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上海滩篾器漫谈上海自1840年...战争后开埠,即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吸纳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外来人口,其中又以涌入的浙江甬绍人最多。上海的老城内至今还遗留下一条名叫篾竹街的旧时小巷。从清末民初到解放初期的上海滩那些做工精致、外形美观的篾编盛器一族,如今已成了民俗博物馆的展品和海上茶餐馆用以营造怀旧氛围的陈设物,也是中外收藏家追觅之的。
上海滩篾器漫谈
上海自1840年 ... 战争后开埠,即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吸纳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外来人口,其中又以涌入的浙江甬绍人最多。而甬绍人擅长用竹编制多种日用器具的技艺,亦随之被带入上海滩,大大丰富了上海的地方文化。
篾,薄竹皮,可以编制席子、篮子等。韩偓《奉和峡州孙舍人肇荆南重围中寄诸朝士》:“黄篾舫中梅雨里,野人无事日高眠。”浙江多山,盛产毛竹,甬绍人灵巧的双手,将毛竹表层剖劈成细细的篾青丝或薄薄的篾青条,串织编制成长、圆、扁、方形或肖形储放物品的篾篮。这种盛器民间亦称篾盒、篾篓、篾罐等。因其外形美观、质地坚韧、轻便实用、 ... 精巧,深得旧时上海人的青睐,故源源不断地进入上海寻常百姓家。到20世纪70年代以前,大约一半以上的沪上人家中或多或少拥有此类家什。
由于篾篮器在上海有着巨大的市场,清后期众多的甬绍篾匠也纷纷登陆上海滩设铺开店,以 ... 销售此物品为生。上海的老城内至今还遗留下一条名叫篾竹街的旧时小巷。徜徉其间,从古巷斑驳的旧痕陈迹中,依稀可窥昔日沿街两旁竹篾铺号鳞次栉比的繁盛景象。旧时艺匠劈竹剖丝声,商贩店主吆喝声,买家行人嘈杂声,仿佛又在耳边回荡。
随着近30年来经济的高速发展,篾篮器在沪上人家不断的乔迁之喜中被当作剩渣烂物纷纷抛弃,而今所存晶相完好的旧篾器已不多见。印象中的篾篮,除家家都曾拥有过的那种 ... 较粗放的买菜篮外,就数饼盒篮、考篮、饭篮与干果罐篮曾较多见。
饼盒篮:亦称“下饭篮”,用以盛食品、菜肴、点心等。通常为上下两格,也有重层多格。外形呈圆筒、方柱、六棱柱等形状。其扁平的竹片提梁上常雕饰有花纹,并刻有物主的姓名或字号、店名及置办年份。篮体用篾条编得密实无缝,有的还编织出各种纹饰和几何图案。篮体多漆成朱红或金黄色,做工十分考究。盒篮内可依层摆放盛有菜肴点心的盆盘碗碟。直至解放初期,上海的饭庄、酒楼、食府常用它为客户送菜上门。
考篮:文人又称其为“篾笈”“箧格”等,是古代学子上学和赶考时携用。其形以长方体居多,亦分成重叠的数格,或篮内分叠数层,于内分置笔墨纸砚、诗书册卷等。
饭篮:为旧时家中储米饭馒头之器,通常被编制成碗状,配有篾盖和竹提梁。饭篮既可放置于桌几,也可悬挂于吊钩上。它事关生存,被象征为生计,旧时方言常将失业形象地喻作“饭篮吊起”,即断了生计的意思。
罐篮:又称“篾罐”。常见的为瓶罐状,无提梁。亦有编成各种动物状的,但属罕见。它是旧时人家或小杂铺盛放糖果及干果之类的器物。
从清末民初到解放初期的上海滩那些做工精致、外形美观的篾编盛器一族,如今已成了民俗博物馆的展品和海上茶餐馆用以营造怀旧氛围的陈设物,也是中外收藏家追觅之的。
摘编自《收藏》2006.11
编辑:歪子
以上内容由历史认知网整理发布(WWW.lishixinzhi.Com)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