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我们今天为什么还要读美国历史

  我有一个同事刚刚从美国回来任教,在我们的几次交谈中,都触及了一个有点沉重的话题:在目前的中国,研究美国史究竟还有没有意义?这种谈话有一个特定的“语境”:我们都隐约感到,当前国内的舆论似乎有点不再把美国放在眼里;在有些人看来,美国已经陷入了一个很深的泥潭,如果它不能挣扎脱身,就难免急速走向衰落。这样一来,美国以往拥有的光环正在变得越来越黯淡,以致很快就要消失了。

  其实,就在几年以前,许多人对美国的历史还充满了热情。在一般人的日常话题中,也经常涉及美国的史事。那时,美国代表着“强大”、“先进”、“富裕”和“文明”,甚至是全世界的希望所在。很多人在谈到美国时,总不免要问:这个只有“几百年历史”的国家,为什么会发展得那样快,何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崛起”为一个“大国”?我们的学者研究美国史,最大的目标是要找出其中的经验或奥秘,以帮助中国快步走向强大;我们在日常谈话中引述美国的史事,通常是为了反衬中国历史或现实中的落后或不合理。那时,我们很少注意到,美国历史上也曾发生过多次危机,它的发展之路同样是曲折而崎岖的。

  现在,情况发生了一再八十度的反转:美国陷入了严重的经济困难,而中国正在出钱帮助美国处理危机。这样一个需要中国施以援手的国家,还能成为我们的榜样吗?它的历史还有阅读的价值吗?有人可能会说,我们仍然可以读一点美国历史,不过目的不再是从中获得什么启迪,而是要找出美国何以陷入危机、竟至走向衰落的教训。我们刚刚热烈地讨论过“大国崛起”的经验,现在不正好可以借眼前这部活生生的“反面教材”,来反思一下“大国衰落”的教训吗?这对于一个正在“崛起”、或即将“崛起”的“大国”,难道不是一种来得正当其时的警钟吗?

  实际上,美国并不是第一次充当别国的“反面教材”。在独立之初,美国人进行共和实验,遇到了许多的难题和危机。“人民”在政治社会的地位如何体现, *** 的权力结构如何安排,全国性 *** 和州的关系如何处理,共和制国家如何同其他国家交往,对于一个新生的国家来说,这些问题无一不是至关重要而又相当棘手的。国内一度出现了对共和制灰心失望的情绪,有人鼓动华盛顿拥兵称王,有人公开称颂君主制的好处,还有的地方发生了民众造反事件。欧洲有些拥护君主制的人见此便断言,美国人的实验肯定是短命的;后来还有欧洲哲人调侃说,美国人之所以借重古老的共和制,是因为他们还没有发展到实行君主制的程度。我们现在看到的史实是,那时多数美国建国精英并没有放弃共和主义的理想,华盛顿也没有接受诱人的王冠。他们对美国社会做了冷静而深入的思考,对共和政体的理念和制度做了精心的改造,使之不仅适合形势的需要,而且有利于长远的发展。几十年过后,一个名叫托克维尔的法国年轻人,到美国实地观察那里的民主政治,随后发表了一本著作,提出了一个让欧洲人多少感到震撼的观点:美国不是欧洲的童年,而代表着欧洲乃至整个世界的明天。

  我们过去对美国建国的历史所知未详,但对华盛顿拒绝王位诱惑、主动放弃权力的故事,却总是津津乐道。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感叹:中国的某某政治领袖如果有华盛顿那样的品德和胸怀,效法他在权力顶峰放弃权力,那我们的国家将会有多么的幸运啊!似乎美国之所以能走上民主共和的强盛之路,主要靠的是这种伟人不贪恋权位的“高风亮节”。其实,把华盛顿的政治选择仅仅看成是一种个人品德的表现,可能源于对美国早期社会和政治文化的误解。美国的建国一代对于人性和权力有着深刻的洞察。他们知道人不是天使,权力也是一种极其诱人而危险的东西,因而要对掌权的人进行制度和伦理的双重设防。对于政治精英的行为,这种社会风气无疑具有很强的规范作用。更重要的是,当时的美国盛行共和主义,反对任何世袭的权力,鄙弃为了个人目的而追逐权力。按照建国精英的一致判断,美国人是热爱自由、崇尚平等的人民,唯一适合他们的政治体制,只有共和制;其他的政体无论其本身具有多少优点,也绝不可能在美国生根,道理很简单:“因为美国人民不喜欢。”华盛顿即便热爱权力,即便心仪君主的荣耀,他只要略具政治常识就不难看到,国王的宝座实际上就是个人政治生命的坟墓。从这个意义上说,不是华盛顿改变了美国的命运,而是美国的社会风气和政治文化塑造了华盛顿的命运。

  到19世纪后半期,美国虽然在经济上取得了奇迹,但政治腐败、道德沉沦、社会不公等弊端也空前严重,以致让某些美国人自己都觉得,世界的末日快到了,最好是做一个热气球升空,以便躲避即将到来的毁灭。但更多的美国人选择了留在地上,致力于探索如何应对这些问题。他们有的诉诸犀利的文字,揭露和批判各种时弊;有的深入各处进行调查研究,提出了各式各样的改革方案;有的更是亲身到基层社区生活,帮助那里的穷人改变现状。当时的舆论风气是把社会问题归咎于富人,指责他们聚财不义,用财不公,败坏政治,压迫穷人。鉴于这种局面,主持联邦改革的西奥多·罗斯福总统反复提醒富人,当前是一个相互依赖的社会,富人和穷人如果不能一起上升,就会一起沉沦;如果舍不得眼前的小利,就可能最终失去一切。他把自己说成是一个“保守派”,一心要说服美国最有势力的群体接受建国先辈提出的政治理念,维持“少数人”和“多数人”的共治。最后,很多富人再也坐不住了,纷纷采取积极的姿态,支持或接受改革。20世纪初期的这场改革运动,虽然没有彻底革除流弊,但在很大程度上恢复了时人对“美国生活的希望”。

  前几年,国内知识界忽然从美国“进步主义改革”的往事中发现了一些有意思的东西。有人甚至觉得,我们当前的社会形势与一百年前的美国十分相似,因此我们也需要刮一股“进步主义旋风”。但是,我们在关注进步主义的改革措施时,却忽略了这场运动的由来。美国的改革发端于基层社会,并受到特定的公民文化的滋养。无论是揭露黑幕的新闻记者,还是剖析社会时弊的知识分子;无论是深入社区的各界人士,还是积极提出改革措施的社会团体,都来自于民间,而且活动于一个容许反对、能够自由表达的环境中。他们所显示的是公民社会的自主性和公民的自觉参与意识。一句话,进步主义改革是一场发端于民间、并受民间力量推动的追求社会公正的改革。忽略这一点,就无法理解它的实际内涵和真正意义。

  后来,美国还遇到了另一些危机。1929年在美国发生的事情,许多人都耳熟能详。到富兰克林·罗斯福就任总统时,整个国家似乎笼罩在弥天的阴霾当中。当时和以后那些不太喜欢美国的人,有点按捺不住幸灾乐祸的心态。宣称“资本主义”遇到了“总危机”,其就木之期指日可待。罗斯福和很多美国人当然不接受这种说法,他们致力于摸索应对这场历史上不曾有过的大危机的办法。当然,美国人最终还得感谢一个难得的好运气:希特勒在欧洲挑起战端,英法等国急需美国的军火和货物。急剧扩大的市场,很快解决了罗斯福新政所没有彻底解决的问题,美国经济重现繁荣,美国一时变得比以往更为“强大”。到了20世纪60年代,由于敌对和隔绝,中国人很难得到关于美国的真实信息,那时的宣传口径是把美国说成“腐朽的、垂死的帝国主义”。其实,那十年里美国确实遇到了很多严重的问题:长期的种族歧视引发了普遍的 *** ,卷入越南战争招致了强烈的社会不满,美国人最为自得的自由、民主和平等之类的核心价值,遭到了年轻一代的质疑和挑战。整个社会弥漫着一种扰攘不安的叛逆气氛。后来,各种 *** 运动在造成了某些积极的变化以后,逐渐偃旗息鼓,美国再度步入了一个安定和繁荣的时期。

  今天的美国又遇到了大麻烦。“金融海啸”过后,美国经济前景黯淡,美元地位岌岌可危,别国的嘲弄和蔑视也随之而至。有人责怪华尔街的“金融巨鳄”玩过了头,有人指摘美国 *** 放松了对企业界的监管。更有意思的是,1860年,美国国内政治危机愈益严重,内战迫在眉睫,那时的美国人选了一个没有多少“文化”的政治新手来当总统;1932年,在举国深为“大萧条”所苦时,美国人选了一个身有残疾的人来执掌白宫;2008年,在经济形势越来越不乐观之际,美国人又选了一个缺乏政治根基的少数族裔来应对危局。人们不免要问:奥巴马能像林肯和罗斯福一样,最终领导美国走出困局吗?现在他就职已逾雨日,外界对他的作风和作为议论颇多,毁誉参半。其实,在罗斯福的“百日新政”结束之际,当时的美国人也没有看出多少走出“大萧条”的迹象。何况美国经济复兴的希望,并不仅仅系于总统一个人身上。

  进而言之,不管今天的美国处于何种困境,并不能减损美国人在历史上所取得的成就的光彩;也不管美国今后是否能继续保持强国的地位,对于其历史的了解仍有不可忽视的意义。对于猎奇或寻求 *** 的读者来说,美国历史可能缺少一点吸引力。因为美国是一个年轻的共和国,没有那些常见于“文明古国”的宫廷政变、宫闱 *** 、“子贵母死”、父子相残、兄弟阋墙之类的奇闻异事,甚至连官场的斗法弄权、 *** 的故事也不多见。但是,美国历史中却有另一些值得重视的东西:它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现代民族国家;它有年代最为久远、施行最为连贯的成文宪法;它是现代民主政治的诞生地和实验场;它有如何在众多的族裔和文化群体中谋求共处的经验教训;它取得了许多令人赞叹的经济和技术成果;此外,它还办成了世界上最好的几所“一流大学”。

  我们向来比较关注国家的强弱和兴衰,并以此来决定我们研究和阅读的兴趣。这种心态是不难理解的。来自多种渠道的信息反复提示我们,中国曾经是一个世界领先的大国和强国,只是在最近几百年才被人超过;我们的目标是尽快实现“复兴”,重新找回强盛的感觉。有了这样一个急迫的目标,我们就很难沉得住气,做什么都难免急功近利,对待他国的历史也不例外。为什么我们有较多的人研究美国史、日本史和英国史,而很少有人研究印度史、俄国史、非洲史和拉丁美洲史呢?这是因为我们至少在潜意识中认定,只有从发达国家的历史中,我们才能学到马上可用的经验,这样的研究才有现实意义。

  这反映了我们的学术界和读书界最常见的价值取向:研究外国历史,不是为了发现知识和创造思想,而是为了“取经”;阅读外国历史,也不是出于了解异域文化的愿望,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和认识他人,甚至也不是为了愉悦心灵和充实生活。我们的学者和读者共同关心的,是能否直接得到可用的经验或教训。“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成了谈及外国历史时常用的套语。然则,阅读外国历史真的只有某种当前的工具之用吗?

  当今我们身处一个相互依存的世界,中国不再是一个孤立世外、自行其是的国家,我们身边有越来越多的来自不同国度、不同文化的人群,我们必须学会同他们交往。而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了解他们的文化。有人批评所谓“文化崇拜”,反对把一切说不清的问题都放到“文化”的“大筐”中。的确,“文化”本身就很难说清楚,而用“文化”来解释问题,难免招致“以其昏昏、使人昭昭”之讥。但文化又确实是无处不在的,忽略文化的维度,对许多问题更难以有清晰的认识。而我们要真正理解一种文化,除了从这个国家的历史入手,似乎没有更好的办法。

  退一步说,我们要关注今天的美国人如何应对危机,看看他们是否能够最终化解危机,也需要借助于历史的透镜。美国人在历史上遇到过许多的危机,也曾多次成功地摆脱了困境,这一次难道会成为一个例外吗?即使是出于这种好奇心,我们也要好好研究美国历史,写出好的美国历史读物,要让读者有可读、而且愿意读的历史书籍。

 

  李剑鸣(北京大学美国史教授)《博览群书》2009年第06期

我们今天为什么还要读美国历史的更多相关文章

  1. 孙竞昊:「 ”康先生”(Mr. Commodity)在江南

    本文系由2019年5月31日在上海博物馆观众活动中心举办的「”江南文化”系列讲座的讲稿整理而来。一、引言:「”德先生”与「”赛先生”之外的「”康先生”1、「”...”新文化的灵魂今年是「”...”百年祭,海内外都在搞一些学术及非学术的纪念活动。大家纪念1919年春夏之交的...活动,以及与之相连的从1915年开始的新文化运动。「”...”...运动发生在新文化运动的语境里,而且造成了之后新文化运动

  2. 西方人的「 ”明朝梦”,十七世纪的中国,欧洲为中国着迷的时代

    美国耶鲁大学著名历史教授史景迁在《...》举办的对谈中说,综观人类过去一千年的历史,他希望活在1540年前后,住在杭州西湖的边上——那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有教养和最富于文化的时代。

  3. 美国南北战争中的邦联军队军服图谱

    南北战争,是美国历史上唯一一次内战,参战双方为北方美利坚合众国和南方的美利坚联盟国。战争以南方联盟炮击萨姆特要塞为起点,最终以北方联邦胜利告终。战争之初,北方为了维护国家统一而战,后来,演变为一场消灭奴隶制的革命战争。

  4. 日本历史学界为何 ... 新天皇即位礼?

    由于天皇的换代,日本今年需要举办一系列的仪式,例如今年四月初公布新年号、五月初明仁天皇的正式退位与德仁天皇的践祚,十月中旬德仁天皇的正式即位,以及十一月中举行的大尝祭,等等;对于普通日本人来说天皇的换代究竟意味着什么,笔者不好轻易下断言,但是起码在公共媒体上似乎很少会见到批判的声音,更多的仍然是在普及何为天皇制、何为年号等基本常识。然而就在这一片欢庆气氛之中,日本学界却发出了显得有些刺耳的批判声。

  5. 浅谈隋朝,两任帝王堪比秦皇汉武,定鼎中国历史千年政治经济格局

    浅谈隋朝,一个短命的朝代,历史贡献超越千年引领时代中国历史上有两对著名的长短王朝组合,一曰秦汉,一曰隋唐。秦始皇创立的秦制,为后续的汉朝及各个朝代所沿袭,郡县制的影子几乎贯穿中国历史。

  6. 和珅摔珍宝:从历史角度看职场政治,办公室里要不要结盟?

    在《铁齿铜牙纪晓岚》里,有一个很有趣的小故事,是讲述贪官和珅的。和珅得到了两件宝物,是两个一模一样的宋朝汝窑的三足笔洗,共花了一万两银子,全天下都没人拥有第三个。而和珅,却直接摔碎了其中一个三足笔洗,而且摔碎的正是完美无缺的那个。其实和珅的做法,是对职场政治的精准理解。

  7. 被误读的钱穆史学:中国需要什么样的通史?| 文化纵横

    但本文指出,钱穆对于历史教育问题的强烈关切,却为今人所忽视。这无异于对钱穆史学的背离。作为国家建设的历史教育:钱穆史学的启示钱穆的历史著作在当代十分流行。在钱穆看来,现代中国的历史学问题很大程度上就是历史教育问题,即用怎样的历史知识塑造中国人的情感、认同与智慧,让国人热爱国家与民族。

  8. 克林顿家族:政治家族侵害美国民主制度?言重了

    比尔·克林顿1946年8月19日,比尔·克林顿在阿肯色州出生。生下克林顿后,他的母亲将他留在外祖父母身边抚养,自己外出赚钱。在克林顿14岁时,他才正式改名为威廉·杰斐逊·克林顿。1962年,克林顿作为阿肯色州的学生代表,到华盛顿出席青少年团体代表大会。此时,16岁的克林顿作为优秀学生代表与时任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握手。1964年,高中毕业的克林顿考入入乔治敦大学,曾担任该大学学生会主席。

  9. 历史上第一次美国人大规模 ... 离开美国

    美国是一个...大国,从一个印第安人之地,发展到今天拥有3亿人口的美利坚合众国,可是大家是否知道,在美国历史上曾经有一个阶段,曾经有几万人逃离美国。美国南北战争于1865年正式结束,美利坚联盟国战败投降。据称,大约3到5万美国南方人...到了巴西。每年,这些反叛者的后裔在一座叫Americana的巴西小城庆祝他们的节日,纪念美国南北战争以及展示美国南方的传统和文化。

  10. 真实的项羽不是政治 ... ,范增就会添乱?

    此次宴会之前,刘邦和项羽的敌人都是秦军,他们两个人呢,都是同盟关系。项羽的军队40万在新丰鸿门,而刘邦的军队10万驻在霸上,这是公元前206年发生的事。项羽是怒发冲冠,听罢是恨由心生。其实如果几千年前的那一天,主角换成你是项羽,你在鸿门宴上,我告诉你,你肯定也不会...刘邦,为啥呢?可是咱这不是玩策略游戏,项羽也许当时能够打过刘邦,但是项羽也不能打,更不能...,什么原因呢?因为项羽他祖上是谁,项燕。

随机推荐

  1. 朱常浩的朱常浩的生平介绍_瑞王朱常浩

    本名:朱常浩出生时间:1591年9月27日去世时间:1644年7月24日参考资料:《明史·卷一百二十·列传第八》朱常浩–瑞王朱常浩年纪到了二十五岁还尚末选婚。崇祯十七年张献忠攻破重庆,走投无路的朱常浩及随行人员被俘。张献忠先斩四川巡抚陈士奇,欲斩朱常浩时,天无云却大打雷,斩了朱常浩及其家属和重庆官吏后,再砍了三万多被俘明军的右臂后释放。

  2. 梦见别人穿我的衣服_周公解梦梦到别人穿我的衣服是什么意思_做梦梦见别人穿我的衣服好不好

    梦见至少三个人穿着我初夏时穿过的不同的衣服,有两个是我长辈的亲戚,还有一个是年轻的女孩。意味着你属于你的东西被别人占有了。

  3. 惊心破胆的意思是什么?

    【拼音】jīngxīnpòdǎn【解释】指内心十分震惊、恐惧。【出处】无【例子】无【相关】百度“惊心破胆”

  4. 梦见龙灯

    周公解梦梦见龙灯是什么意思,是怎么回事,意味着啥,代表什么。做梦梦到龙灯是什么预兆,好不好呀,预示着未来会发生啥呢?会有啥征兆。

  5. 一粥一饭皆有前因

    一粥一饭皆有前因因果有多重要?有一位宁玛派大喇嘛很有修持,很多人都不远千里前来供养他。于是,乞丐晚上就坐在大喇嘛旁边,等第二天一到好收供养。因为大喇嘛非常有修持,所以平常送供品的人,从早到晚络绎不绝。他这么一讲,大喇嘛周围的人及牛皮贩子、乞丐都感到很奇怪。这个故事启示我们,一粥一饭皆有前因,都是以往种下的因,才有现在的果。

  6. 布朗族有哪些传统节日

    布朗族盛大的年节,每逢农历三月清明节后7日举行,即阳历4月13日—15日举行。关门节后,即禁止青年男子下寨串姑娘。布朗族青年男女到十四岁以后,就要组成社交集团并举行成丁礼。

  7. 陆贽韩愈 陆贽与李吉甫化敌为友

    >陆贽与李吉甫化敌为友>李吉甫>陆贽当政的时候,怀疑驾部员外郎李吉甫结党营私,于是将他贬为明州长史。裴延龄得知陆贽和李吉甫有这么一段矛盾,于是故意让李吉甫担任忠州刺史,陆贽家人害怕李吉甫报复他们,担心不已。

  8. 以下说法时间最短的是:

    “须臾”、“弹指”、“刹那”都是是佛教中的一个时间量词,出自于印度的梵语。《僧只律》上解释说:“一刹那者为一念,二十念为一瞬,二十瞬为一弹指,二十弹指为一罗预,二十罗预为一须臾,一日一夜有三十须臾。”所以,时间最短的应该是“一刹那”。

  9. 感动的生日祝福语

    我都会在日历的这一天恭祝您生日快乐!我的挚友,祝生日快乐,新的一年中好运、健康、快乐!

  10. 关于自作多情的说说-感人的情话

    对万物的仁慈,同时就是对其他事物的残忍。这是一份永不会被外人夺娶永远属于她们自己的财富,罩在她们身上,成为她们最具诱-惑的美丽。二十六、默默无言的爱是抵达心灵的最佳捷径。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