讲一句的意思,所以,胡适学起来不觉得苦,因为懂得了字句的意思,学习变得很有趣味。 胡适对此感慨道:「 ”我一生最得力的是讲书:父亲母亲为我讲方字,两位先生为我讲书。 念古文而不讲解,等于念‘揭谛揭谛,波罗揭谛’,全无用处。” 胡适母亲并不富有,可是她不仅处处为胡适的学习着想,还处处为老师着想,对于小胡适的学习要求,尽量满足,从不吝啬。儿子喜欢一套书,她哪怕借钱也为他买来。 胡适在母亲和家族的私塾教育下,国学的根底非常扎实,经典之外已经广泛阅读白话文的小说,如《水浒传》、《红楼梦》、《三国演义》等杂书。 通过大量阅读白话小说,同时给本家姊妹们讲书,胡适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很好的白话文训练,为他十几年后推动新文化运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胡适母亲为了儿子成才,哪怕经济再困难,自己受苦受累,也要给儿子请老师进行一对一辅导,这一点与许多现代母亲何其相似。而让人赞叹的远见卓识之外,是她对儿子的课外阅读毫不干涉,反而是非常支持,这个无心之举成就了后来的文化大师。 3、 教子千万,做人最真 胡适说:「 ”这九年的生活,除了读书看书之外,究竟给了我一点做人的训练。在这一点上,我的恩师就是我的慈母”。 胡适回忆母亲:「 ”每天天刚亮时,母亲吧我叫醒,叫我披衣坐起,对我说昨天做错了什么事,说错了什么话,要我认错,要我用功读书。” 天亮即起,用功读书,在母亲的监督下,胡适养成了早起的好习惯,而现代的诸多学子却是大好时光睡懒觉,真是「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 ”我母亲管束我最严,他是慈母兼任严父。但她从来不在别人面前 ... 我一句,打我一下。我做错了事,她只对我望一眼,我看见了她的严厉眼光,就吓住了。犯的事大,她等到晚上人静时,关了房门,先责备我,然后行罚,或罚跪,或拧我的肉。无论怎样重罚,都不许哭出声音来。” 白天出错,晚上反省,胡适母亲对儿子要求很严格。小错第二天早上解决,大错则当天晚上责罚。别人是当面教子,她则是关门教子,一方面顾及了儿子的自尊心,另一方面让儿子充分认识错误,及早改正。 胡适母亲教给胡适的,还有一副好脾气,宽恕人、体谅人。 胡适母亲气量大,性子好,又因为做了后母后婆,事事留心,格外容忍。她待人最仁慈,最温和,从来不说一句伤人感情的话。对于大嫂二嫂的伤人话语,她不予理睬,实在过分了,她就哭亡夫,让她们登门道歉。 胡适说:「 ”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胡适离家求学,有段时间堕落,打麻将,喝花酒,醉酒后被车夫偷取随身零钱及绸子马甲,还打了巡捕,被保出来缴了罚金。酒醒之后万分懊悔,觉得对不起慈母期盼,于是痛改前非,发奋图强。 一百年多前,一位没文化的年轻寡妇,能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忍辱负重,及其艰苦地支持儿子读书,培养他的习惯和性格,将一个农村孩子,教育培养成中国思想界、文化界的名人,北大教授、北大校长,中国驻美大使……!这是怎样的眼界和胸怀? 胡适的成功,除了自身的天资和勤奋之外,他的家庭教育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一切要归功于他那位伟大的母亲!
本文标签:读书父亲
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