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 美国在海地的作为 文/刘仰 前文说到美国把拉丁美洲当成自己的后花园,但是,美国在拉丁美洲的行为方式,与原先的殖民者不太一样。美国知道拉丁美洲各原殖民地国家,大多都有对于民主、自由的向往,因此,美国的方式是,利用“自由、民主”为口号...
美国在海地的作为
文/刘仰
前文说到美国把拉丁美洲当成自己的后花园,但是,美国在拉丁美洲的行为方式,与原先的殖民者不太一样。美国知道拉丁美洲各原殖民地国家,大多都有对于民主、自由的向往,因此,美国的方式是,利用“自由、民主”为口号,采取政治、军事和经济手段,最终确保美国的利益。
例如,1941年7月,在美国垄断资本的怂恿下,秘鲁出兵占领厄瓜多尔尔尔尔尔西部。在美国、巴西等国的调解下,占优势的秘鲁停止进攻。1942年,秘鲁和厄瓜多尔尔尔尔尔签订边界议定书,厄瓜多尔尔尔尔尔丧失17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这些土地后来大部分租借给美国石油垄断企业。
说到美国对于拉丁美洲国家的掠夺,有一个企业不得不提到,它就是美国联合果品公司。这个企业曾经垄断了中美洲香蕉贸易的60%,占世界香蕉贸易的20%。它除了经营果品和其他热带作物的生产、运输和销售外,它在美洲的经营内容还包括电话、电报、广播、出版、电力、饮料、制糖、木材,以及石油。联合果品公司在拉丁美洲各国拥有大量土地,它可以在自己的土地上修建铁路、港口。而在它购买的土地上,联合果品公司自定法律,自设军营,任意逮捕和枪杀工人,成为各个国家的“国中之国”。为了充分实现的自己的垄断地位,美国联合果品公司还借助强大的经济实力,操纵各地政治,扶植亲美势力,却不在乎这些政治势力的政治态度。
由于经济发展的先后关系,后发展国家的实力总是较弱,因此,发达国家总是希望落后国家能采取自由经济的政策。因为,一旦经济自由,发达国家的大型企业轻而易举就能吃掉落后国家的弱小企业。在这种局面下,拉丁美洲独立的原殖民地国家,在自由经济的氛围中,大多都饱受剥削。例如中美洲的“香蕉之国”、“咖啡之国”等,绝大部分利润都进了外国垄断资本的口袋,本地居民虽然已经不再是奴隶,但是,普遍生活状况改变并不大。由此,我们就能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几乎全世界所有原殖民地国家,都有一个“国有化”运动或过程。例如危地马拉 *** 没收了联合果品公司22万英亩的土地,古巴 *** 没收联合果品公司27万英亩土地。在这种趋势下,联合果品公司开始走下坡路,一蹶不振。
原殖民地国家的国有化,是一个无奈之举。如果自由竞争,本国企业基本上都被以美国为代表的外国企业吃掉,政策扶植本国企业业基本不可能。外国跨国公司作为垄断企业,剥夺了各国财富创造者改善生活质量的机会。它们的做法与当年的殖民者,在某些重要方面还是一样的,都是将各国当成原料供应地,处于经济链的最末端。因此,各国 *** 不得不将大型外国企业,以及本国重要资源收归国有。例如,墨西哥将英美石油和铁路收归国有,阿根廷将英美垄断的铁路、电话等企业赎归国有,玻利维亚将美英垄断的矿山收归国有等等。据联合国统计,1960-1976年,拉丁美洲国家一共接管了200多家外国大型企业,其中四分之三以上是美国企业。
拉丁美洲各国的国有化对美国资本是一个严重打击,面对这一趋势,美国最有效的手段就是在各国扶植代理人。海地独裁者杜瓦利埃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上台的。在杜瓦利埃之前,美国在海地的经济渗透,虽然使得海地的经济总量有所发展,但是,海地普通百姓得不到任何好处,不满和反抗日益激烈。这种时候,我们再次看到美国必须面对的一个民主、自由的悖论:美国所要的民主和自由,只能是对美国有利的;而各国自发的民主、自由,总是对美国不利的。于是,美国在经济和政治之间,毫不犹豫地把经济放在第一位。由此,独裁者杜瓦利埃在海地站稳了脚跟。这种情况与美国在伊朗,反对实行国有化政策的民选 *** ,而支持独裁者巴列维国王上台几乎一模一样。
杜瓦利埃依靠军队,在1957年赢得大选,当选为海地总统。1958年,杜瓦利埃便与美国签订军事协议,聘请美国军事代表团,改组和训练海地的军队。正是这支美国化的海地军队,保障了杜瓦利埃父子统治海地长达29年。
杜瓦利埃与美国的关系也有反复。随着古巴成为社会主义国家,杜瓦利埃在美苏两个阵营中也出现了摇摆。由于美国在1958年就获得了在海地的导弹基地,因此,美国花大力气,想尽办法让海地留在自己的阵营中。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拉拢一个独裁者,比让海地人民全体接受美国要容易得多。1962年,杜瓦利埃在美国的优厚条件下,勉强接受美国的要求,成为加勒比海的 *** 堡垒。此后,1964年,杜瓦利埃修改根据美国《宪法》制定的海地《宪法》,使自己成为终身总统,宣布禁止一切反对派活动。美国只当没看见,一直与海地商讨建立自由港的协议。
1971年,老杜瓦利埃去世,19岁的小杜瓦利埃继位,仍旧实行独裁统治。小杜瓦利埃继续大量引进外资,鼓励美国垄断企业到海地投资。美国垄断组织控制了海地剑麻和蔗糖生产以及铝土开采和许多加工业部门。美国企业在海地赚钱了,海地却成为拉美经济上最落后的国家。
1986 年,忍无可忍的海地人民举行 *** ,各地纷纷响应,全国陷于瘫痪状态。面对大势已去的海地局势,美国动用军事飞机,帮助小杜瓦利埃及其眷属、亲信,带着1亿美元的现钞,离开海地,逃到法国避难。美国的这个举动说明什么呢?1亿美元的现钞,完全应该属于海地国家或人民,美国却允许独裁者带走,还帮着他一起运走,明显是给自己留一条后路,万一将来海地的局势难以控制,说不定还可以将原独裁者请回来!
但是,海地人民对于独裁者杜瓦利埃的痛恨,使得杜瓦利埃家族不可能再回到海地。(顺边说一下,被欧洲教会树为榜样的特雷莎修女,1979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但是,特雷莎修女称赞过独裁者杜瓦利埃,还从独裁者那里拿了钱去帮助穷人)。此后的海地政治局势重新陷入动荡。到1990年,阿里斯蒂德当选总统。
有必要交待一下。殖民地国家国有化过程,有成功的,例如伊朗、伊拉克等,也有失败的,例如尼日利亚等。海地的国有化,在杜瓦利埃家族的统治下,国有资源成为独裁者的“家族企业”,高度集中的国家权力,也成为独裁者的私人权力。阿里斯蒂德当选总统后,并没有触及杜瓦利埃时期留下的体制根本,因此,阿里斯蒂德很快被军事政变推翻,不得不流亡海外。1994年,美国2万大军陪同流亡的阿里斯蒂德回到海地,重新担任总统。经过1996年的过渡,2000年,亲美的阿里斯蒂德再次被选为海地总统。到2004年,阿里斯蒂德再次被推翻,联合国向海地派出多国部队。
海地半个世纪以来的政治局势,证明了一个事实:凡是给海地人民带来好处的政治人物,大多都是美国不喜欢的;凡是美国支持的领导人,都被海地人民反对。这种现象不光存在于海地,在很多原殖民地国家都存在。2006年,海地又选出了新总统,这个灾难深重的国家,能否走出历史的阴霾?
关于海地的历史大致说完了,后面还会写几篇关于种族主义、奴隶制的反思文章。欢迎多提意见。
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