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赵云戎马一生的尾声,以及由《云别传》展开的历史观

三国良将系列之赵云(尾声,其二) 煮酒论英雄,且谈三国人物。 赵云重大事件之十一——劝阻东征未成 章武元年(221)四月,季汉建立。在痛失荆州后,刘备一直在厉兵秣马,整军备战。称帝后刘备把向东吴复仇当做第一目标,意图与背后捅刀的孙权展开决战。 赵云耿直的性格使他无法坐视,上前劝谏:「 ”国贼乃是曹操,并非孙权,我们应当先灭掉曹魏,东吴自然会臣服。曹操虽然已经死了,可他儿子曹丕篡汉盗国,如今我们应该顺应民心,进攻关中,占据黄河上游地利居高临下,关东心怀汉室的义士必然裹粮策马迎接陛下。实在不应该把曹魏晾在一边,先找东吴开战。要知道一旦双方打起来,胜负不是很快就能见分晓的。” 赵云一如既往地秉忠直谏,心怀大义而毫无私心。然而,赵云的话再有道理,刘备也不听。虽然很多人指责刘备假仁假义,但笔者从来不这么认为。正相反,刘备是最具有绿林江湖气息的皇帝之一,与他的先祖高皇帝刘邦一样,都是从社会最底层摸爬滚打,从无到有,直到人生大半已过才步入辉煌。 孙权勾结曹操偷袭荆州手段太过阴险,而且得手后居然敢 ... 死关羽,这是孙权摆明与刘备彻底决裂的标志。事实上早在215年孙刘双方就因荆州发生过冲突,当年就是孙权派出吕蒙偷袭了荆州三个郡,当刘备率领大军赶到后双方各退一步,孙权撤出零陵,等于刘备让出长沙、桂阳两郡,这便是著名的湘水划界。这次冲突双方已经爆发战斗,只是规模不大而已。 讲赵云的专题文章已经到第六篇,笔者一直力求对历史人物的介绍保持公正,进行褒贬时要有理有据。之前笔者专门就赵云在蜀汉的重要地位,以及五虎将的由来进行了介绍,目的是为讲清楚赵云在蜀汉的实际地位。而劝阻刘备东征一事,笔者则要告诉大家,对于喜爱赵云的朋友们来说也不必过于看中。 如笔者之前文章所言,与入主成都之初对府库、百姓的掠夺道理相同,对伐吴与伐魏的选择也属于非常浅显的问题,凡是蜀 ... 士都知道其中利弊。 不同之处在于,上一次赵云因抢夺田产一事劝谏刘备,属于战后利益分配问题,在整个刘备集团发展顺风顺水时,其他人没有反对,只有赵云站出来劝谏。而这一次涉及到刚刚建立的蜀汉政权存亡关键,站出来劝阻刘备的文武大臣有很多。 《三国志·法正传》载:先主既即尊号,将东征孙权以复关羽之耻,群臣多谏,一不从。…亮叹曰:「 ”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 这里前一句说得很清楚,很多大臣都有劝谏,可刘备一概不听。后一句诸葛亮的感叹,明显指出他也并不赞同东征,至于诸葛亮有没有劝谏,笔者认为,是有劝的。作为刘备最倚重的大臣,群臣劝谏之时诸葛亮如果不表态,没办法为群臣做表率。关键时刻退到一边绝不是诸葛亮的性格。正因自己没能阻止刘备东征,诸葛亮感叹法正不在的话语里,其实藏着深深的自责之情。 说回赵云。《三国志》对蜀 ... 物的记载是不充分的,除了极个别人物有详实描述,绝大多数都粗略概括,且语焉不详。所以「 ”群臣多谏”的具体内容我们无从得知。至于赵云的谏言,因为有裴松之注引用的《云别传》片段,我们才能有幸得知。 《云别传》载:先主不听,遂东征,留云督江州。先主失利于秭归,云进兵至永安,吴军已退。 虽说是群臣纷纷劝谏,不过也有直接与婉转的区别。向来有话直说的赵云当然不会委婉表达,他的风格从来都是大义为先,言行一致。其他事都可以,唯独伐吴这点是刘备的底线,谁也劝不动。我们可以想象直率的赵云因为说的话太过直接,必定使刘备心中不悦。所以在这场最大规模的决战中,刘备竟然没有带上赵云。 这让笔者想起袁绍帐下重要谋士田丰,官渡之战前因劝阻袁绍进攻曹操而被袁绍关押起来,荀彧评价田丰「 ”刚而犯上”。赵云没有刚到田丰那种程度,刘备也没有袁绍那幺小肚鸡肠,所以最后还是让赵云担任江州都督,负责刘备东征的后方安全。 有人认为让赵云担任江州都督是委以重任,并非刘备对赵云不满。笔者以为,江州都督位置固然重要,但决战在即,连坐镇阆中的张飞都被征调,赵云没理由缺席。因为江州是巴郡治所,阆中是巴西郡治所。同为三巴之地,刘备带张飞却留赵云,特别是张飞出师未成身先死,刘备仍然不带赵云。守卫后方固然重要,但在与东吴决战时将赵云放在后方,用人之际放着大将在一旁,刘备的这个任命显然带有很大情绪。 赵云重大事件之十二——刘禅继位,终获提拔 章武二年(222),刘备在夷陵惨败。这场大战成了东吴将领们功劳簿上的重要一笔,以陆逊为首的一批东吴将领在史书中被记录事迹;相反,蜀汉方的将领中能够留下传记的人,极少记载夷陵之战。原因在于,参与夷陵之战的主要将领纷纷阵亡,有限的资料不足以单独立传。其中为首的两人分别是冯习与张南。 冯习与张南也是荆州系将领,但之前事迹不详。随着这一时期蜀汉创业期老臣迅速凋零,刘备手下经验丰富的大将确实不多。但刘备显然对自己的 ... 水平有信心,也对自己识人眼光有信心,所以与入蜀时提拔黄忠、魏延一样,希望冯习、张南能够迅速成长起来。 只可惜孙权不是刘璋,陆逊也完全不给机会,以冯习、张南为首的大批蜀汉中生代将领阵亡,直接造成蜀汉多年人才断档。 杨戏的《季汉辅臣赞》对多数大臣都是换着花样赞扬,但对冯习、张南二将,却进行了指责。 《季汉辅臣赞》载:休元轻寇,损时致害,文进奋身,同此颠沛,患生一人,至于弘大。 冯习字休元,张南字文进,上面的话有些不好理解,我大致翻译一下:「 ”冯习轻视敌人,没能及时发现敌人诡计而致损害;张南作战奋勇,但也没能取得战果导致溃败。战争的危机就这样因一个人而出现,最后导致全局的损失。”冯习轻敌,指的是没能及时发现吴军动向,导致被火攻又遭到包围。张南徒劳,指的是率军进攻孙桓把守的夷道城,久攻不下毫无建树。 如果能够带上「 ”严重整齐”的赵云,刘备即便不能取胜,也不会露出如此巨大的破绽导致全军覆没。蜀汉惨败消息传来,赵云立即带兵接应,在白帝城迎接刘备。 建兴元年(223),刘备在白帝城永安宫病逝,刘禅继位。新皇帝登基自然要封赏群臣,赵云被提拔为中护军、镇南将军,封永昌亭侯,旋即迁为镇东将军。通常认为蜀汉的四镇将军大于四征将军,其中又以东为首位。 有观点认为,赵云在刘备时期官职偏低,是刘备有意把赵云的晋升留给刘禅去做,笔者认为不是毫无可能。更何况刘备称帝后一门心思扑在复仇上,唱反调的赵云得不到刘备提拔也就顺理成章了。 赵云重大事件之十三——箕谷疑兵,进退有序 建兴五年(公元227),休养生息多年的蜀汉在诸葛亮的带领下出兵汉中,准备北伐,赵云也随军出征。 建兴五年(公元228),诸葛亮判断曹魏多年未与蜀汉交手,关中、陇右地区防守松懈,己方在汉中练兵近两年,又经历平定南中的历练,认为时机已到,于是亲率大军伐魏。 诸葛亮放出风声由斜谷道出兵直取关中,实际却西出祁山攻打陇右五郡。至于斜谷道,则安排镇东将军赵云、扬武将军邓芝领偏师牵制魏军。 魏军主将曹真果然中计,亲自率军迎战赵云,救援陇右各地的任务则交由张郃去办。得到消息的诸葛亮安排马谡把守战略要地街亭,其余兵力继续用于攻略陇右。这便是著名的街亭之战的由来。结果我们很清楚,因为马谡的严重错误,导致本不该发生的街亭惨败上演。诸葛亮的全盘战略被打乱,唾手可得的陇右五郡功亏一篑。 东线方面,由于赵云部队与曹 ... 力兵力相差悬殊,所以很快也被击败,发觉诸葛亮意图的曹真火速掉头赶往陇右。已失去街亭险要的蜀军面临张郃、曹真的两路夹攻风险,只得撤回汉中。 虽说赵云、邓芝在箕谷败给曹真,但毕竟本来兵力就不多,目的也只是牵制魏军主力,如果不是马谡败得太快,可以认为基本实现了既定目标。 《三国志·赵云传》载:云、芝兵弱敌强,失利于箕谷,然敛众固守,不至大败。 这句史书原文也告诉了我们一件事实,历史上的赵云并非一生无败绩的「 ”常胜将军”,他也打过败仗。尽管先决条件不利,然而败就是败,这一点无可否认。笔者要强调的是,赵云面对强敌,即便战败退军也能平稳有序,可见其治军之严明。赵云为人之严整,贯穿其一生始终未变。 根据《云别传》记载,蜀军回到汉中后,诸葛亮问道:「 ”街亭的部队撤退时,士兵与将领都乱作一团,箕谷的部队撤退时,士兵都没有脱离自己将领的指挥,这是为什么?” 邓芝回答道:「 ”赵云亲自断后,撤退井然有序,连 ... 物资都没有丢弃,所以部队编制也完好无损。” 诸葛亮大为赞赏,表示要奖励赵云的部队。听说赵云部队里有剩余的不少绢布,诸葛亮让赵云分别赏赐给众将士。赵云回应道:「 ”这次出征并未胜利,为什么要赏赐呢?还是把这些东西放到仓库里,等到十月份天气转冷,再拿出来给将士们做衣服吧。”诸葛亮对赵云大公无私的言语非常欣赏,「 ”亮大善之”。 诸葛亮因北伐失败自贬三级,赵云也被贬为镇军将军。有观点认为实际赵云是地位上升俸禄下降。因为镇军二字并不寻常,之前的文章笔者讲过「 ”军”这个字用在将军名号中的特殊性,「 ”副军”、「 ”翊军”,而「 ”镇军”显然是指代全军,比之前的「 ”镇东”实际是提升了的。这也合乎诸葛亮的赏罚分明,毕竟赵云是整个第一次北伐中最大的亮点。 建兴七年(229),赵云去世。 结语 在笔者写过的诸多三国历史人物中,赵云是第二位花了足足六篇文章才讲完的名将。有别于《三国演义》中从无败绩,武艺出神入化的形象,历史上的赵云更加侧重于良好的品德,对刘备的忠诚,对理想的坚持的记叙。不论是《三国志》赵云本传还是其他史料,对赵云优秀的德行记载的文字甚至比他作战的记载还要多。赵云虽为武将,却有国士之风。 赵云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笔者已经用六篇文章去介绍,赵云在蜀汉历史地位如何,五虎将是否名副其实等问题就不去重复了。冷静客观地去看三国历史其实很困难,大多数人对三国人物的认知早已形成思维定式,笔者无意争论也不指望纠正什么,见仁见智吧。 为何赵云在当下遭遇许多人反感,出现很多过分贬低的文章,除博眼球、吸引关注度之外,最重要的是历史上的赵云就是一个近乎完美的人。文武双全、赤胆忠心、爱护百姓、治军严整、坚持大义,如此面面俱到的三国人物,真的很难找出其他人。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一部分人不愿相信赵云的优秀,受演义过于神话的影响产生抵触心理,所以产生许多否定赵云的文章。 另外,贬低赵云的很多人通常会拔高另一位蜀汉将领——陈到。谈论陈到时必然要拿赵云来对比,观点越耸人听闻似乎越懂三国历史。那么笔者很快就会讲陈到,届时可以看一下与您印象中的陈到有没有差异。 最后,笔者想谈一下《云别传》。「 ”孤证”二字是许多爱好历史又没有深入了解的朋友喜欢提到的词。似乎孤证天然带有原罪,孤证不足信。 其实我们今天能接触到的史书,二十四史中除前四史之外的都是官修史书,即国家主导编纂的史书。包括《三国志》在内的前四史则是作者个人完成的私修史书。不论官修还是私修,是人就有偏见,只是程度不同而已。《三国志》、《后汉书》等东汉三国史书出现的同一时期,在陈寿、范晔之外还有很多历史学家,他们也撰写了不同版本的史书。可惜由于《三国志》、《后汉书》的流行,其他历史著作绝大多数已经散轶。我们不能保证陈寿、范晔的记载完全没有偏见或误差,这首先是个问题。 幸运的是出现了裴松之这个人,他搜集掌握了许多历史资料,他推崇《三国志》,又遗憾陈寿行文太过简略,所以将很多史料以注记的形式附在正文之后,为后世留下宝贵的参考资料。有佐证,有反证,有补充,有个人见解,是否采纳全凭后人自己的理解。 说回孤证的问题。时间越早的史料,孤证越多。秦汉三国时期的史料,在具体到某个人的时候,每个人的传记里几乎都会有孤证存在。甚至可以说孤证是普遍的,互相印证的才是少数。我们读史书,既不能机械地全盘接受,也不能什么都怀疑。如果孤证记载的事情与人物性格、相关事件顺序、相关人物关系都不发生矛盾的前提下,那还是应该选择相信。否则你会发现,只要是孤证就剔除的话,那裴松之注基本都得剔除,只看《三国志》你会发现人物形象一片模糊。 有人说《云别传》是专门为赵云所写,是吹捧赵云的文章,不值得信,那我建议最好还是多了解一些历史常识。实际上裴松之注引用的「 ”别传”有很多:郑玄有《玄别传》,荀彧有《彧别传》,荀勖有《勖别传》,邴原有《原别传》,程晓有《晓别传》,孙资有《资别传》,诸葛恪有《恪别传》,甚至华佗也有《佗别传》,此外还有许多三国人物拥有「 ”别传”,就不全部列举了。 很明显,《云别传》毫无特殊性,别传只是古代历史学家对单个人物撰写的传记而已,并非是赵云有任何特别待遇。读到这里,相信笔者的意思表达得已经很清晰了。《三国志》本质上与各种别传没有区别,都是私修史书,到底是否可信,还是要综合多种因素去看,没有明显矛盾的话却仍然要反对,岂不是为了反对而反对,以主观思想修正客观事实,本末倒置。 题外话讲了很多,总之,还是希望感兴趣的朋友继续支持,敬请点击关注,您的支持是我持续创作的最大动力,谢谢!

赵云戎马一生的尾声,以及由《云别传》展开的历史观的更多相关文章

  1. 三国群英传2,大乔小乔,两女胜过千军万马

    大乔小乔分别是孙策和周瑜的妻子,三国里出名的美女,正所谓美女配英雄,而孙策周瑜是三国里有名的英雄人物,大乔在演义中的描写相对较少,主要原因就是孙策牺牲太早,小乔的描写就比较多了,和周瑜是珠联璧合,才子佳人的一对赤壁之战,三国最出名的战役,战前诸葛亮曾引用曹植的铜雀台赋成功激怒周瑜,让周瑜借坡下驴,誓战曹操,唐代大诗人杜牧也曾写到,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样的诗,最主要的这好像还是初中要求背

  2. 说一说古代传说中的最牛七种武器

    在冷兵器时代,虽无现代战争那般火力全开枪林弹雨的破坏力和即视感。但古文字里记载那些口口相传的兵器,往往却也激发人们无限的想象力。譬如,资深武侠大师古龙先生曾灵感突发,炮制出七种武器,如孔雀翎、多情环,浪漫而隐秘着。当然,若将古时传说中武器做个名目,林林总总,却也纷呈,若归纳七宗最出名的,大可如下:1、...的斧斧头这玩意,最早使用者应该是...。

  3. 刘璋号称暗弱,却为何能把刘备、庞统打得如此悲惨?

    如果刘璋不给,那么刘备就有借口了,至少在明面上说得过去。这一年来,刘备借攻打张鲁为名,在刘璋这儿吃吃喝喝,都快把刘璋给吃穷了。可没想到,刘璋竟然没发火,而且一口答应给刘备人马报销火车票,只是资助的人马与物资减半,不管如何,已经相当够意思了。

  4. 袁绍麾下三大名将,曹操刘备各得一人,最后那位才最厉害

    袁绍给人的印象,其实非常裂变。

  5. 命中注定要当皇帝?一代明君汉文帝的传说

    皇帝是我国古代封建王朝的最高统治者,作为万民的领袖,皇帝理所当然地被赋予神秘的色彩,像刘邦的母亲就据说是在睡觉时有条龙在她的上方,杨坚出生时也传闻头顶生角,紫气冲天。但有一位皇帝,关于他的传说,却是相当得可信,他就是汉文帝刘恒,汉武帝的爷爷,文景之治的开创者。

  6. 如果刘邦代替刘备统治蜀汉,能否打败曹操和孙权,最终统一三国?

    刘备一直打着「”中山靖王之后”的旗帜混迹于东汉末年,若是按他说法来算,他也就是汉高祖刘邦的后裔。虽然他并没有取得先祖那样的成就,不过还算没给刘邦丢脸,凭着自己的努力最终还是在汉末占据了一席之地。不过刘邦似乎比刘备要给力一些,从一介乡间小混混到开国皇帝,期间仅花费了7年时间而已,可以说他创造了一个传奇。若是让刘邦来替代刘备统治蜀国,有没有可能让蜀汉焕然一新,最终击败曹操和孙权,进而完成统一呢?首先我

  7. 乱世谋生专家,极品毒士,他才是三国中活得最精明的人

    在三国历史上,有一位非常神秘的人物,他被后世称为毒士,由于他的计策,三国的形势多次发生大变,他也可以说是东汉政权的掘墓人。在乱世里面他这么一个文人,想要谋生并不容易,尤其是贾诩还背负这样的恶名。贾诩在乱世中这一通谋生操作,实在是非常出色,可这都是被逼出来的,没有人愿意到处去投靠别人。

  8. 曹操一生之错:实锤奸雄,放虎归山,急功近利失人心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9. 开国元帅揭秘:毛主席为何能做到用兵如神?

    一位是三国时期的诸葛亮,一位就是一代伟人...。笔者认为,诸葛亮是被《三国演义》高度神话了的历史人物,历史上真实的诸葛亮是当时最杰出的政治家,治理蜀国很有一套,但其并无过人的...才能。

  10. 诸葛亮对刘备集团有哪十大功劳?论诸葛亮的地位

    诸葛亮对刘备集团的十大功劳:1.隆重对策。千古一对隆中对,给迷茫的刘备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为刘备集团制定了长期的极具眼力的战略规划,并直接影响了天下三分之势。《三国志·诸葛亮传》:及魏武帝南征荆州,刘琮举州委质,而备失势众寡,无立锥之地。《三国志·诸葛亮传》:三年春,亮率众南征,其秋悉平。《三国志·诸葛亮传》:备称尊号,拜亮为丞相,录尚书事。

随机推荐

  1. 隋炀帝为何拼到亡国也要攻打高句丽?杨广:今日不取,必为子孙患

    有这样一种说法,如果当年隋炀帝不是拼了命三征高句丽,隋朝的统治不可能二世而亡。隋文帝预感到高句丽是个威胁,于次年派出30万大军,但爆发瘟疫,加上海上大军又遭遇风暴。尽管双方没有交战,可隋朝气势让高句丽大骇,后者请求罢兵。隋炀帝指挥失当,高句丽学会了扬长避短,他们善于守城。而隋炀帝拼到亡国,也要攻打高句丽,深究原因可能只有一个,“今日不取,后世必为子孙患。”

  2. 李子养颜促消化,还能保肝,但是再好,这三类人最好一口别碰

    说起李子,就会想起儿时的庭院前后都是,好大一片。李子花开的时候雪白一片,很是漂亮。5月又到了吃李子的季节,李子本身就很好吃,再加上小编的恋乡情结,总是要买很多的李子回家来吃。吃李子的好处也是非常的多,比如有以下几个主要的功效,我们先来看看吧:李子养颜促消化,还能保肝,但是再好,这三类人最好一口别碰!

  3. 黄永胜是谁?17岁参加革命,解放东北有功,却因一人前途尽毁

    黄永胜,本名黄叙钱。这使黄永胜经受了战火的洗礼,在真刀真枪的实战中,经受了锻炼。同时,这也成为黄永胜后来的革命资历的重要部分。当时,广西匪患严重,黄永胜又率部剿匪。>>建国后黄永胜因长期在林彪手下工作,在林彪的栽培和推荐下,地位一再上升,自然对林彪感恩不尽,加上黄永胜对林彪有某种崇拜心理,就认准一个理:紧跟林彪,唯林彪之命是从。1981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特别法庭确认为林彪反革命集团主犯。

  4. 苹果的妙用:苹果、苹果皮在日常生活中的妙用

    可将新鲜的苹果皮放入祸中,加水适量,煮沸1刻钟,然后用清水冲洗,铝锅就会变得光亮如新。

  5. 梦见捡到玉器

    周公解梦梦见捡到玉器是什么意思,是怎么回事,意味着啥,代表什么。做梦梦到捡到玉器是什么预兆,好不好呀,预示着未来会发生啥呢?会有啥征兆。

  6. 绿色闪光:美丽而难以捉摸的日落现象

    NigellaHillgarth)绿色闪光是一种现象,在这种现象中,太阳的一部分在大约1或2秒钟内突然变色。短暂的绿色闪光在日落时比在日出时更常见。几乎所有的绿色闪光都分为前两类。最罕见的绿色闪光被称为绿光。它是由朦胧的空气和异常明亮的次等、模拟或柔和的绿色闪光组合而成。有时,条件是如此完美,以至于可以观测到罕见的双绿色闪光。观看这个令人难以置信的绿色闪光日落视频。

  7. 克父纹:刑克_看相大全

    如果天纹在小指和无名指中心,少年就会克死父亲而无依无靠。天纹,三才故中的第一条,居头一位,表示根基,即一个人生来的责贱高低。

  8. 今日寒衣节:勿忘祭祖送寒衣!

    寒衣节时间:10月28日寒衣节,每年农历十月初一,又称“十月朝”、“祭祖节”、“冥阴节”,民众称为鬼头日,是我国传统的祭祀节日,是中国的三大“鬼节”之一。寒衣节流行于北方,不少北方人会在这一天祭扫,纪念仙逝亲人,谓之送寒衣。同时,这一天也标志着严冬的到来,所以也是为父母爱人等所关心的人送御寒衣物的日子。

  9. 棉花和瓦片

    父亲走到屋外,拿起了一块瓦片和一团棉花,问他:它们哪样更硬一些呢?年轻人不知道父亲想干什么,于是说:这还用问,当然是瓦片硬了!父亲把瓦片和棉花举到同样的高度松开了手,只见瓦片落地后被摔得四分五裂,棉花则轻飘飘的落了下来。而不是像瓦片一样有棱有角,遇冷则冰,遇硬而碎,伤害了他人,也伤害了自己!你应该学习棉花,可以为别人抵御风寒,可以像阳光一样温暖。

  10. 感情纠结的说说 我现在很累很烦很揪心很想你-感人的情话

    九、我们一直在寻觅,寻觅,那个我们都有的结局。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