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 杜鹃啼血 相传周末蜀王杜宇,号望帝,失国而死,其魄化为杜鹃,日夜悲啼,泪尽继以血,哀鸣而终 。后以杜鹃啼血比喻哀伤至极。唐˙白居易˙琵琶行: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民间传说中,杜宇是治水的英雄。他得到仙人的指点和帮助,惩罚了发洪水害人的恶龙,解 救...
杜鹃啼血
相传周末蜀王杜宇,号望帝,失国而死,其魄化为杜鹃,日夜悲啼,泪尽继以血,哀鸣而终
。后以杜鹃啼血比喻哀伤至极。唐˙白居易˙琵琶行: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民间传说中,杜宇是治水的英雄。他得到仙人的指点和帮助,惩罚了发洪水害人的恶龙,解
救了正直善良的龙妹。龙妹帮助杜宇平治洪水,拯救了平原上的受难百姓。人民因为杜宇治
水有功,便拥戴他做了国君﹔龙妹也同他结为夫妇。
杜宇手下有个臣子,原是他先前打猎时的伴当。他妒羡杜宇,阴谋篡夺王位,再把美丽的龙
妹据为已有。他同恶龙定下计谋,要将杜宇骗上山后禁闭起来。这个坏人依计行事,向社宇
说恶龙已经痛悔前非,愿意和杜宇夫妇和解,请他俩一道上山好当面认罪。龙妹机警,认为
哥哥心眼最坏,万不能去上他的当。杜宇忠厚,愿意双方讲和,并希望将来能借助龙兄之力
消除旱灾。他不顾龙妹的劝阻,竟单独一人上山。
杜宇一到山上,便被恶龙关进铁笼,从此失去自由。他痛恨恶龙的狡猾残暴,悔恨自己不听
龙妹的忠告,怀想人民,思念爱妻,竟在笼中悒郁而死。死后他的灵魂化作一只小鸟,直向
故国飞去。被坏人幽囚在深宫,日夜愁绪满怀,思念丈夫的龙妹,忽见有小鸟飞来,绕着她
悲啼“归汶阳,归汶阳”,断定是丈夫的冤魂无疑,于是伤心痛哭。最后龙妹悲伤过度,也
死去了。她的灵魂也化为一只小鸟,和原来那只小鸟双双飞去。
在民间传说中,杜宇死后仍然有益于人民。每年春天农忙,杜宇魂化的小鸟就飞来田间一声
声地鸣叫,催农夫播种、插秧。人们把这种小鸟叫做杜宇、杜鹃,或者又叫催耕鸟,催工鸟
。现在,人们又称杜鹃为“布谷”。
杜宇魂魄化为杜鹃,悲啼不已,可能是前人因为听得杜鹃鸣声凄苦,臆想出来的故事。由于
哀啼声切,加上鸟嘴呈现红色,旧时又有杜鹃泣血的传闻。至于杜鹃催耕,只是一种物候现
象,可称之为“大自然的语言”。
包拯铁面无私
范仲淹的新政失败以后,北宋的朝政越来越腐败,特别是在京城开封府,权贵大臣贪污受贿
的风气十分严重﹔一些皇亲国戚更是肆无忌惮,不把国法放在眼里。后来,开封府来了个新
任知府包拯,这种情况才有了点改变。
包拯是庐州合肥人,早年做过天长县(今安徽天长)的县令。有一次,县里发生一个案件,
有个农民夜里把耕牛拴在牛棚里,(www.lishirenzhi.com)早上起来,发现牛躺倒在地上,嘴里淌着血,掰开牛嘴一
看,原来牛的舌头被人割掉了。这个农民又气又心痛,就赶到县衙门告状,要求包拯为他查
究割牛舌的人。
这个无头案该往哪里去查呢?包拯想了一下,就跟告状的农民说:“你先别声张,回去把你
家的牛宰了再说。”
农民本来舍不得宰耕牛,按当时的法律,耕牛是不能私自屠宰的。但是一来,割掉了舌头的
牛也活不了多少天﹔二来,县官叫他宰牛,也用不到怕犯法。
那农民回家后,果真把耕牛杀掉了。第二天,天长县衙门里就有人来告发那农民私宰耕牛。
包拯问明情况,立刻沉下脸,吆喝一声说:“好大胆的家伙,你把人家的牛割了舌头,反倒
来告人私宰耕牛?”
那个家伙一听就呆了,伏在地上直磕头,老老实实供认是他干的。
原来,割牛舌的人跟那个农民有冤仇,所以先割了牛舌,又去告发牛主人宰牛。
打那以后,包拯审案的名声就传开了。
包拯做了几任地方官,每到一个地方,都取消了一些苛捐杂税,清理了一些冤案。后来,他
被调到京城做谏官,也提出不少好的建议。宋仁宗正想整顿一下开封的秩序,才把包拯调任
开封府知府。
开封府是皇亲国戚、豪门权贵集中的地方。以前,不管哪个当这差使,免不了跟权贵通关节
,接受贿赂。包拯上任以后,决心把这种腐败的风气整顿一下。
按照宋朝的规矩,谁要到衙门告状,先得托人写状子,还得通过衙门小吏传递给知府。一些
讼师恶棍,就趁机敲榨勒索。包拯破了这条规矩,老百姓要诉冤告状,可以到府衙门前击鼓
。鼓声一响,府衙门就大开正门,让百姓直接上堂控告。这样一来,衙门的小吏要想做手脚
也不敢了。
有一年,开封发大水,那里一条惠民河河道阻塞,水排泄不出去。包拯一调查,河道阻塞的
原因是有些宦官、权贵侵占了河道,在河道上修筑花园、亭台。包拯立刻下命令,要这些园
主把河道上的建筑全部拆掉。有个权贵不肯拆除。开封府派人去催促,那人还强词夺理,拿
出一张地契,硬说那块地是他的产业。包拯详细一检查,发现地契是那个权贵自己伪造的。
包拯十分生气,勒令那人拆掉花园,还写了一份奏章向宋仁宗揭发。那人一看事情闹大,要
是仁宗真的追究起来,也没有他的好处,只好乖乖地把花园拆了。
一些权贵听到包拯执法严明,都吓得不敢为非作歹。有个权贵想通关节,打算送点什么礼物
给包拯,旁人提醒他,别白操心了,包拯的廉洁奉公是出了名的。他原来在端州(今广东肇
庆)做过官。端州出产的砚台,是当地的特产。皇宫规定,端州官员每年要进贡一批端砚到
内廷去。在端州做官的人往往借进贡的机会,向百姓大肆搜刮,私下贪污一批,去讨好那些
权贵大臣。搜刮去的端砚比进贡的要多出几十倍。
后来,包拯到了端州,向民间征收端砚,除了进贡朝廷的以外,连一块都不增加。直到他离
开端州,从没有私自要过一块端砚。那权贵听了,知道没有空子好钻,也只好罢休。后来开
封府的男女老少,没有人不知道包拯是个大清官。民间流传着两句歌谣:“关节不到,有阎
罗、包老。”(“阎罗”是传说里管地狱的神。)
包拯对亲戚朋友也十分严格。有的亲戚想利用他做靠山,他一点也不照顾。日子一久,亲戚
朋友知道他的脾气,也不敢再为私人的事情去找他了。宋仁宗很器重包拯,提升他为枢密副
使。他做了大官,家里的生活照样十分朴素,跟普通百姓一样。过了五年,他得重病死了,
留下了一份遗嘱说:后代子孙做了官,如果犯了贪污罪,不许回老家﹔死了以后,也不许葬
在咱包家的坟地上。
由于包拯一生做官清廉,不但生前得到人们的赞扬,在他死后,人们也把他当作清官的典型
,尊称他“包公”,或者叫他“包待制”、“包龙图”(包拯得过天章阁待制、尤图阁学士
的官衔)民间流传着许多包公铁面无私、打击权贵的故事,还编成包公办案的戏曲和小说。
虽然其中大都是虚构的传说,但是也反映了人们对清官的敬慕心情。
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