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破布裹真珠 4破布裹真珠相国裴休有一次到大安寺,请示大安的寺僧道:“佛陀的十大弟子,各有第一,请问罗侯罗以何为第一?”裴休听后,大喜,随即礼拜并赞叹道:“破布裹真珠。”因此龙牙的一句“不知道”,裴休宰相认为他才是真知道。而其它的大众师答称“密行”,从禅者来看,知道的反而不知道了。龙牙禅师虽然修苦行种菜,衣不蔽体,但破布裹真珠,无怪乎要愧煞那些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禅知子了!
文殊菩萨的故事:三界火宅,化除热恼得清凉 圭峰禅师令寺中的印度僧人翻译为汉文,成一首偈。于是他打消了抛弃功名的念头,向道之心反而较从前更为热切。由此可见,一切境界,出于心造,源于心受。心境烦恼,便处于火宅之中;心境清凉,便生于佛国净土。境随心转,环境就没有一定的安危;若是心随境转,则人心浮动,环境便会混乱,便成三界火宅;若是人心安定,环境自然太平,那么处处都能见到世外桃源。
古涧寒泉 有位和尚从南方来拜访赵州从谂禅师,并讲述雪峰义存师和他的学生之间的一段对话——学生问:“古流量寒泉时如何?(请解释什么是古流量寒泉?)”雪峰答:“瞪目不见底。(即使你瞪着眼睛一直看也看不到底。)”学生再问:“饮者如何?(如果要喝水怎么办?)”雪峰回答:“不从口入。(他不用嘴喝。)”赵州听到这儿,插了一句说:“不从口入,可从鼻孔里入?(既然他不用嘴喝,也许用鼻子喝吧?)”那位和尚听了,觉得这句话不得
高僧真仪 裴休相国有一次到龙兴寺时,看见壁画问道:“这是什么图相?”裴休便劳寺僧请此云水僧出来相见。裴休正开口要问时,云水僧高叫一声:“相公!”裴休当下如获宝珠,说道:“原来你就是高僧。”裴休宰相真是奉行了黄檗希运禅师说的“不着佛求,不着法求,不着僧求,当作如是求!”
无事手 唐朝相国裴休,是一位学禅的居士,他将其参禅的心得,用文字记载下来,并编印成册,册成之后,非常恭敬地呈送到黄檗禅师面前,希望禅师对其内容有所指示。黄檗禅师接过手后,看也不看的就往桌上一放,许久才问裴休宰相道:“你懂我的意思吗?”黄檗禅师看了这颂,并无说好说坏之意,只道:“心如大海无边际,口吐红莲养病身,自有一双无事手,不曾只揖等闲人。”
宰相裴休送子出家(图文) 民间故事《白蛇传》里镇江金山寺的法海和尚在历史上实有其人,据史载,法海俗姓裴,是唐宣宗时宰相裴休之子。裴休送子出家的因缘是由于皇子重病,看尽天下名医均不奏效,有高僧点拨:远离红尘,可得性命。裴休亲自送子入住沩山密印寺。裴休还有一首诗是谈到送子出家的事情:江南江北鹧鸪啼,送子忙忙出虎溪。
文殊菩萨的故事——本来清凉 唐朝有一位相国裴休,字公美,是河东人氏。他的学问极为渊博,通诸子百家之学,曾参学于黄檗禅师,复饱经圭峰禅师的教化,退隐以后,遂专志禅学,默契无生之理。圭峰禅师令寺中的印度僧人翻译为汉文,成一首偈。由此可见,一切境界,出于心造,源于心受。心境烦恼,便处于火宅之中;心境清凉,便生于佛国净土。
祖师画像 - 公案100 祖师画像唐朝宰相裴休到开元寺敬香,正巧黄檗希运在寺内。裴休问院主墙上的画像画的是什么,院主答:「祖师画像。」裴休又问:「祖师的画像在这里,祖师在哪里?」院主答不出来。裴休被出其不意偷袭了一下,顿时在心中放下万缘,亲见自心也是一无所有,这才开悟。这是因为高徒遇上了明师,所以画龙点晴,一点就能腾空飞去,如果换了别人,纵然黄檗使用相同的手法,可能还无法使他开悟。
本来清凉—裴相国 本来清凉—裴相国唐朝有一位相国裴休,字公美,是河东人氏。裴相国于孩提时,曾遇到一位奇异的僧人,对他说道:「到清凉寺来,我会送你三颗舍利子,并有一封简书要留给你。」那封信是用天竺文字写的,没有人懂得上面写了些什幺,就把它随手放在竹筐子里面。圭峰禅师令寺中的印度僧人译成汉文,成一首偈。
破布裹真珠 裴休听后,大喜,随即礼拜并赞叹道:“破布裹真珠。”因此龙牙的一句“不知道”,裴休宰相认为他才是真知道。而其它的大众师答称“密行”,从禅者来看,知道的反而不知道了。智能与道德不一样,道德四两,可以冒充半斤,而智能四两就是四两,半斤就是半斤,丝毫虚假不得。龙牙禅师虽然修苦行种菜,衣不蔽体,但破布裹真珠,无怪乎要愧煞那些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禅知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