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金陵十三钗观后感篇1:《金陵十三钗》观后感看完金陵十三钗,我的心被震撼到了。篇3:金陵十三钗观后感一部十分有张力,看后久久回味的影片。拿着竹篙阻止十三钗翻墙进来,之后却主动要求和假神父去找那两个溜出去拿东西的姐姐。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
篇1: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
看完金陵十三钗,我的心被震撼到了。坐在电影院里,看着银幕,我感觉自我就生活在那个硝烟弥漫的南京。我为眼前的人的痛而痛;我为日本军卑鄙、下流的行为而愤怒;我为放下离开已沦陷的南京的勇敢战士们而感动。我为秦淮河的女生的品质而流泪。此刻,电影里的画面还在我脑海里轮回。
故事发生在1937的南京。那时的南京已经成为了所有人的噩梦,那里被日本军害的满目苍夷,已经是一片黑暗,统统笼罩在战火之中。血肉模糊的尸体纵横在南京的大街小巷上,尖叫声、枪声随处可闻。在这战火之中有十二个女学生和一个孤儿陈乔治在匆忙的向教堂奔去,她们的脸上有着常人无法体会到的痛苦,有着难以倾诉的苦楚。她们失去了美丽的家园,失去了最亲最亲的家人。与此同时,一群秦淮河的青楼女子也到教堂去避难。那些日本军到处搜捕女学生,对女学生如牲畜般的蹂躏。更可恶的是,日本人竟然还要这些女学生在他们的庆功大典上唱歌,为他们助兴。就在这火烧眉毛之时。那些青楼女子挺身而出,代替了那十三个女学生。在南京的教堂,那个为了送葬教父的送葬者,为了肩上的一份职责,为了保护那些教堂的女孩子们,能安全离开那个可怕的南京,不惜自我冒着性命危险,修好了卡车,把她们带出了南京!
影片的最后没有交代那些女生最后如何。但我坚信大家猜也猜得出她们如何,只有死。
青楼女子的身份很低,大家都说他们无情,但她们做的的事情却有情有义。可又有几个人有这种情义呢?在南京危在旦夕之时,正是这种身份卑微的人,献出了力量。
在看影片时,我一次又一次的流泪,我真想嚎啕大哭,我的心是那么的沉重,脆弱。一个个场景像一把尖刀一痕一痕刮在我的心上。望着那日本军残害中国人的场面,想起那三十万触目惊心的数字,想起那一堆堆的尸体,我就想哭。我真为那些日本军队的军官和士兵一向受的思想教育而感到深深地悲哀。我还为中国的腐败而哭,如果那时的中国强大,日本人敢来欺负咱们吗?只要强大了,咱们谁也不怕。一个国家想要在世界立足,只能取决于自我的国家,看你坚不坚强,强不强大。此刻咱们的国家强大了,但是咱们不能忘记中国历史上的屈辱。
咱们这天的愉悦是勇敢的战士们用鲜血换来的,在咱们享受愉悦生活的同时,千万不好忘记,那些为革命流过鲜血的革命烈士们……
篇2: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
最近《金陵十三钗》的电影正在上演,有幸在散文在线的首页上发现原作,就第一时刻收藏,读《金陵十三钗》,泪纷纷如雨下,日本鬼子在南京犯下的滔天罪行人神共愤,血流成河的南京,血的教训,这只是南京城里小小的一隅——教堂,但战争中的教堂在铁蹄和 ... 下风雨飘摇。唱诗班的女学生,从墙头爬进来的青楼女子们,还有死里逃生躲避追捕的中国伤兵,神父英格曼,阿多阿多,伙夫陈乔治,这些人物暂时被迫呆在一齐,这十三个青楼女子,以出卖肉体为生,说话、做事、举手投足都表现出了她们那个圈子里的习气,英格曼神父反感她们,怕她们影响那些稚气未脱的女孩子,但又无法拒绝无路可逃的她们,勉强收留她们暂住教堂,豆蔻的凄惨遭遇,让这些风尘女子开始正视现实,,身边的姐妹惨遭 ... ,救过来后已疯疯癫癫,而那几个中国伤兵,下场更惨,连做了截肢手术的王蒲生也身首异处,青楼女子们冷静的埋葬他们,这些人没有前途和将来,死亡,是迟早要应对的事情。(什么像什么的句子)
玉墨随身多年的一把剪刀,该是一段预示,与其遭蹂躏惨死,不如拼死一搏。姨妈书娟幼小的心灵对玉墨充满仇恨,这个破坏自我家庭的名妓,她恨不得去毁了她的脸。然而,为了救唱诗班的这些女孩子,这些青楼女子,她们化装成女学生的样貌,去替她们,日本兵带走了这些如花似玉的女子,她们义无返顾的带着剪刀,牛排刀、发钗,带着一切能够利用的利器走了。茍且偷安,何如轰轰烈烈的死?把生存的期望留给这些孩子们,青楼女子,这些最最下层的人身上,闪现著傲人的光辉。书娟忏悔了,玉墨再也回不来了,或许,她该早一些原谅她?
但是,这天的咱们能够原谅一切,一切都被可笑的原谅了,去恨谁呢?军国主义?还是自我软弱的祖国?血淋淋的历史铭记在心,而惠特林女士,一个善良有正义感的美国人,在亲历和目睹了地狱般的南京城后,患上了严重的抑郁症,最后自杀。活人姑且做恶梦,宁可不活,禽兽的行径为人所不齿,但愿后代们都记住这段历史,南京——惨绝人寰的大屠杀,金陵十三钗,只是这鲜血历史中的小小一段。
严歌苓女士笔触清新,细致感人,一口气读完,泣不成声,这就是我的祖国曾亲历的灾难,中国人是不会忘却这段历史的,十三钗也将和历史一样永存。
篇3: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
一部十分有张力,看后久久回味的影片。
整部片子由很多“比较”组成。教堂里人性的温暖关怀与教堂外横尸遍野残壁断桓的比较;
假神父前面地痞流氓嘴脸与后面负职责有担当的比较;十三钗开始自私地抢地窖与后面代替学生送死侠义柔情的比较;士兵开始有退缩情绪,到后面英勇抗敌舍生取义的比较;孟先生带着汉奸的袖套,之后却冒死带来修车的工具,贡献出通行证;教堂小男子汉小小柔弱的年纪个头却充满了大男生的大义凌然有担当负职责,为了养父的嘱托保护女孩子们,最后为了凑数走进送死的队伍;还有十三钗风尘味十足的打扮和之后短发蓝袍的清纯味道的比较,墨玉沉稳大气有担当与他的姐妹们的比较,墨玉对假神父开始的不屑厌恶与后面的相知相爱的比较。
电影里每一部分人都是主角,情节的设计,演员的演绎,使得每一部分人都那么感人,那么丰满。关于墨玉关于假神父,评价的人太多,我这天只说说配角。
军人以人体盾牌冲向坦克,那个镜头个性有冲击力,最后的班长用智慧杀敌,与敌人同归于尽,班长在教堂外关注著这些孩子,关键时候开枪救了孩子们,班长将濒死的浦生送进教堂,让他“在温暖一点的地方死去”。军人的英勇,智慧,侠骨柔情,在这一组组镜头间展现无遗。整部戏战争场面不多,但是表达得很充分,悲壮的情绪基调里,有着军人们与日本兵斗智斗勇消灭两帮敌人的淡淡的喜悦。(有内涵的网名)
教堂里的小男子汉话不多,但是个性有男子汉的味道。拿着竹篙阻止十三钗翻墙进来,之后却主动要求和假神父去找那两个溜出去拿东西的姐姐。请求假神父留下来作为教堂的挡箭牌,女孩子的名额少了一个,他强烈要求自我冒名顶替走进送死的队伍。(lz13)这一切都是为了完成神父的嘱托。多么让人敬佩的男子汉啊!那个没有现面的逃跑的厨子老陈,作为教堂里唯一的成年男生,很好的衬托了小男子汉的高大形象。
为什么墨玉能提出舍生保护女学生?正因她13岁前也是教会学校的学生,保护学生就是保护以前的自我。假神父的女儿如果在世,也是13岁,他是在保护自我的女儿。影片的这些细节,起到了很好的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浦生送进教堂,不仅仅表现了军人的柔情,更造成了之后拿琵琶玄的女孩子送命,姐妹的悲惨遭遇激起了墨玉的仇恨,也让墨玉为素昧平生的女学生送命准备了感情基础。女孩子关键时候从地窖边跑开,避免了十三钗被日本人发现——这让开始还不准学生进去的十三钗们自责,感动。墨玉大姐大气场的渲染,为后面姐妹们为她所动同意一齐代替孩子们送死做了铺垫。一个个小细节,为影片最后荡气回肠的 ... 情节打好了基础,让人觉得十三钗们的决定自然,不会太突兀,不做作。
在横尸遍野的南京,这些社会下层的不够光鲜体面让人鄙夷的社会底层人们,以人性的光辉带来观众们的温暖和期望。
这是一部难得的好电影,也许奥斯卡正因历史背景以及对中国的固有的偏见,不会给咱们颁奖。但是,在我心中,这是足以胜过任何奥斯卡电影的好作品。当然,如果音乐方面能更精致一点就更好了。
篇4: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
前天,我和母亲以及母亲的兄弟姐妹一齐去看了时下最流行的电影——《金陵十三钗》。这部电影是讲述在南京大屠杀期间发生的故事。
电影一开场,就是一片战乱,到处都是尸体,民众扶老携幼仓皇出逃。中国军队与日本军队进行了殊死搏斗,可惜中国的武器不如日本先进,损失惨重。
看到那里,我心想:日本人太残忍了,杀死了那么多中国人,简直惨无人道。镜头转向教堂内,管理这个教堂的是一个外国人,他细心地照顾著中国伤兵,这一幕与日本人的残暴行为是多么鲜明的比较啊。同时藏在教堂里的还有十三个女学生和一群风尘女子。
有一个细节,我至今记忆犹新。有一次,日本兵在追杀时,躲在一个草堆中的人发出了一些声音,引起了他们的注意,我原以为他们会把那几个人找出来,谁知,他们竟然用刺刀狠狠扎进去,我清晰地看到, ... 的刺刀上已经染上了殷红的鲜血,我的心颤抖了一下。虽然我早在历史书上了解到日本鬼子无恶不作,但当我看到这一幕时,我还是震撼了,日本人太可恶了。而另一场戏,是日本军队到教堂搜查,女学生和风尘女子都在四处逃窜,当十四个风尘女子躲进地窖后,地窖里发生了一场分歧,所有人都想把地窖入口紧紧顶住,只有一个叫墨玉的,一向说著:“让学生进来。”而当女学生逃到地窖口时,日本人也已追到门口,其中一位学生毅然决然地带着同学们离开了地窖,朝楼上逃去,这一刻,我看到了两种不一样的态度,一种是自私,只顾自我,不顾他人安危的态度,一种是无私的态度,处处为别人思考,反差真的很大。我事后想了很多,其实这两种态度也就是此刻社会上存在的两种人啊,看来,无论是过去还是此刻,人心都是一样的,有善良就会有自私啊。(早上好)
最后一段,是学生在唱歌时,日本人听了之后,要求她们去给日本军队唱歌。这天深夜,几个女学生商量决定一齐跳楼自杀,决不为日本人唱歌。我似乎感受到了她们那种宁死不屈的勇气,更是她们的中国情结让我感动。就在她们准备一齐跳下去的那一刻,十三人出现了,说愿意替她们去。看到那里,我深深感动。这是一种多么伟大的决定啊,为了他人,牺牲自我,不也正是体现了中国人在灾难面前团结互助的精神吗?最后,她们一齐带着“暗器”去了日本军队,而学生们安全离开了。
结局没有放出来,留给人无限想象空间。看了之后,依然回味无穷。最后那一段,也是全片的亮点,是对中国团结精神最好的诠释。
以上内容由历史认知网整理发布(www.lishirenzhi.com)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