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豫剧

  豫剧(汉语拼音:Yuju),中国戏曲剧种。又称河南梆子河南高调河南讴,豫西山区则称之为靠山吼。清乾隆年间形成于河南开封。流布于河南、河北、山西、山东、安徽、湖北、陕西、甘肃、黑龙江、青海、新疆、四川、贵州、吉林、江苏、 ... 等地。所唱腔调为梆子腔系,属板式变化体结构 。豫剧分为4个支派:以开封为中心的祥符调;流传于商丘一带的形成豫东调;在洛阳的支派为豫西调;漯河一支称沙河调。祥符调、沙河调、豫东调较接近,泛称豫东调,1938年后,常香玉在豫西调的基础上,吸收豫东调一些唱腔形成新的流派,陈素真、崔兰田、马金凤、阎立品等也各以独特风格卓然成家。伴奏乐器有板胡、二胡、三弦、月琴、皮嗡、笛子、唢呐、琵琶及鼓板、梆子、锣钹等。脚色行当为四生(老生、大红脸、二红脸、小生)、四旦(青衣、花旦、老旦、彩旦)、四花脸(黑脸、大花脸、二花脸、三花脸)。传统剧目近650个。代表剧目有《红娘》、《花木兰》、《穆桂英挂帅》、《破洪州》、《秦香莲》、《对花枪》、《唐知县审诰命》、《梵王宫》、《朝阳沟》、《刘胡兰》、《李双双》、《人欢马叫》等。知名演员还有赵义庭、唐喜成、李斯忠。剧作家樊粹庭、王镇南编写的剧本对豫剧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目录

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

历史

  1.起源

  关于豫剧的起源。一说是在河南民间演唱艺术,特别是自明朝中后期,在中原地区盛行的时尚小令基础上,吸收"弦索"等艺术成果发展而成。清朝乾隆年间(1736-1795),河南省已流行梆子戏。据当时的碑文资料记载内容,明皇宫是"当年演剧各班祈祷宴会之所,代远年湮,亦不知创自何时。于道光年间(1821-1850)河工决口,庙宇冲塌,瓦片无存",可见在道光之前,梆子戏就早已存在。这些记述与艺人间的传说相符。据一些老艺人追忆,他们在1912年前后学艺时,曾听师傅说起河南的"内十处",即祥符(今开封)、杞县、陈留(今并入开封)、尉氏、中牟、通许、仪封、封(今并入兰考)、封丘、阳武(今并入原阳)和"外八处即淮阳、西华、商水、项城、沈丘、太康、扶沟、鹿邑,明清区代即流行"河南讴"。河南梆子在流传过程中,在不同形成祥符调(开封一带)、豫东调(商丘一带)、豫西调(阳一带)、沙河调(漯河一带)等不同风格。

  辛亥革命以后,河南梆子更多地进入城市演出。当开封较有名的茶社,如致祥茶社、普庆茶社、澄怀茶社、庆茶社、东火神庙茶社、同乐茶社等,均争相邀聘河南子班社,义成班、天兴班、公议班、公兴班等因而活跃一时。此后,郑州、洛阳、信阳、商丘等城市相继出现演出河南梆子的茶社、戏园。在农村,则每逢迎神赛会必演双在一些地区,所演多属河南梆子。

  2.发展

  20年代末到30年代,河南梆子的发展进入一个的阶段。这一时期,开封相国寺先后建立了永安、永乐、永民、同乐四个河南梆子剧场,许多著名艺人如陈素真、王润枝、马双枝、司凤英、李瑞云、常香玉、赵义庭、彭海豹等,云集于开封。1935年初,以樊粹庭为首成立了豫声戏剧学社,改永乐舞台为豫声剧院,陈素真所在的杞县戏班和赵义庭所在的山东曹县戏班均参加了该学社。豫声戏剧学社革除了旧戏班的一些不合理制度,对表演和舞台美术等进行革新,并演出由樊粹庭创作的《义烈风》、《霄壤恨》、《涂血》等剧目。抗日战争爆发后,于1938年,采"醒狮怒"之意,改学社为狮吼剧团。

  常香玉在1936年随周海水班社到开封,演出于醒豫舞台。1937年成立中州戏曲研究社,演出由王镇南编写的《六部西厢》、《哭长城》等古装戏和揭露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罪行的现代戏《打土地》。《打土地》是豫剧编演现代戏的开始。与此同时,永安舞台的王润枝、马双枝、鼓海豹、杨金玉等也演出了不少传统剧目。名角云集,促进了豫东调、豫西调的合流,促进了河南梆子的发展和提高。1938年日本侵略军占领开封后,狮吼剧团、周海水的泰乙班,以及常香玉等团体和演员先后到西安,并以西安为中心,在西北城乡演出,扩大了豫剧的影响和流行地区。

  豫剧的班社最早始于何时何地,今无可考。据老艺人传说,过去的豫剧演员大多出于乾隆年间的蒋门和徐门两家的科班,而开封的"老三班":义成班、公议班和公兴班,传说都经历了明、清两个朝代。

  义成班,据1916年2月15日《河声日报》载:"省内义成班,原为开封县署民壮总役于建清所组建,历年以来一般梨园子弟在各处演唱,颇享盛名。"义成班于1926年,在开封相国寺的火神庙内建立了永安舞台。舞台的组织管理分前、后台、前台,主要负责管理剧院内的各种杂务,如售票,接待观众,供应茶水;后台,主要负责演出方面的事务,如确定演出剧目,分配角色以及衣箱、道具等方面的工作。

  天兴班原是封丘办的科班,历史比较悠久,不少豫剧名演员出自该班。清末民初曾不断到开封演出。知名演员有李剑云(小名壮丑,工旦)、阎彩云(工旦,1982年去世),其他主要演员有时登科、张治林、聂二妮、孔宪玉、李玉仙、张廷华、李法魁等。

  杞县的"六班"、"捕班"(县衙办的)以及马、武、郑、郝、刘、常六姓联办的"六姓家班"等,均为辛亥革命后的著名班社,演员水成、一阵会、田苟、何运、金成等,均为当时名角。

  30年代,在开封除了义成班组成的永安舞台外,还有两个重要的豫剧团体,豫声戏剧学社和中州戏曲研究社。豫声戏剧学社在豫声剧院演出。

  从抗日战争开始到建国前,西安也出现了不少豫剧团体,如樊粹庭领导的狮吼剧团,常香玉为首的香玉剧社,毛兰花为首的凤麟剧团,崔兰田为首的兰光剧社。还有孙老七创办的河南灾童戏剧学社(原 ... 豫剧团前身)等。

  建国后,于1956年成立了河南豫剧院。豫剧拥有一批专业和业余的编剧人才,其中成就突出的有杨兰春等。杨兰春(1921年生,河北省武安人),先后改编和创作(有的是与他人合作)了《小二黑结婚》、《人往高处走》、《刘胡兰》、《朝阳沟》、《冬去春来》、《朝阳沟内传》等。同时他还导演了不少现代戏和传统戏。如《血泪仇》、《赤叶河》、《志愿军的未婚妻》、《秦香莲》、《唐知县审诰命》等河南及全国许多省、市、自治区普遍建立豫剧演出团体。1962年举行了豫剧名老艺人座谈会演,1980年举行了"豫剧流派汇报演出",这一剧种已成为我国流布较广的戏曲剧种之一。

艺术特色

  早期豫剧表演的舞台装置极为简单,往往只用芦席、箔子一挡,台上一桌二椅,即可开演。打小锣、敲梆子的人员兼"检场"。进入城市后,有较固定的剧场,舞台装置才有所改进。豫声剧院已采用一些布幕、布景,旦角服饰讲究"老旦清,正旦俊,花旦风流"。此后又受京剧服饰的影响,已基本与京剧服饰相同。

  豫剧传统程具有浓厚的河南地方特色,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不断革新,创作由粗到细,粗中有细;由俗到雅,雅俗共赏,表演艺术日臻完美。同时,各行当也涌现了一大批艺术上有成就的演员。

  豫剧的音乐属于梆子声腔系统,是板腔体式。据清朝李绿园于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成书的《歧路灯》和乾隆五十三年(1788)《杞县志》所记载,当时本地梆子戏已在开封、杞县一带盛行,并曾与罗戏、卷戏合班演出,又被称为"梆罗卷"。根据艺人们相传,豫剧最早的传授者为蒋门、徐门两家;蒋门在开封南面的朱仙镇,徐门在开封东面的清河集,也都曾办过科班。豫剧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到各地语音和民间音乐等因素的影响,在音乐上形成了带有区域性的不同风格的艺术流派。即以开封为中心的"祥符调";以商丘为中心的"豫东调";以洛阳为中心的"豫西调"(又称"西府调");形成于豫南沙河一带的"沙河调"。其中"祥府调"、"沙河调",从唱腔的板式结构、调式、旋律、节奏、句法组成和语音等方面看,都和"豫东调"比较近似,故统称"豫东调"。因此今豫剧唱腔韵,一般分为"豫东调"与"豫西调"。因此今豫剧唱腔音乐,一般分为"豫东调"与"豫西调"各自具有显著特色流派。"豫东调"唱腔主音为"5",以中州音韵和商丘、开封的语音为基础,在传统演唱中多用假嗓(二本腔),声音高细,花腔较多,具有激昂、豪放、明朗、花俏的特点,"豫西调"唱腔主音为"1",以中州音韵和洛阳语音为基础,在传统演唱中多用真嗓(大本腔),声大腔圆,寒韵(哭腔)较多,具粗犷、浑厚、悲壮、深沉的特点。这两大腔系在豫剧早期发展过程中,是"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30年代开始有了交流。建国后,清除"门户之见",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融会贯通。以上是过去按其流布的不同地区,有豫东调、享福调、沙河调、豫西调的传统分类;另外也有按其唱腔音乐在演唱音区的不同,而将前面三类统归豫东调,俗称"上五音"。与这些相对应的是演唱的音区较低的豫西调,俗称"下五音"。豫剧的唱腔音乐结构属板式变化体,其板类有四种,即慢板、二八版、流水板、散板:

  二八板在豫剧的四大板类中表现力最强,变化最丰富。除二八板这个基本板式外,还可分为慢二八板、中二八板、二八连板、快二八板、紧二八板、紧打慢唱等板式。因过去是由两个八板(八小节)组成的一个乐段循环反复使用而得名。随着表现内容的不断丰富,这种固定呆板程式已被突破。今二八板结合了豫东调、豫西调两大流派的唱法而构成,一板一眼2/4拍,可构成上百句的大唱段,主要用于叙事。又可据剧情和人物感情变化的需要有不同变化,既能表现明快、爽朗、喜悦,也能表现急切、紧张和激愤、悲痛的情景。此外二八板还可派生出呱哒嘴、狗撕咬、乱弹、垛板、搬板凳等。

  慢板类有[慢板]、[金钩挂]、[反金钩挂]、 [迎风板]等板式。一般为4/4拍的三眼板,其上下句唱腔起于中眼而落于板上。上句落音较自由,下句落音豫东调和豫西调不同。[慢板]是豫剧唱腔中常用的板式之一。它的前奏过门有多种形式,其中最常用的有"六梆"、"四梆"、"导四梆"和"迎风一梆"等。[慢板]的起腔形式又分整板和散板两种。整板起的称为"头句腔",散板起的是将第一句(上句)唱"栽板"或"大板起",从第二句(下句)进入[慢板]。[慢板]中普通上下句的基本结构是将一句唱腔分为两个分句,中间有个小过门;全句唱腔之后,随句尾落音有一个"八梆"跟腔过门(也可以减少为四梆或完全省略)。[慢板]的行腔除上述最基本的结构形式外,还有通过局部的变化而产生出来的多种花腔。上句有"头句腔"、"三句腔",下句有"单过板"、"双过板"等。{慢板}的收腔又称"锁板",基本结构与普通的下句相同,只是收腔时速度大多渐慢,并随着收腔尾音有一个简短的过门。[慢板]的速度伸缩性较大,可以随其内容情绪的不同而用快、中、慢的速度。

  流水板亦为豫剧常用的板类之一,可分为流水板、慢流水板、快流水板、流水连板等。唱腔一般都是眼起板落的一板一眼的形式。可根据需要作不同速度的变化。曲调比较自由灵活,旋律流畅,节奏跳荡,既适用于表现欢快活泼的情景,也适用于表现压抑、忧伤的情感。它还派生出垛板、两锣钻子等。它的主要特征是旋律中跨小节的切分节奏特别多,无论是唱腔的起落,还是唱腔旋律中的起伏、转折,大多出现在眼位上。[流水板]的上句落音较自由,下句落"5"或"1"音,在普通的上下句结构中,随着唱腔尾句的落音,一般都有跟腔过门。其前奏过门与[二八板]基本相同,知识起板簧头不同。[流水板]的起腔和收腔形式繁多。流水板类重点附属性板式主要有[流水连板]和[两锣赞子]等。

  飞板也作"非板",无板无眼,节奏自由,是一种朗育式的唱腔,属于散板类。此外,还有滚白、栽板、叫板等。又有"哭韵"、"行韵"、"绝韵"三种格式。"哭韵"表现悲痛、哀怨的情感;"行韵"多用于吐诉叙述,"绝韵"适用于表现果断、激昂的情感。一般用飞板的唱段都较短,四、六、八句即转入其他板式。

京剧

  以上四大板类的唱词一般都是用"三、三、四"格律的十字句,或"二、二、三"格律的七字句。有时也用一些字数不等的长短句,如二八板中的呱嗒嘴即以五字句为基础,飞板中的滚白即为有唱有白的散文体句式。

  豫剧一向以唱功见长,它的唱腔流畅,节奏鲜明,近几年来,演员多以真声演唱,所以一般都能做到吐字清晰,行腔酣畅,易于为观众听清。加之表演细腻,真切感人,文辞通俗易解,故一跃而成为梆子腔系中最吸引观众的剧种。如今,豫剧除遍及本省外,又传播到邻近各省及甘肃、青海、天津、吉林、江苏、新疆、 ... 等省、市、自治区,并在各地组成了不少专业剧团。

  豫剧的伴奏乐队,过去曾有"一鼓二锣三弦手,梆子手钹共八口"的说法。早期的豫剧在乐器上还使用四大扇(大铙、大钹)和尖子号(管长1米左右),以此来制造雄壮热烈的气氛。建国后,武场一般是由鼓板(班鼓、手板)、大锣、铙钹(即手钹)、二锣、梆子、小钹(即铜板)、风锣、大阴鼓、木鱼、碰铃等打击乐器组成,其中最常用者为前六种。早期的文场乐器有三弦皮嗡、月琴等,后又增加瓢(即板胡)、二胡、琵琶、横笛、唢呐、笙等。而板胡则成了豫剧的主弦。建国后,还增加了一些西洋乐器,如大小提琴、铜管、木管等。

  豫剧乐队的文场主奏乐器,早期为大弦(八角月琴,演奏员兼吹唢呐)、二弦(竹或木质琴筒蒙桐木面的高音小板胡)和三弦(拨弹乐器)。20世纪30年代以后,大弦、二弦逐渐弃置,改用中音板胡(俗称"瓢")为主弦。50年代以后,一般的文场中逐渐增添了二胡、琵琶、竹笛、笙、闷子、大提琴等。有的还增加了坠胡、古筝等。亦有增加小提琴、中提琴及西洋铜管、木管乐器的,组成中西混合乐队。豫剧文场中的传统伴奏曲牌有300多个,其中唢呐曲牌130多个,横笛曲牌20多个,丝弦曲牌170多个。

  唢呐曲牌中常用的有:[春来到]、[大汉东山]、[小汉东山]、[大桃红]、[小桃红]、[大开门]、[小开门]、[大风入松]、[小风入松]、[文二凡]、[武二凡]、[水龙吟]、[新水令]、[折桂枝]、[晏驾令]、[山坡羊]、[红绣鞋]、[唢呐皮]、[娃娃]等。

  横笛曲牌常用的有:[朝天子]、[五六五]、[哭皇天]、[云霄歌]、[石榴花]、[花朝元歌]、[百鸟朝凤]、[鸡爬坡]、[小开门]等。

  丝弦曲牌中常用的有:[小花园]、[九连环]、[花错字]、[小红鞋]、[苦中乐]、[浪淘沙]、[油葫芦]、[呓怔]、[算盘子]、[娶嫁]等。

  豫剧乐队武场的主要乐器有板鼓、堂鼓、大锣、手镲、小锣和梆子等。豫剧武场的锣鼓点共有三大类:一、开台锣鼓点,主要由[混加官]、[毛边]、[鲍老催]等。二、配合表演动作及烘托舞台气氛的锣鼓点。大多与京剧相同,但有的叫法不同。常用的有各种形式的[一锣]、[两锣]、[三锣]以及[收头]、[四击头]、[紧急风]、[战场]等。三、唱腔中的锣鼓点,剧种特色较突出。较常用的有[]、[]、[迎风]、[到脱靴]、[拐头钉]等。流水板类中有各种[流水头]以及[一滴油]等。散板类中有各种[非板头]、[滚白]等。二八板类锣鼓点最为丰富,又分为单鼓条和双鼓条两类。除两者都有的[串锤]、[长锣]等外,单鼓条类中常用的有[里撇]、[外撇]等,双鼓条中常用的有[五钉锤]、[梆子穗]、[风搅雪]等。加上其他附属板式唱腔中的各种锣鼓点,总共不下百种。

  豫剧的主要演奏特色乐器有如下几种:

  一、板胡、琴筒为半个椰壳,以薄桐木板蒙面。20世纪60年代以后普遍将原皮弦(里弦)、丝质粗老弦(外弦)改为金属弦。演奏时戴铜指帽。

  二、小三弦,弹拨乐器。三根金属弦,音箱以薄桐木板蒙面,用硬拨子拨奏。左手戴指帽。音色明亮,尤其以揉滑弦奏法颇具特色。

  三、方笙,一般为14管。

  四、闷子、双簧吹奏乐器,八孔,发音深沉浑厚,多用来伴奏悲壮凄苦的唱段或场景。

  豫剧唱腔中,豫东调和豫西调用同样的调高,唱腔的某些局部常有向上方五度旋宫,即"以徵为宫"的现象;豫西调多落"1"音,唱腔的某些局部常有向下方五度旋宫,即"以清角为宫"的现象。豫剧的传统唱法中,男女声部基本上是同腔同调。豫东调演唱多用假嗓,豫西调则用真嗓较多,净角多用"炸音"。过去,豫东调和豫西调均有一种翻八度以假声行腔的 ... ,叫做"赝腔"或"讴"。

  河南梆子戏的特征,主要重在唱词与动态,纯全合于河南的风俗习惯,而起为观众所爱好者,则在表现风俗习惯中鄙俚粗俗之人与事物的关系,与观众的生活行动打成一片。虽然不免有些俗气,但俗有俗的风格,俗的趣味。豫剧的剧词不能专重文言,以合本剧之声调节奏为第一。其叙事言情,喜怒哀乐,委婉曲折,入情入理,感化力之甚伟,间杂以方言,尽人皆解。豫剧具备历久不衰,为群众所喜闻乐见的优点:(一)娱乐性强 豫剧锣鼓声响,丝弦音高,唱工多,白口少,男角是大蹦大跳,女角是满台走扭。劳动大众在多日工作之余,逢年过会,许多人挤在一起,听听看看,就感到无限的轻松愉快。(二)接近群众 形式简单,表演真实,舞台形象比较接近农民的实际生活,合乎劳动大众的脾味。(三)易懂易学 调子简单,词句通俗,容易听懂、学会。(四)富于地方性 腔调高亢硬直,表情慷爽率直,是表现河南人民的地方戏。

角色

  豫剧的角色行当,按一般的说法是四生、四旦、四花脸。戏班组织也是按照"四生四旦四花脸,四兵四将四丫环;八个场面两箱官,外加四个杂役"。"四生"即老生、大红脸(红生)、二红脸(武生)、小生。"四旦"即大净(黑头)、大花脸、二花脸、三花脸(丑)。也有五生、五旦、五花脸的说法。演员一般都有自己专工行当,也有一些演员则一专多能,工一行外,兼演他行。

  据说,早期豫剧以"外八角"(四生四花脸)戏为主,生行戏占重要地位。生行的大红脸和二红脸的界限很,大红脸专演关羽;二红脸专演赵匡胤、秦琼、康茂才等类角色,主要是武功戏。小生行一般有文武之分 ,也有的演员文武兼备,武功戏较出色。旦行(见 图豫剧-7)在以"外八角"为主时代,只占次要地位,但随女演员的登台与逐渐增多,在豫剧中取得了主导地位。大净主要以唱工取胜,三花脸除表演诙谐风趣外,武功戏也有"盘绳"、"吊水桶"、"空中还原"、"探海"、"元宝顶"、"大翻身"等不少绝招。各行当都有自己的表演要诀,如手势要诀是"花脸过项,红脸齐眉,小生齐唇,小旦齐胸",武打戏的短打要诀是"身如蛇形眼似电,拳如流星,腿似钻;稳如重舟急似箭,猛、勇、急、快、坐、站稳如山",在枪路上,有"走丝"、"连九枪"、"十三枪"、"九个鼻"、"八杆"、"单倒"等路数。青衣中闺门旦的表演要诀是"上场伸手似撵鹅,回手水袖搭手脖;飘飘下拜如抱子,跪下不能露脚脖","说话不看人,走路不踢裙,男女不挽手,坐下看衣襟"。彩旦的表演要诀是"斜眼偷看人,说话咬嘴唇;一扭浑身动,走路摔汗巾"。小旦的出场式是"出门按鬓角,双手掖领窝,弯腰提绣鞋,再整衣裳角"。小生的表演要诀是"清、净、冲"。"清"是清秀,唱词吐字清,神态秀气;"净"是动作干净利落,恰到好处;"冲"是武打勇猛,精神振奋。

剧目

  豫剧拥有丰富的剧目资源,其中传统剧目近千出,历史上曾有"唐三千、宋八百,唱不完的三列国"之说,《斩子》、《牧羊卷》、《刘全进瓜》、《抱琵琶》、《铡郭槐》、《红下山》、《大祭桩》、《借妻》、《红娘》、《花木兰》、《穆桂英挂帅》、《对花枪》、《唐知县审诰命》等众多传统剧目长期以来在舞台上盛演不衰。

现状

  豫剧艺术长期受中原文化特别是黄河流域地方文化的影响,它在演出剧目、舞台表演、人物塑造、表述方式、音乐唱腔等方面都形成了独特的河南地方风格,带有浓郁的地域文化色彩,成为我国民族戏曲宝库中的珍贵财富。由于时代的飞速发展,社会意识形态和审美风尚发生了巨大变化,豫剧的生存开始出现危机。观众数量急遽缩减,表演人才缺乏,许多传统剧目特别是具有代表性的地域流派剧目已经几近失传,这种状况急需改变,豫剧的抢救、保护工作应尽早落实。

参见条目

豫剧393874” 16以上内容由(历史认知网)整理发布,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豫剧的更多相关文章

  1. 朱仙镇战役是后世编造?这场战役是否存在,三点原因给你答案

    有人说朱仙镇大捷是一场后人编造的胜利,也有人说这战役是岳家后代为抬高先祖所做的一件事。因为在岳飞死后的二十年,岳飞的冤屈才被...。朱仙镇之战,它是岳飞班师回朝的最后一战,继颖昌之战以后又一次大败金兀术。公元1140年,在开封城西四十余里以外的朱仙镇,岳家军与金兵厮...,最终岳飞用五百轻骑背嵬军打败金兵十万铁骑。

  2. 河南这个县有来头,原本属于开封,黄河改道后,再也没有机会了

    在黄河的北岸,河南东北部地区,有一个与开封兰考相邻的县,它叫封丘。

  3. 西安、洛阳、开封、南京、北京,凭什么成为千年古都?

    一座城市的历史,就是一个民族的历史。中国对建都选址的历史悠久。

  4. 明末最强宗藩朱恭枵:死守开封,三挫闯军,射瞎李自成 ......

    明王朝建立之初,其开基帝王朱元璋吸取历代治国的经验教训,采取藩封之策,大封同姓诸王,将朱氏子孙派往各地驻守,世袭罔替,企图让朱家江山千秋万代,朱氏子孙永享福禄,同时可拱卫、藩屛帝室,特别是在朝廷受到威胁之时朱氏藩王能够率兵勤王,匡扶社稷。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5. 为何古都集中在几个城市?地理风水还是历史巧合?解锁古都养成史

    一座城市的历史,就是一个民族的历史。中国对建都选址的历史悠久。

  6. 解放后河南为什么将省会从开封迁至郑州?

    1954年,河南将省会从开封迁往郑州,考虑最主要的因素还是郑州在全省独一无二的交通枢纽地位,而且郑州位居河南中部地区,相较偏东的开封市,更加方便管理全省。

  7. 国内最「 ”可怜”的城市,曾经繁华无比,现在快被人遗忘

    中国五千多年的历史,很多现在名不经转的小城市在很多年前都是非常繁华的地区,但是现在可能由于地理位置或者其它的原因已经没有当初的辉煌,今天要给大家介绍一座城市大家已经很不陌生,因为这里之前出了一个人人称赞「”断案小能手”。这个人就是包青天,这座城市就是河南开封!当时他就在这里当差。开封在五千多年前就已经存在,是中国七大古都之一,经历了很多朝代的转变,有着「”七朝都会”的称号,在当是也被称为汴梁、汴京

  8. 靖康之变,开封被围,宋高宗赵构为什么不率军救援?其中有阴谋

    宋高宗赵构绍兴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南宋都城,临安,大理寺。一位宦官手捧着一道圣旨带领着一队护卫,快步穿过大理寺中的风波亭,来到关押罪犯的大理寺狱。他来到一间牢房边,看着里面被关押的犯人,面色中带着一丝紧张。

  9. 开封犹太人是什么群体?以色列为何拒绝承认他们是正统的犹太人?

    犹太人在中国拥有相当悠久的居住史,关于他们的文献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7世纪,也就是唐朝年间,学者们认为,这些犹太人可能属于消失在以色列历史上的十支派。在所有的中国犹太人中,最为著名的一支就是生活在开封的犹太人,据考证他们是北宋年间从西北进入河南的。由于开封犹太人进入中国较早,也相对形成了聚居,一些习俗和文献得以保存,又加之他们的数量较多,所以一直被视为中国犹太裔社群的代表。

  10. 空城可以白捡吗?不行!看南宋如何被中原故土空城坑惨

    荒凉、孤寂、渺无人烟与十室九空,正在行军的宋朝士兵们做梦也想不到,不过十数年时间,曾经繁荣富裕的中原大地,会变成这样的景象,而来自南方的他们,正在这样的情况下,进行着所谓收复故土的行军。金末形势图曾经覆灭北宋王朝的金灭亡以后,蒙古大军撤回到黄河以北地区,广大的中原地带于是变为了无主之地,面对曾经的故土家园,此时好不容易才亲政的南宋皇帝宋理宗赵昀,胸中燃起了重振河山的宏伟愿望。

随机推荐

  1. 唐朝名将白孝德生平简介,逸闻趣事

    郭唏的将士横暴不法,时常侵扰百姓,白孝德碍于郭子仪的面子,未于弹劾。一日,郭唏所属的十七名将士到城中酒宴,刺伤卖酒的老翁,捣毁酒具和店门。段秀实立即将他们斩首示众。郭唏全营将士大怒,准备闹事。随后,郭子仪命浑瑊率五千人出兵奉天,白孝德率军配合,于赤沙烽大战吐蕃,斩获颇多。

  2. 清朝的总督 提督 巡抚的关系?谁的权力大

    清朝(1636年—1912年)是中国历史最后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共传十帝,享国二百七十六年。对于清朝来说,疆域非常辽阔,所以设立了总督、提督、巡抚等进行管理。在反映清朝时期的古装电视剧中,总督、提督、巡抚也是大家比较常见的官职,比如两江总督、江苏巡抚等。那么,问题来了...

  3. 又到苦夏,三个问题不注意,整个夏天都难熬

    科学研究发现,人的情绪起伏过大时,免疫力也会减低。勿贪凉到了炎夏,烈日当空,大气运动的特点是向上向外发散,人体顺应自然,气机也应在心阳的推动下向上向外发散。此时新陈代谢加快,应当适当出点汗,多喝水。因此,夏季养生别贪凉,适度使用空调,这样有利于将血液里的垃圾排出体外,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4. 开国上将肖华到底有多传奇:13岁成县委书记,17岁任师政委

    开国上将肖华便是其中的一位传奇!13岁成县委书记肖华出生于贫苦工人家庭。伪公安局长肖敬安被抓获。同年12月,年仅13岁的肖华便任少共兴国县委书记。1938年6月,年仅22岁的肖华任八路军东进抗日挺进纵队司令员兼政治...。东北解放战场屡败杜聿明抗日战争胜利后的第二个月,肖华率4个师经海路抢占辽东半岛,任辽东军区司令员兼政委。最年轻的开国上将这么多的战绩使肖华在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授衔时才39岁,成为...最年轻的上将。

  5. 梦见儿媳妇哭

    周公解梦梦见儿媳妇哭是什么意思,是怎么回事,意味着啥,代表什么。做梦梦到儿媳妇哭是什么预兆,好不好呀,预示着未来会发生啥呢?会有啥征兆。

  6. 梦见和陌生人聊天

    周公解梦梦见和陌生人聊天是什么意思,是怎么回事,意味着啥,代表什么。做梦梦到和陌生人聊天是什么预兆,好不好呀,预示着未来会发生啥呢?会有啥征兆。

  7. 更始帝刘玄为何派遣刘秀北渡黄河,招抚河北州郡

    更始帝刘玄为何派遣刘秀北渡黄河,招抚河北州郡>>在昆阳之战中立下首功的刘秀,马不停蹄的南下攻城略地,此时一个噩耗传来,刘秀的长兄大司马刘縯被更始帝冤...。为了不受更始帝的猜忌,他急忙返回宛城,向刘玄谢罪。>刘赐对刘玄说:“刘秀是去河北招抚的最佳人选。并且,河北一带只能是刘秀去才合适。”>更始元年十月,更始帝刘玄派遣刘秀代行大司马事,北渡黄河,镇慰河北州郡。刘秀以河北未平为由,拒不领命。

  8. 春天常吃五种食物可抗过敏

    春天是百花盛开的季节,各种花的花粉会在空气中形成飘浮物,一些过敏性体质的人吸入后就会引起皮肤过敏。专家提出,在春天常吃五种食物可抗过敏。凡有过敏症状的人可以经常服用红枣。以上均服至过敏症状消失为止。建议可适度食用糙薏仁。

  9. 对你的思念 ,延绵不绝-感人的情话

    每一次呼吸、每一次闭上眼、我都会把我对你的思念加深二十一、我不是嗲声嗲气嗲滴滴的臭...,我是满口操尼玛的好姑娘。有的人你看了一眼,却影响到你的一生。

  10. 女人如水最需要的八大营养

    白领女性一直是人们瞩目的焦点。补充自己最需的8大营养,是白领女性必须解决的。研究发现,叶酸对孕妇尤其重要,如果在怀孕头3个月内缺乏叶酸,可引起胎儿神经管发育缺陷,而导致畸形。此外,缺钙也是导致女性衰老的一大因素,因此补钙对女性来说再重要不过。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