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真的健康不是纠结于吃什么或者怎么锻炼,而是人与自然相统一。养生,不是简单地遵循某些条条框框,而是应该真正地感受自己。今天,小郎中为大家分享一篇由心身医学硕士、中医师李辛撰写的文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真的健康不是纠结于吃什么或者怎么锻炼,而是人与自然相统一。 养生,不是简单地遵循某些条条框框,而是应该真正地感受自己。 今天,小郎中为大家分享一篇由心身医学硕士、中医师李辛撰写的文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切病先是「 ”神”病 中医认为一切病先是神病,然后是气病,再到血病,最后才到形病。 简单来说,疾病先从精神、信息的层面开始出问题;第二个阶段,气的运行规律发生紊乱;第三个阶段,才是有形的疾病层面。 很多人对自己的生活、内心状态、身心感受无知无觉,却指望通过吃一把绿豆、几根虫草就能改变很多。 这个对简单轻灵的小鸡、小鸟还行,我们这么大、身心这么复杂的人,要靠它来改变,不那么容易。 除非你是非常干净的肉体、非常清净的心灵,过着非常简单的生活,否则,一把绿豆是调不动你的,一包汤药也不太容易做到。 《黄帝内经》里有一段对话。 「 ”帝曰:形弊血尽而功不立者何?”黄帝问岐伯,当一个人形体破败了,气血也耗干了,治疗就很难见效,这是为什么啊? 「 ”岐伯曰:神不使也。”病人的神气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医生也没有办法调动了。 黄帝接着问,什么是神不使呢? 岐伯回答:「 ”针石,道也。精神不进,志意不治,故病不可愈。今精坏神去,荣卫不可复收。何者?嗜欲无穷,而忧患不止,精气驰坏,荣泣卫除,故神去之而病不愈也。” 这段话大家慢慢玩味,为什么现在病越来越多,越来越不好治,可以从这里找原因。 真正的养生,是去感受自己 当一个人用自己的感受生活的时候,是从他的内心出发,原点是自己,没有错位。 现代人容易出现的问题是什么呢?我们去求一个东西、一个人或者一件事。总是有很多远大的发展计划,一直思考,想得很遥远。或者关注一个明星,念念不忘。不停地看这个看那个,或者不停地讲话,不停地做事。 我们以外物为原点,那就会失去对当下的自己和周围的感受。这个状态在中医叫「 ”形神分离”。 比如,现在讲营养,要吃得好,早上一个蛋,晚上一顿肉,对不对呢? 小时候我们都烧过炉子,炉火的大小决定了你应该往里面加多大的柴火,道理很简单吧? 那么,为什么我们在吃的问题上就不明白这些道理呢? 你的炉火明明很小很弱了,已经没有什么消化力了,烟道也都堵住了,大便不通,汗也不出,也没运动,你还吃牛排,还喝牛奶,只会增加肥料和堵塞,把炉火压灭。 这些道理不需要通过学习医学知识就能明白,都是日常生活最基本的常识,要在生活当中去体会。 体会吃什么东西有什么不同的感觉,有知有觉地去生活,吃了某个东西你感到不舒服,哪怕吃到第十次你才发现,也是有知有觉的开始。 合适自己才是最好的,不是去外面寻找一个外在的统一标准。 所以,在生活中要养成用心的习惯。去感受自己、观察自己,然后至少知道: 吃了什么东西舒服,什么东西不舒服; 跟谁在一起舒服,跟谁在一起不舒服; 想什么、说什么、做什么会比较安心,或者反之,会睡不着、纠结和难过。 生活中时时刻刻留意观察自己,就可以时时刻刻调整自己,这是真正的养生。 健康就是「 ”平常”,还有「 ”中和” 整个天地间的万事万物,就像是一个巨大的交响乐,跟天地这个大的交响乐一起走,走得平常中和,这是健康的标准。 生病了,其实就是给老天踢出去了。所以,病在古代叫做「 ”失常”,病因叫「 ”失节”,或者「 ”失势”。 健康就是「 ”常”,它不是说你面色红润、精神饱满,也不是肌力多少、心跳多少……而是人与自然、社会处在相对和谐的关系中。 天气热,别人都出汗,你也能出出汗;别人走两个小时不累,你也能走得动,这就是「 ”常”。 但如果别人都怕冷,你还觉得热;别人都困了,你半夜三点还睡不着觉,这预示你的身体已经跟不上自然的节奏、已经病得不轻了。 健康就是「 ”平常”,还有「 ”中和”。 现在有一个很大的误区:有病就要根治,不停地治,一直治下去。因此,病人甚至整个家庭会忘记正常的生活,没有运动,没有生活,没有娱乐,没有恋爱,什么都没有,只剩下紧张、焦虑地跟病魔做斗争。 这是什么?失常。你的秋千正在被人为扰乱,甚至停摆! 这种情况,即使你有资源,能找到全世界最好的医生,也是没用的。一个人要康复,必须进入真实有序的正常生活中,与万物共沉浮、互交感的状态里,才能把病慢慢化掉。 所以关于养生和调理,真正重要的是尽可能地去找让自己安心和舒服的状态。 健康人也是这样,要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方,与合适的人,以合适的方式,做合适的事,这个就是养生。 文章来源于有机会网,由「 ”阿黎”综合整理自图书《经典中医启蒙:一个中医眼中的生命、健康与生活》(本文有删改),作者:李辛(微信公众号:李辛的空间),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心身医学硕士,师承北京市第一批、全国第三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宋祚民先生。 编辑:高继明 审核:朱蕗鋆 每天早晨七点钟 关注养生中国(yangsheng-) 每天学点咱老百姓用的上的养生知识~ 快和身边的亲朋好友一起分享吧!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本文标签:中医养生健康养生健康
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