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山西芮城清凉寺出土玉器清凉寺墓地位于山西省芮城县东部西陌乡清凉寺村,地表上现存元代木构建筑清凉寺。清凉寺墓地位于坡头遗址之西,相距恭水涧约80米。清凉寺墓地属于寺里—坡头遗址,遗址最早发现于1955年,属新石器时代庙底沟二期文化,墓地总面积近5000平方米。墓内共出土玉壁、玉钺、玉琮等玉石器200余件。同将清凉寺墓地出土玉器介绍如下:玉琮(图1)内径6.2厘米,外径7.3—7.5厘米,侧缘厚0.9厘米,通高4.2厘米,射高1厘米。
山西芮城清凉寺出土玉器
清凉寺墓地位于山西省芮城县东部西陌乡清凉寺村,地表上现存元代木构建筑清凉寺。中条山余脉之南有恭(共)水涧,恭水自北而南注入黄河,全长16.9公里,原属长流河,近20年来因天旱少雨,已成季节河。恭水涧沿两岸北起坡头遗址,往南绵延10余公里至刘堡遗址,断断续续有新石器时代遗址数处。清凉寺墓地位于坡头遗址之西,相距恭水涧约80米。清凉寺墓地属于寺里—坡头遗址,遗址最早发现于1955年,属新石器时代庙底沟二期文化,墓地总面积近5000平方米。2004年的发掘共清理墓葬262座,墓葬排列有序,南北成行,东西成列,同时也存在着比较复杂的打破关系。墓内共出土玉壁、玉钺、玉琮等玉石器200余件。同将清凉寺墓地出土玉器介绍如下:
玉琮 (图1)内径6.2厘米,外径7.3—7.5厘米,侧缘厚0.9厘米,通高4.2厘米,射高1厘米。主体呈乳白色,间有灰蓝色和浅褐色,玉质温润。中间是双面管钻的圆穿孔,孔内壁光滑,射较低,而且四周高度不一。四个侧面较平整,每一面的中部各有两条竖向凹槽,凹槽的中间较宽深,两端略尖浅。
玉璧 (图2)浅绿色,受沁严重,一面为灰白色,一面绿色与白色相间。内缘较厚,外缘薄。直径12.4厘米,孔径6.4厘米,厚0.1—0.5厘米。
玉璧 (图3)深灰色,部分区域受沁发白。器青经过抛光,外缘不太规整。内孔为双面管钻对钻而成。内径6.7厘米,外径16.6厘米,厚0.5厘米。
凸缘六边形玉器 (图4)白化严重,有深蓝斑点。外形为不等边的六边形,中为管钻圆穿孔。其中三个短边近直,另三个长边略弧,直边与弧边相间。孔径6.7厘米,高3.5厘米。
玉璧 (图5)乳白色,有豆青色斑纹。器表经过抛光,由边缘向中心逐渐加厚。内、外边缘均不规整,部分区域磨制不细。内径6.7—7厘米,外径17—17.5厘米,厚0.5—0.6厘米。
玉牙璧 (图6)青绿色,周边钙化,部分白化,抛光较好。平面为方形,由中心孔向边缘逐渐变薄。四牙边刃明显,向同一方向旋转。两面均有加工时用线拉切的痕迹,中心圆孔为两面管钻。孔径6.2厘米,中心厚0.8厘米。
玉方璧 (图7)灰白色,略泛青,有绿色斑块。平面为长方形,中心有大圆孔。近一角处有一个单面桯钻的小孔,另一角略破损。长11.7厘米,宽10.2厘米,孔径6.1厘米,内缘厚0.4厘米。
双联复合玉璧玉 (图8)浅绿色,有深褐色斑痕,间有不规则纹理。整体玉质较好,抛光精细。由两个对开的玉璜拼合而成,两璜结合部有桯钻的小孔,分单面桯钻和双面桯钻两种。内径6.2—6.8厘米,外径18.5厘米,厚0.4厘米。
玉环 (图9)器表为浅绿色,有大面积的褐色斑纹。经过抛光,但不够精细,外缘不规整。两面均有片状工具的切割痕,内孔的边缘还有管钻时留下的旋转痕迹,靠近环外缘有一个桯钻小孔。内径6.2厘米,外径10.2~10.5厘米,厚0.3厘米。
玉兽头饰 (图10)白玉,圆雕,抛光较好。面部轮廓不明显,仅雕出眼、鼻的大致形状。背部平整,两侧各有一个桯钻的斜穿小孔,两孔相通,器体中间有一个贯穿上下的直孔。高1.1厘米,宽2厘米。
双孔玉刀 (图11)深灰色,通体磨光。背部平直,刃部内弧。靠背部有两个单面钻成的圆形穿孔。其中一面的小孔外侧均有斜通角端的朱砂痕迹。长24.8—25.4厘米,宽6.1—7.3厘米,最厚处1厘米。
复合玉壁 (图12)青玉,玉质较好,抛光,由两个成形对外的玉璜拼合而成,两个璜纹理部位相同,接合部的两边有穿孔,分单面钻成和双面钻成两种。内径6.8厘米,外径1.5厘米,厚0.4厘米。
来源:收藏界
以上内容由历史认知网整理发布(WWW.lishixinzhi.Com)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