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是的,作为美国系列专题的压轴文,今天,我们来聊南北战争。为了这个强国梦,在过去的四年中,超过75万人战死沙场,比之后美国所有战争阵亡人数的总和还多,包括一战、二战、...战争、越南战争这些以惨烈著称的大战。南北战争中,...弹造成的开放性骨折死亡率高达26%,而活下来的唯一...就是截肢。

我们都听过这样一句话:"我反对你说的每一句话,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这是18世纪法国思想家伏尔泰为其死对头卢梭辩护而说的名言。当年我初听此话,觉得酸腐不堪:既然反对,又为何要捍卫人家?文人真是做作。直到我读到美国南北战争中南方邦联军总司令罗伯特·李将军的故事,我才理解了这句话的境界。 是的,作为美国系列专题的压轴文,今天,我们来聊南北战争。 南北战争,即美国内战,美国凭借此战完成了国力的终极整合,从此跻身列强之林 在前两期文章中我们看到:"五月花号",浇筑了美国的精神底层;"西进运动",塑造了美国精神的中层,而以"南北战争"作为美国精神的封顶一层,我认为再合适不过了——1865年春,南北战争刚刚结束,美军总司令格兰特派得力爱将谢里登挥师南下,集结美墨边境,成功逼迫墨西哥境内的法军撤回欧洲,这在内战之前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标志着美国从此以一个西方强国的身份登上世界舞台。 为了这个强国梦,在过去的四年中,超过 75万人战死沙场,比之后美国所有战争阵亡人数的总和还多,包括一战、二战、 ... 战争、越南战争这些以惨烈著称的大战。 南北战争是美国历史上最惨烈的一战,阵亡人数超过此后所有战争的总和 内战,美国人打美国人,为何要拼到这个份上? 历史书上说的是北方要解放黑奴,南方不同意,所以就打起来了。但为了解放黑人,战场上每五个白人就拼死一个,美国人显然没那么博爱,其中一定另有原因。 南北战争中,仅军人的死亡人数就达到了美国人口的3% 钢铁机器与血肉之躯 在揭示这个原因之前,我们先把目标聚焦到战场,因为不管为什么打仗,打死多少人,战场都是直接凶手。 内战中横尸沙场的军人 南北战争发生于1861年~1865年,这段时间刚好是太平天国战争的后期,在中国,这是一个冷兵器向热兵器过渡的时代,而在美国,则是线式战术向散兵线战术过渡的时代。遗憾的是,很多将军的思维没有跟上时代,这对士兵来说,是极其致命的。 在南北战争之前,西方陆军奉行的仍是线式战术,中国人给它起了一个形象的外号:排队抢毙——双方步兵排成横队,迈着整齐的步伐,相互接近,在一百米的距离上站定,举枪对射、重新装弹、再次对射…… 线式战术,曾成就过英国红衫军、拿破仑军团等欧洲劲旅 以今天的眼光来看,不免觉得这么打仗很傻,为什么不散开、不卧倒呢? 两个原因:武器不允许、时间来不及。 1. 武器不允许 普鲁士人做过一个实验,用普军的1782式滑膛枪,对76米外的3.05米×1.83米方形靶射弹100发,结果命中60发;152米距离上,100发命中40发;228米,仅命中25发,再远,就超出有效射程了。注意这还是在实验条件下,战场上,命中率会更低。 如此低的命中率,就要求士兵必须结成密集的阵型,通过射出" ... 墙"的方式弥补精度上的不足,而且由于需要从枪口装填弹药,就必须采用立姿,不能卧倒。 后膛装填技术的出现,使卧倒射击成为可能 2. 时间来不及 那如果非要卧倒呢?只会死得更快。有过千人以上队列指挥经验的老兵都知道,人数一旦上了规模,即使是训练有素的部队,想要在停止、行进之间切换动作,也是会有延迟的,这是在不同建制单位之间,口令执行的误差累积导致的,不可避免,除非像阅兵那样,按预先约定的信号做动作,但战场上是没有这种条件的,指挥官必须随机应变。 在夹杂着枪炮声、喊 ... 声和各种军号声的混乱环境中,等你协调好装弹、卧倒、射击、起立这一套动作,敌人的队列早就完成了两轮齐射,把刺刀顶在你面前了。 密集的弹幕、一致的动作、如墙的推进,是线式战术时代强军劲旅的必备要素 但是,到了南北战争的时代,情况变了,因为后装线膛枪开始普及了。 南北战争时,机枪刚刚问世,性能上还不成熟(手摇多管),理念上也不被军队接受;陆军野战炮,还以铜身管、前膛装填的拿破仑炮为主流,即使在葛底斯堡战役最后一天的决战中,南方军团也不过调集了140门这样的大炮,这已经是极限。 拿破仑野战炮仍是南北战争中的主流 唯有 ... ,才堪称南北战争中的第一 ... 手。在北方军总司令格兰特将军的回忆录中,他曾这样写到:"敌我双方数据评估的方式也存在巨大的差异,邦联军只把持带刺刀的枪的人计算在内。"这里所谓"带刺刀"的枪,特指 ... 。 ... +刺刀——南北战争中最凶狠的单兵 ... 器 南北战争中的 ... 可怕在哪呢?这里我以两款最具代表性的 ... 为例——一个代表"最先进",一个代表"最普及"。 先来看南北战争中最先进 ... 的代表——"夏普斯"式 ... 。 这里选取一支"夏普斯"式1852型 ... ,它是一支线膛枪,使用定装 ... ,后膛装填,是南北战争中士兵们梦寐以求的 ... 人利器,我们来看看它是怎样操作的。 图1 图2 如图1、图2所示,这是"夏普斯"式 ... 使用的定装 ... ,以纸筒将发射药和弹头包在一起,可从后膛一次性装填,这是该款 ... 领先同时代其他 ... 的关键技术。 图3 图4 如图3、图4所示,装填完成后,向上扳动拨杆,闭锁闩门,同时切开药筒尾部,漏出发射药。 图5 图6 如图5、图6所示,向后扳动击锤,进入待击位置,而后手动安装火帽,传火通道组合完毕。 图7 图8 如图7、图8所示,扣动扳机,释放击锤,砸击火帽,点燃发射药, ... 燃气推送弹丸出膛,完成击发。 "夏普斯" ... 虽然性能先进,但装备量少,而下面这款"春田(斯普林菲尔德)"式 ... ,才是南北战争中大众武器的代表。 图9 图10 如图10所示,"春田"M1861式 ... 也采用独立火帽和击发式枪机,这与"夏普斯" ... 一致。 图11 但在装填方式上,"春田"M1861仍为前膛装填,如图11所示。 图12 如图12所示,"春田"式 ... 发射的是铅质尖卵形弹丸,尾部一个内凹的空腔,发射时, ... 燃气会使这个空腔的边缘向外膨胀,封住弹丸与管壁间的缝隙,减少漏气,增加射程。 ... 飞行时,弹尾空腔的存在也能起到缓解弹丸尾部低压的作用,从而进一步增加射程(这一点应该是当时的人们没想到的,因为底凹弹理论是二十世纪才出现的),在这些技术的加持下,M1861 ... 的极限射程达到了惊人的1000米。 图13 但最恐怖的还是该枪的口径——0.58英寸(14.7毫米),如图13所示,这一口径超过了著名的"巴雷特"狙击 ... (0.5英寸/12.7毫米),与现役口径最大的高射机枪持平。这种 ... 可以轻易击碎人的骨头,造成不可修复的创伤。 南北战争中, ... 弹造成的开放性骨折死亡率高达26%,而活下来的唯一 ... 就是截肢。 大口径枪弹击中软组织,会造成更严重的空腔效应;击中骨骼,则会造成开放性破坏 将军的无奈:成也西点,败也西点 ... 的 ... 戮效率已经如此之高,那相应的步兵战术是怎样的呢? 南北战争头两年,双方军官都沿用西点教的战术,这套战术曾让美军在对墨战争中尝尽甜头,但当对手换成美军自己时,问题出现了。 美墨战争时,西点军校的步兵教材,属于"司各特"体系,是前装枪时代的战术体系,虽然到了南北战争爆发前,教材更新成了"哈迪"体系(照搬同时代最先进的法军战术体系,再冠以一个美国名字),但核心思想并没有改变。 一直饱受诟病的队列训练,脱胎于线式战术时代,虽然看上去形式化,但实际却是节省军队指挥成本的高效工具 简单来说,旧的"司各特"战术,几乎所有的行进间指挥口令都是"立定"→"新命令" →"齐步走";而所谓 "哈迪"战术,只不过去掉了"立定"和"齐步走"环节,再进一步简化口令,让动作变换在行进间就能完成,但骨子里还是线式战术那一套。 当老旧战术遇到了威力强大的新式武器,结果就是战场变成了人命收割机,特别是对进攻一方来说。 葛底斯堡战役是南北战争中伤亡最大的一战,三天之内,双方损失5万余人 从19世纪中叶起,人们就从实战中总结出一条规律:进攻者要取得成功,必须拥有3倍以上的兵力优势,这一规律被称作"3:1战斗经验原则",这一时期则被后人成为"防御时期"。遗憾的是,当时推崇防御战术的将军并不多,朗斯特里特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位。 南军名将,防御战理论的先驱——朗斯特里特 詹姆斯·朗斯特里特,南军最卓越的将领之一,与另一位猛将,外号"石墙"的杰克逊共为李将军的左膀右臂。他的防御战理论超前了几代人,可惜并未在战争前半期引起足够的重视,特别是未能引起李将军的重视。 罗伯特·爱德华·李,南方邦联军总司令,无论在北方还是南方,都享有崇高的声望,堪称美国历史上最受人拥戴的将领,甚至在某种意义上,他已经被神话了。 当年的南方军队中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一群将军在讨论达尔文的《进化论》,虽然出于宗教传统,大家不愿意接受"人是从猿猴进化来的"这一理论,但最后,从理性上还是得出了"达尔文可能是对的"这个结论。但有一个将军严肃地补充道:"也许你是从猿猴进化来的,我也可能是从猿猴进化来的,但李将军,他不可能是从猿猴进化来的!" 罗伯特·李将军和朗斯特里特 朗斯特里特曾说,李将军身上有两大秘密:一是强大的感召力,二是极强的决断力。这个概括非常精准,相比于一个优秀将领的其他品质,李将军的这两大特质才是其成为北美第一名将的秘密所在,至于战术层面——他推崇进攻,这和其他西方名将并无二致。 在葛底斯堡战役的关键时刻,朗斯特里特意识到,正面进攻就是送死,迂回或防御尚有一搏,当时很多部下也建议朗斯特里特去和李将军说说,请求他改变战术,朗斯特里特说了,但在李将军的气场下,将军们就像中了魔一样,纷纷收回了自己的意见,哪怕明知李将军错了,也没人反对——不是不敢,而是相信:只要李将军说进攻,就一定能攻下来。 葛底斯堡之所以成为南北战争的转折点,是因为双方在此不计代价地投入兵力,直到一方元气大伤,再无反击之力 于是,1863年7月3日午后,那场最终决定了美国国运的决死进攻发生了——李将军麾下精锐的北弗吉尼亚军团一万五千人,向对面北方波托马克军团驻守的短短三十米宽的石墙发起正面冲锋,由于担负主攻的师长名叫乔治·皮克特,所以后世又将这场著名的冲锋叫做"皮克特冲锋"。 皮克特率领着主攻部队,坚定地执行着他们无比爱戴的李将军的命令,迈着整齐的步伐穿越1.6公里长的开阔地,向敌人重兵防守的阵地进发,阵地的中央,就是他们望眼欲穿的目标——那段三十米宽的石墙。 一万五千人的弗吉尼亚精锐,在李将军的注视下,一定能够拿下! 李将军之注视——邦联军士兵的 ... 前800米,队列整齐,军号嘹亮。44岁的理查德·加内特准将备受病痛折磨,无法走路,但仍执意参加冲锋,因为这事关荣誉,他选择骑马——尽管皮克特已经下令所有人不得骑马(骑马的人会成为活靶子,特别是军官)。好在此时,只有零星的炮弹落在队列前方。 队列刚迈进后半个800米,北军的野战炮突然火力全开,先是射程最远的榴霰弹,在人群头顶炸开,队列开始骚乱,但军官们尚能稳住阵脚,因为他们坚持走在士兵的前面。 葛底斯堡战役第三天,北弗吉尼亚军团对北军防线发起线列式冲击 进入600米,榴弹开始在人群中炸开,实心弹开始将士兵成排地击倒,大批军官横尸当场,队列里的老兵开始收拢被打散的士兵,艰难地维持着部队的建制。 进入400米,成片的霰弹扑面而来,人群开始爆发惨叫。46岁的阿米斯蒂德准将,皮克特手下的旅长,开始四处张望,他在寻找自己的好友加内特,那个骑在马上的加内特。 约翰·雷诺兹少将是联邦军在葛底斯堡战役首日的指挥官,因骑在马上指挥作战,过于突显,因而遭敌狙 ... 上帝保佑,加内特还活着。他率领自己的旅抵达了一片洼地,在那里获得了暂时的掩蔽,此时他们正在重新整队,准备向阻挡在队列前方的一道围栏发起冲击。 那道围栏横贯整个战场,挡在皮克特师的面前,官兵们必须冒着炮火将其拆除,才能继续前进,但在此时,敌人的 ... 开火了。 无遮无拦的开阔地上,防御一方使出排枪齐射,这是进攻一方的噩梦 上千发.58口径 ... 横扫而来,每个弹丸的重量都超过10枚5.56毫米北约制式 ... 弹的重量。弗吉尼亚军团的建制被彻底打散了,士兵们开始自发地开枪还击,但阿米斯蒂德知道,呆在原地与敌对射无异于 ... ,部队必须继续前进,直至突破石墙。 他们最终做到了,没有一个弗吉尼亚人后退,但只有不到一半人活着冲过了那道石墙,而石墙后面严阵以待的,是整个波托马克军团! 弗吉尼亚军团顶着弹雨,终于攻抵石墙,却与石墙另一头严阵以待的波托马克军团迎头相遇 肉搏战中,阿米斯蒂德被对方的骑兵击倒,弥留之际,他看见了加内特的马——马背上已经空无一人。 视角转换:战场边缘的故事 战地实拍:葛底斯堡战役战场一隅,一名阵亡的士兵 如今此地已成为纪念地标 得益于19世纪后半叶已经成熟的摄影技术和战地记者行业,南北战争的很多战场细节得到了忠实记载。美国的战时医疗档案和阵亡军人抚恤机制也在战争中后期得以建立、完善,还有大批的博物从业者在战后自发地组织起来,收集、保存战争遗物,这使得南北战争的阵亡人数被精确到个位,今天的人们也能近距离触摸当年的战场。 葛底斯堡战役中,由谷仓改造的的野战医院 今昔对比 葛底斯堡战役的旧战场,被建成了国家公墓,林肯总统在此发表了著名的《葛底斯堡演说》,短短两分钟的演讲甚至没有来得及被听清就结束了,但却为后世留下了著名的联邦理想:民有(of the people)、民治(by the people)、民享(for the people)。 葛底斯堡战役旧址,已建成国家公墓,用以缅怀阵亡将士 也许是天意,1863年7月4日这一天,由米德将军指挥的葛底斯堡战役和由格兰特将军指挥的维克斯堡战役在东西两线分别取得了胜利,前者被认为是南北战争的转折点,让李将军的弗吉尼亚军团坠入颓势;后者则是将南方邦联拦腰斩断的关键一战,格兰特凭借此战的胜利,攒下了日后接棒总司令的重要履历。 尤利西斯·辛普森·格兰特,北方的常胜将军,后来的联邦军总司令 这一天,恰好是美国的独立日。 在独立日当天取得两场决定性胜利,无疑是重大的成就,也是一个能狠 ... 南方邦联威风的机会,但联邦军却做出一个奇怪的决定:前线部队不得鸣炮庆祝,尽快将南方战俘遣散回家,不得对其进行侮辱。 要知道,此时北方取得的只是暂时的优势,并不是最终的胜利,北方首都华盛顿与南方首府里士满之间短短170公里的距离上仍然战云密布,邦联军仍有威胁华盛顿的可能(葛底斯堡之战一年后,李将军所部果然再次北上,直抵华盛顿城下),按照交战双方一贯的作风,一切打击对方士气的手段都要用到极致——破坏设施、焚毁物资、劫掠支持对方的老百姓,在北方人眼中,南方人是叛国者;在南方人眼中,北方人是侵略者,战争的仇恨已经蔓延到所有领域——为何在1863年7月4日这一天,占尽优势的北方人放过了进一步打击南方士气的机会? 到这里,我们终于要揭开本文开头抛出的那个问题了:南北战争打得如此惨烈,真的只是为了解放黑奴吗? 解放黑奴是南北战争的主题之一,但绝非核心主题 无可避免的战争 这样就结束了这场伟大的美国内战。这场战争,总体而言,是截至当时,人类历史所记载的大 ... 中,最为高贵和最无可避免的战争。——温斯顿·丘吉尔,《英语国家史》 南北战争是人类战争史上评价最高的战争之一 南北战争,是人类历史上罕有的特例,几乎所有关于它的评价都是正面的,胜败双方都被奉为英雄,而战争中的阴暗面——对黑人的压榨、对家园的践踏、对俘虏的虐 ... (很少,但是有)以及对平民的伤害却在主题光环的照耀下被人们理解、包容,乃至原谅。 如果单就战争的起因来看,南北战争的格局撑不起如此宏大的赞美。战争的直接起因是定关税,核心矛盾是争州权,打的旗号是奴隶制,为了这三样东西,战争完全可以打成另一番模样,最后胜利一方定规矩,失败一方签字画押:北方胜了,美国统一;南方胜了,美国分裂,一场普通的内战而已,没什么特殊。 而这场战争之所以没有沦为普通的内战,并得以升华成伟大的史诗,是因为人的光辉。 交战双方的将士都被奉为英雄,为后人纪念,这是战争史上少有的 美国独立之初,只有十三个州,可以看作是美国的十三个创始股东。"五月花"号带来的自治基因对这十三个创始人州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它们基于平等、自由的契约精神结合成一个联邦。 从那一刻起,美国,与其说是一个国家,不如说是一个州际联盟。当时的"美利坚合众国",在英语里是作为复数名词出现的,提到美国,一度都是"the United States are"而不是"the United States is"。 严格来说,美国是州的 ... 体,各州对联邦框架的认同是国家得以统一的保证 在美国的南方,经济的支柱是种植业,依赖出口获利,因而主张低关税,这与以工业为主,主张高关税保护的北方形成了尖锐对立。矛盾激化到最后,南方各州提出脱离联邦,分家单过,而北方,无权反对——"别管我们,宪法没有赋予你们干涉我们的权利,我们本来就可以随时退出",这就是当时南方的呼声。 而北方的有识之士虽然不愿看到国家分裂,但他们心里清楚——按照美国宪法的精神,他们的确无权阻止南方退出契约,脱离联邦。 时任美国总统詹姆斯·布坎南无奈地感叹:"最高 ... 无权干预,国家无权挽救自己的命运。" 怎么样?美国人的思维,不好理解吧? 事实上很好理解。 在当时的美国人心中,美国,不止是合众国这个集体,更是关于美国的一系列建国精神,是独立、自由、平等的原则。如果为了维护国土的完整,就要破坏国父一辈留下的建国原则,那么这个完整,宁可不要。 很高贵的境界,对吧?但高贵是有代价的——一旦国家分裂,美国(北方联邦)会分分钟变成一个二流国家,而南方邦联,日后就是北美的巴西。 当联邦 ... 的权力与州权之间失去平衡,战争也就成为了一个选项 原则要坚守,眼前亏也不能吃,这就考验美国政治家们的智慧了。美国很幸运,继只能抱着原则坐唱愁城的布坎南之后,它终于迎来了力挽狂澜的林肯。 林肯是一个很有政治智慧的总统,为人亲和,虽然他代表的是北方的利益,但对南方采取怀柔政策,特别是在涉及南方奴隶制的问题上,林肯一向非常谨慎。 林肯的高明在于,他永远能够洞悉民意,总能争取到最多人的支持——形势需要他废奴,他就废奴;形势需要他妥协,他就妥协;形势需要他变通,他就变通,但有一件事除外——南方要独立,这不行。 亚伯拉罕·林肯的出现,最终拯救了联邦 林肯,一个高明的政客,一个不坚定的废奴主义者,一个坚定的联邦主义者。 任何事都能让步,但联邦的完整,不能让步。 但林肯很聪明,他没有明着说"去你的宪法,你们要走就是不行",那样他执政的合法性就要存疑了(事实上南方已经选出了自己的总统杰弗逊·戴维斯,他们本来也不承认林肯),于是他基于宪法,稍加变通,给出了一个非常精妙的解释,驳斥南方脱离联邦的合法性。 戴维斯总统,是南方邦联自己选出的总统,并不为北方联邦所承认 大体意思是这样的:如果只是最初13个州,谁想分家单过,没毛病,你们当然有这个权利,当初建国的时候就是这么约定的。但如今情况不同了,我们跟墨西哥也抢了地盘了,跟印第安人也抢了地盘了,跟法国人也买了路易斯安那了,你们后来成立的那些州,是美国人民用鲜血、用汗水、用金钱换来的,你们也跟着凑热闹,要分家,你们没这个权利! 更进一步,当宪法在各殖民地一致通过,而且又增加了修订案之后,无论从法理上还是道义上,即使是原来的创始人州,也不再享有脱离权,因为你们家产的成分,早就不是当初建国时候的状态了。 相对于北方,南方的体量太小了,一旦开战,只能靠战术上的优势弥补实力上的不足 听了这话,其实南方已经动摇了,如果此时北方能对废奴问题冷处理,可能真就把南方稳住了,但可惜的是,总有那么几个喜欢站在道德制高点秀优越的家伙,狂喷南方奴隶制不说,还跑到人家地盘上 ... 了人(奴隶主),私自"解放"了人家的奴隶。 这南方就不干了,既然你北方说家产不可分割,那为什么到了我这标准又变了?奴隶也是我花钱买来的呀。 于是一个又一个州宣布退出联邦,战争终于不可避免。 林肯说:「 ”那就打吧。” 弗吉尼亚:为美国而战 尽管我有对于联邦的忠诚以及作为一个美国公民的报国之意,但还是不能与我的亲朋、我的子女、我的家乡为敌。因此,我辞去了军队的职务……——罗伯特·爱德华·李 罗伯特·E·李,一位极富人格魅力的将领 这时,另一个光辉的人物登场了,他就是我们前面提到过的罗伯特·李将军。 李曾是美墨战争中美军总指挥温菲尔德·斯科特将军的参谋长,足智多谋,英勇善战,品行出众,而且仪表堂堂,在美军中深孚众望。内战开打之前,林肯瞄准的第一个联邦军总司令人选就是李。 而李的态度呢?初一看,大概率他会同意,因为他也反对奴隶制,坚决支持联邦统一,反对南方 ... 。 但众所周知,最后他却当了南方邦联军的总司令。 为什么? 因为弗吉尼亚。 当林肯找到李的时候,李说,我非常感谢你的信任,也非常支持你维护联邦完整的事业,但是,我要等——我要等我家乡弗吉尼亚的态度,我不能与我的家乡父老为敌,更不能带领军队侵略我的家乡。 林肯一听就知道,结局已定。 美国国父华盛顿、《独立宣言》起草者杰斐逊都是弗吉尼亚人,当时一度有「 ”弗吉尼亚”王朝的说法 弗吉尼亚,是美国最具人文情怀的一个州,美国的前五任总统中有四个是弗吉尼亚人,可以说弗吉尼亚为美国的创建做出了最大的贡献,弗吉尼亚最爱美国。 但是,当美国宣布要用武力维护统一,用暴力把要求独立的南方各州拉回来时,弗吉尼亚不干了。 弗吉尼亚的态度很明确,我们爱美国,我们反对南方独立,但如果你北方要用武力剥夺它们脱离美国的权利,那对不起,我们不同意,因为这是我们的先辈华盛顿、杰斐逊一代为之奋斗和献身的至高无上的原则,不容践踏。 除了深厚的人文情怀,弗吉尼亚还有浓烈的尚武精神,弗吉尼亚 ... 学院是与西点军校齐名的 ... 学府。因此,当弗吉尼亚说他们坚定支持谁的时候,它不会只是说说而已,它会亮出锋利的宝剑。 弗吉尼亚州是美国的人文担当,同时也是美国的精武模范州 北弗吉尼亚军团,罗伯特·李麾下的精锐部队,四年内战中北方军队最凶恶的敌人,全部由来自弗吉尼亚州的志愿兵组成,他们在南北战争中的壮举是对伏尔泰那句名言的最高诠释——我反对你说的每一句话,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对不起了,兄弟,我必须向你宣战 我讨厌"使命"之类的说法。如果非得在背叛国家和背叛朋友之间做出选择的话,我希望自己有勇气选择背叛国家。——E·M·福斯特 南北战争,留下了太多的英雄悲歌 有人说,南北战争从第一炮起,就注定是一场兄弟相残的悲剧。 交战双方的将领很多都是西点军校的同学,又曾在美墨战争中并肩作战,生死与共,袍泽情深。但当各自的家乡召唤的时候,他们又不得不在祖国的土地上拔剑相向,打了一场美国历史上最惨激烈的战争。 参加"皮克特冲锋"的阿米斯蒂德和加内特固然是一对好友,但你还要知道的是,当阿米斯蒂德倒在石墙另一侧时,他最挂念的是自己在敌人阵营中的老友——温菲尔德·汉考克少将,后者正是指挥部队阻击自己的敌将。 而当阿米斯蒂德从那个击倒自己的北军骑兵口中得知汉考克已经中弹,生死不明时,他含着悲痛的泪水,永远地闭上了眼睛。 将领之间的惺惺相惜固然令人动容,但同样的故事,在两军士兵之间也在上演,这就不得不提到美国的志愿兵制度。 南北战争中,双方的军官和士兵多是响应号召的志愿兵,而南方各州因为尚武传统更加浓厚,因而兵员素质更优 在南北战争爆发之初,后来的北方联邦军总司令格兰特中将,还只是一个退役上尉,因为军衔是授予军官的终身荣誉,所以乡亲们一直称呼他格兰特上尉。 三年后,他升任中将,执掌整个北方军,最终击败了自己昔日的偶像——罗伯特·李将军。 在格兰特的回忆录中,有这样一段记载,是1861年3月初的一天,他在家乡伊利诺伊州加里纳征兵会场的经历: "伊利诺伊州分到六个团的名额,所以加里纳只需招一个连。一个连很快招齐了,军官和士官也在休会前选了出来。投票之前,我拒绝了上尉连长之职,但明确表示愿为连队尽我所能,如果打仗,定与他们并肩作战。" 从中我惊奇地发现,部队的建制是按照家乡划分的,军官和士官是现场开会选出来的,想必是当地德高望重之人,至少也是精明强干的积极分子。 试想这样一个场景:国家有难,大家按照自己的意愿踊跃参军,你的连队以你所在的县名字命名,你隶属军团的番号就是你自己的州名,你身边的战友是你从小玩到大的朋友,甚至亲兄弟。 当这样一支军队遇到敌人,亲眼目睹自己的朋友、亲人被 ... ,它将激发出何等的勇气与愤怒,可想而知。 由同乡、同学、朋友、亲人组成的军队,在战场上有着极强的凝聚力,当然,也会因同伴的倒下而怒火爆燃 与此同时,你要知道,对面南(北)方的军队,也是以同样的方式组织起来的。 当这样的两支军队在战场上相遇,只要一方有一个人倒下,其他人的怒火都将被点燃。 格兰特在回忆录中提到,大家参军的热情实在太高,6个团的名额被瞬间挤爆,州议会只好授权州长扩招,直到招满了16个团为止。 其实,在南北战争中,像格兰特这种有职业军人背景的军官占比并不大,内战爆发前,美国常备军不过几万人,但四年内战下来,南北双方征召的志愿军总数却超过了300万。 从某种意义上看,南北双方的总司令罗伯特·李和尤利西斯·格兰特,又何尝不是响应家乡号召,为自己心中的立场而战的志愿军呢? 当一个人为自己而战时,他是最主动的;当一个人为亲人而战时,他是最英勇的。 南北战争,在交战双方官兵的心中,就是这样一场为自己、为亲人、为权利和捍卫权利的权力而打的战争,所以他们拼尽了全力,却在胜负已定之后,握手言和,在焦土之上,按照当初为之奋战的理想,重建了一个富强统一的国家。 南北战争:美利坚镇国之战 尾声 1865年4月9日,罗伯特·E·李将军率领南方主力军团向北方投降。午后时分,北方军总司令格兰特在阿波马托克斯县一个名叫麦克莱恩的当地居民家中与李将军会晤。格兰特比李年轻16岁,在美墨战争时期就非常崇拜李,当日一见,更是难掩崇敬之情,用他自己的话说:"我当时身穿粗糙的野战军装,士兵制服上佩戴中将肩章,与这位衣饰豪华、身高六英尺、完美无缺的男人站在一起,别人见到,一定觉得我奇怪透顶。" 格兰特将军和李将军举行会晤,商讨停战和邦联军投降事宜 一个半月后,由柯比·史密斯将军率领的最后一支南方军队放下武器,向联邦军投降,后人评价说,如果不是李将军巨大的威望,和平不可能这么快到来。 罗伯特·李凭借个人威望,加速了内战结束的进程 战后,罗伯特·李担任了华盛顿大学的校长,此后终身致力于美国的教育事业,今天的华盛顿大学全名叫华盛顿·李大学。 二战中,美国一款著名的中型坦克——M3出口英国,英军士兵亲切地称之为李/格兰特坦克。 M3「 ”李将军”坦克,采用另一形制炮塔的为M3「 ”格兰特”坦克 1865年4月14日晚,就在李将军投降后的第五天,林肯在华盛顿福特剧院遇刺。一个名叫约翰·布斯的演员,趁总统保镖离开之际溜进包厢,用一支 ... 击中了林肯的后脑,一天后,经抢救无效,这位拯救了联邦的总统与世长辞。而林肯的继任者,前任美国副总统约翰逊,完全不像林肯那样宽容,他一上任,立即对南方采取了强硬政策。 林肯遇刺 1922年,林肯纪念堂在华盛顿特区国家广场落成,该纪念堂与美国国会和华盛顿纪念碑连成一线,成为华盛顿的地标性建筑。 1941年,美国在正式参加二战之前,完成了历时14年之久的拉什莫尔山雕塑,林肯的巨幅头像与其他三位总统——华盛顿、杰斐逊和老罗斯福一起,被永久雕刻在总统山上,供后人纪念。 拉什莫尔总统山 内战结束四年后,U·S·格兰特凭借超高的民望当选总统,并连任两届。他是美国第一位从西点毕业的总统,也是第一位访问亚非两洲的卸任总统。访问中国时,格兰特与李鸿章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李鸿章也曾在访美期间,到格兰特墓前深情凭吊。 格兰特卸任总统后到访中国,并与李鸿章结成好友 格兰特的骑术非常精湛,南北战争期间,他提拔重用的两员爱将——谢尔曼和谢里登,也都是一流骑手,其中谢里登更是联邦军中最出色的骑兵指挥官。二战中美军装备数量最大的M4系列中型坦克,就是以"谢尔曼"来命名的;到了20世纪60年代,美军装备了一款以重火力、高机动著称的轻型坦克——M551,被称作"谢里登"式。 大名鼎鼎的「 ”谢尔曼”坦克,此为M4A3E8型,即电影《狂怒》中主角驾驶的型号 格兰特还与马克·吐温是好朋友。去世前四天,格兰特写完了回忆录,后来在马克·吐温的帮助下得以出版,这不仅还清了格兰特生前的债务,还为其遗孀留下了45万美元的稿酬。 该书名为《美国内战回忆录》,被认为是迄今为止,关于南北战争最权威的著作,也是本文的参考文献之一。
本文标签:南北战争格兰特弗吉尼亚林肯军事历史南方与北方葛底斯堡战役美国史罗伯特·爱德华·李罗伯特美国总统
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