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玉器形态给辨别真伪提供的警示目前能使玉器以次充好、以假乱真的常见...有:用强酸浸泡后注胶加固处理,人工加色美化处理,拼加小料当作完整大料使用,以及用各种人工材料冒充天然材料等。由于每种...都有不同的适用范围,因而出现的玉材品种和玉器形态各有不同,给我们做鉴别时提供了警示作用。辨别仔料皮色的真伪,应首先辨别“皮”的真伪,没有真皮哪有真皮色?辨别“皮”时注意“汗毛孔”的真伪,现在假仔料普遍作伪汗毛孔。
玉器形态给辨别真伪提供的警示
目前能使玉器以次充好、以假乱真的常见 ... 有:用强酸浸泡后注胶加固处理,人工加色美化处理,拼加小料当作完整大料使用,以及用各种人工材料冒充天然材料等。由于每种 ... 都有不同的适用范围,因而出现的玉材品种和玉器形态各有不同,给我们做鉴别时提供了警示作用。
一、用强酸浸泡后注胶加固的美化处理
目前主要强调以透明度(俗称水头)、颜色和质地为衡量价值标准的玉器品种是翡翠,用强酸浸泡即可清除掉内部的一些杂质,随后的注胶加固被破坏的矿物结构,增加了质地的透明度,使翡翠这几个方面的外观面貌都得到了较大的改善。但这种处理 ... 要求被处理的玉材不能太厚。因此,当遇到翡翠手镯、小挂件等不太厚的器型时,就要十分警惕它是否作过强酸浸泡和注胶处理。而较大的翡翠摆件,就很少使用这种 ... 处理。
我曾接检过几件软玉雕件,经测试折射率和密度均在软玉的范围之内。因总觉得它的颜色白得异常,就把它放进紫外线荧光灯箱中测试,同时放进去的白玉标本略显白的体色,而它却呈现出明显的荧光,体积似有增大了的感觉。它的具体处理 ... 虽不可知,我想应当是先用强酸浸泡或通过加热使表层结构间隙扩大,然后在高压环境中注入含白色剂的胶质充填物。也许是技术方面的原因,我遇到的经过这样处理的软玉雕件,既没有较小的挂件,也没有较大的摆件,个体都是不太小的手把件。这种情况虽然还不多见,却已经使一些经验不足的鉴定人员造成失误了。更令人担心的是,如果改用了目前处理翡翠使用的那种不会产生荧光的填充物,将会给一些鉴定机构提出更大的挑战。
二、人工加色的美化处理
市场上带什么颜色的玉器或原石价值高,玉器或原石上就会出现什么样的人工加色。颜色是翡翠的一大价值因素,因而翡翠上的人工加色现象就比较多见。由于人工加色技术上的原因,较大的翡翠摆件一般较难处理,所以多用于小件器物上。处理的 ... 一般有两种类型:一是直接把颜色加在玉质上,如直接把颜色染在玉质上,注入有色胶,在表面镀上一层有色膜,或通过加热使玉质内部固有的或涂在表面上的氧化亚铁氧化成氧化铁而出现翡色。二是通过某些特殊手法,扩大原有颜色的鲜艳度,或造成有漂亮颜色及光泽的假象。如通过强酸浸泡和充填进去透明的胶状物质,使底子变得干净通透,就会扩大了原有颜色的色彩效果。图1手镯上的绿色那么鲜艳,就是因为它是在原有绿色(绿色最漂亮的一小部分)附近又注入了绿色及其他颜色的胶,它们在较干净通透的底子上显得分外鲜艳。如果这是一只没有经过处理的翡翠手镯,价格就会比它高出几百倍至上千倍。对翡翠进行美化处理可以提高低档玉材的装饰功能,是没有错的,错在不法商人把它当作高档翡翠出售。再如在戒面、吊坠或胸花等小件饰品用金属镶嵌时把底面封死,这种不合常规的工艺 ... ,里面有可能隐藏着三种猫腻,或在翡翠底面涂有带美丽色彩的漆,以使表面反射出美丽的颜色,或在翡翠下面衬以锡箔片,以使色彩或光泽反射到表面上以增加其外观美,或因为翡翠底面上有绺裂,将底面封死起到掩饰作用。有人认为这种 ... 既无外来物质进入翡翠之中,又没有内部物质析出,它仍属没有经过处理的A货。此说貌似有理,实则谬矣!这种处理和表面镀膜一样使翡翠产生了假象,只是处理的部位和程度不同罢了。
在翡翠赌石上的弄虚作假更是五花八门,有上当受骗经历的人不少,而像我的一位朋友那么幸运的就很少了。这位朋友去别人那里看货,并谈妥了以60万元人民币成交。这是一块半个拳头大小的毛石,一头开了窗,窗口呈现的全是翠绿色。就在我的这位朋友拉开提包拉锁取钱的时候,卖主失手将这块毛石跌落在水泥地板上摔成了两半。这突如其来的事故使双方都惊呆了,足足有三分钟谁也没有说出一句话。等愣过神来以后,我的朋友捡起地板上的毛石一看,中心竟是一团像果冻样的绿东西。于是他问卖主:“你咋给我弄这?”卖主说:“我也不知道里面是这!”后来他激动不已地对我说:“再过几秒钟,等我把钱交到他手里以后再摔碎了,恐怕钱就不会如数地要回来了,几十万元呀!你看险不险!”
新疆和田玉的仔料,以前人们并不看得这么珍贵。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郑州工艺美术(玉雕)厂的人到新疆和田玉石收购供应站去采购玉料,只要大块的玉料,嫌小块料既费工出口利润又低。当他们把所要的料都装上车以后,供应站的人硬要把几麻袋小仔料塞到车上,非免费让他们拉走不可。近二十年来由于过度地开采,仔料越来越难采到,价格也越来越高。作为仔料的主要外观标志,一是外形有一定的滚圆度,二是有的皮壳上带有颜色。于是南阳市镇平县石佛寺玉材市场上,各个产地的软玉石料大部分都被磨去了棱角,染上了颜色,做成的玉器大部分也都保留了“皮色”,扮演成仔料和仔料玉器。
来作鉴定证书的人常有说他的玉器是用和田仔料作的,并问定名时为什么不能把“仔料”二字带上?我只好向他们解释“国标”上规定产地、产状不参与定名的原因,现在用产地命名的玉石品种也不具有产地的含意,只是一个玉石品种的名称,如“岫玉”包含所有蛇纹石质玉,“和田玉”包含所有透闪石质玉。有的还是觉得他的“和田仔料玉器”和青海玉一样定名为“和田玉”是吃亏了。我只好反问他:“你这件真是和田仔料吗?”在通过一个简单的仪器测试证明了这是人工染成的假皮色时,他再也不说一句话地走了。保守一点地说,目前市场上出现的带“皮色”仔料玉器,95%的都是人工加色品。辨别仔料皮色的真伪,应首先辨别“皮”的真伪,没有真皮哪有真皮色?辨别“皮”时注意“汗毛孔”的真伪,现在假仔料普遍作伪汗毛孔。经验不足时可用药棉沾丙酮等溶剂擦拭,若棉签上沾有颜色证明为人工加色石,但有些经过特殊处理后也擦不出颜色。或者在强光照射下通过滤色镜观察,染色处会呈现出更红的颜色,但有些染料加上的色会没有变化,因而要进行综合判断。
有一种人工加色,人们都说是“用激光打的色”,实则是一种错误的讲法。激光是一种光能,可以用来在珠宝玉石上打孔、刻字等工艺加工,并不能使珠宝玉石产生颜色的变化。这种说法实际上是指用放射性元素辐照或用离子加速器轰击珠宝玉石而使其产生的颜色变化,使用最多的是对黄玉、水晶和珍珠等的改色处理。近几年来市场上出现的萤石“夜明珠”,除部分是天然萤石由于含有稀土等发光元素而产生了磷光效应外,许多都是经过钴60辐照而产生的磷光效应,但这种效应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衰减,直至消失。伴随辐照而产生磷光效应的同时,也会使萤石发生体色的变化,这是辐照留下的唯一能看得到的痕迹,除辐照后较短时段内所含的放射量外,其他的变化也是不可测的。
寿山石是在石佛寺市场常见的又一种人工加色较多的品种。一是在天然寿山石上加色处理; 二是在其他石质较软的石头上加色仿寿山石;三是在人造石材上加色仿寿山石。其他品种人工加色处理的还有,但目前尚未形成批量和规模。
南阳独山玉是一个最难进行人工加色处理的玉石品种,善作玉石处理加工的当地能人也对它束手无策。我只见到过一件人工加色处理的绿独山玉雕件,但处理得很不成功,打开包装纸时,纸包上面还带有绿颜色。
三、拼接和粘贴玉器
对玉雕工艺艺术品来说,除组合玉器外,必须用一整块玉料雕琢而成,既不能拼接、粘贴,又不能用同一材质镶嵌。在小件玉器上一般不会出现较大块面的拼接现象,但可见到粘贴一小块作俏色或皮色的。在较大的玉器摆件上出现拼接的可能性就大多了,因此在鉴定玉器摆件时,首先警惕的应该是有无拼接现象和纹线下是否隐藏有裂纹,而不是是否作过酸蚀注胶和人工加色处理。
组合玉器,又叫分体玉器,一般是指用同一种色泽比较一致的玉材分别雕琢出玉器的每个构件,可以将它们组装成一个完整的器型。如壶和香薰的体和盖,大型玉塔的各个塔层,大型龙船的各层船楼等。其主要特征是各个部件可以进行组装和拆卸,这种 ... ... 是玉雕工艺所允许的。拼接玉器没有可供拆卸组装的部件,即拼接部分是不可自由拆装的,在玉器中是作为一块整体玉料的面貌出现的,因而具有欺骗性,是玉雕行业所不允许的。对玉料进行拼接的原因一是欲 ... 俏色作品,而原材料上却缺少理想的色料,就找一块适当的材料拼接后冒充整块原料使用。二是欲 ... 某一器型而玉材又不够大,就选择一块合适的材料拼接上去,以满足造型的需要。三是在雕琢玉器过程中局部做坏了,又没有随机修改的能力,只好挖补上一部分进行修整,但这种情况比较少见。市场上较常见的拼接玉器,有独山玉 ... 的花鸟和镂空摆件、青田石类 ... 的摆件等。
粘贴是在玉器的局部粘贴上一小片玉料,它所占的比例较小,但往往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或作为俏色出现,或兼表示是仔料的特征,均对提升玉器价值有很大的作用。 我曾见到过一件和田软玉雕件,上面一小片棕红色,俏色是粘上去的。最令我纳闷的是,粘上去的那一小片竟然是染色的,不知是何缘故?为什么不直接染上去呢?
我还见到过一件用鸡血石薄片贴面做的假鸡血石印章,即在长方形印章的六个面上各贴上一整片鸡血石,每个面之间的接合处均在边楞上。每条接缝都非常严密,不特别有意识地寻找是看不出来的。此外除“血形”的走向有破绽外,再无败露之处。这是一种特殊的粘贴类型。
四、原材料的大小、形态提供的警示
纯净度很高而晶体又大的天然水晶极少,能达到光学级的天然水晶更少,因而能做成较大无色眼镜片、直径超过10厘米的水晶球等产品的很少。最容易和天然水晶相混淆的有人工合成水晶和玻璃。区分天然水晶和人工合成水晶又是比较困难的,尤其是区分高净度的光学级天然水晶和人工合成水晶。因为用常规的珠宝玉石检测仪器是不能将二者区分开的,只有使用红外光谱仪等大型设备才能奏效,因此区分天然水晶和人工合成水晶主要还是靠目测,经验丰富者能够将它们准确地区分开,而经验不足者常把人工合成水晶中存在的“面包渣”状未溶原料、杂质或自发形成的花絮状双晶呈现的白色雾状内含物,以及由应力纹形成的雁行小裂纹,都当作天然水晶中的可见内含物而认定为天然水晶。由于天然水晶、人工合成水晶和玻璃三者之间的价格差距很大,一旦失误会使消费者蒙受损失,因而在鉴别水晶时一定要提高警惕。
市场上的有色(茶或褐色等)眼镜片,除有色玻璃、树脂等人造材料外,大部分都是用放射性元素辐照水晶产生的。用来作辐照处理的水晶,多为人工合成水晶,也有一少部分是天然水晶,但区分二者并不困难:用人工合成水晶辐照成的有色眼镜片色调偏红,而用天然水晶辐照成的眼镜片一般不带红色调,即使带也是较淡的红色调。
和田软玉仔料向来都是大块的少,以前超过一百千克的大块平均几年才出现一次。如果谁说他的软玉大摆件是用最近发现的大仔料做的,基本上可以说他是一个大忽悠家,因为现在连豆大的和田仔料也不放过,大的还敢想吗?现在新出现的大块软玉原料,可以说全是山料。
五、用各种人造材料冒充天然玉石材料
仿小件玉器出现最多的仿玉材料是玻璃,调整玻璃的配方成分,可使玻璃的物理和光学性质发生较大的变化,如折射率可在1.47至1.7之间,甚至可高达1.95,但大于1.7时,玻璃的硬度便下降,密度可在2.2至6.3之间变动。普通玻璃的折射率是1.5左右,密度在2.5左右,摩氏硬度5至5.5,为中等硬度,又因其易得到而常作为我们区别珠宝玉石硬度的对比物。玻璃是仿制各种珠宝玉石的万能材料,市场上用其仿制的软玉和玛瑙制品,大部分都达到了乱真的程度。
小件出现仿品较多的,还有用塑料仿制的琥珀。因为二者的透明度、光泽和密度手感都比较接近,因而很能迷惑人。近几年出现较多的仿琥珀材料是“再造琥珀”,这是一种半人工半天然的材料,是将碎小的天然琥珀加热后压制成大块,然后再加工成各种装饰品。
仿较大摆件的多采用人工材料,一般是用玉石粉末及碎块等原料参胶合剂模压制成。所仿的品种有青田石雕、鸡血石雕、寿山石雕,以及说不出品种名称的东西,由仿制者随便给它起个谁也不明白和没听说过的名称。我曾帮人看过一件“玉雕大缸”,持有者称是用台湾省花莲县产的“花莲玉”做的,而且亲自看到了它在加工厂的 ... 情况。这只大“玉缸”色彩确实够“花”的,一粒粒指甲大小的色斑,呈有规律的斜条纹状分布,整个缸看起来五彩斑斓。卖家还说这缸还具有招财、聚财的神奇功能。双方议定价格为二十多万元人民币,且已交付了三万元人民币的定金。这种我在图录上也没见过的玉材,经测试不过是一种人工材料。
来源:《收藏界》
以上内容由历史认知网整理发布(WWW.lishixinzhi.Com)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