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一1398年初夏,因积劳成疾,驾崩于应天府。早在6年前的1392年,朱元璋就已经将嫡长子的次子立为皇长孙。虽然这一“立孙不立子”的举动让许多人不理解,但6年来,朱允炆皇长孙的地位相当稳固,无人撼动。朱元璋也从来没有产生改立他人的念头。所以,按照正常情况,此时就应该由朱允炆成为大明王朝新的皇帝。
一
1398年初夏,因积劳成疾,驾崩于应天府(今南京市)。
早在6年前的1392年,朱元璋就已经将嫡长子的次子立为皇长孙。虽然这一“立孙不立子”的举动让许多人不理解,但6年来,朱允炆皇长孙的地位相当稳固,无人撼动。朱元璋也从来没有产生改立他人的念头。所以,按照正常情况,此时就应该由朱允炆成为大明王朝新的皇帝。
可是,《明太祖实录》记录了这样一件公案:“上素少疾,及疾作,日临朝决事,不倦如平时……即遣中使持符,召今上还京。至淮安,用事者矫诏,即还。上不之知也,疾亟,问左右曰:“第四子来未?”
是说朱元璋在感觉不久于人世之际,派人召见进京。朱棣赶紧南下,已到淮安时,被人假借圣旨拦住,被迫了北平封地。后来,朱元璋一直询问“第四子来未?”
随后,《明太宗实》则记载:“太祖崩,是夜即敛,七日而葬,皇太孙遂矫诏嗣位,改明年为建文元年。”
根据《明太宗实录》的记载,皇长孙属于“矫诏嗣位”。“矫诏嗣位”这四个字的定性太重要了。按照这种说法,后来燕王朱棣发动“难之役”、赶走朱允炆自己取而代之等才具有正当性。
朱元璋真的是临死前改变主意,紧急召见燕王朱棣进京当皇帝吗?
>
二
并非如此。
《明太祖实录》共计257卷,记载了1351至1398这47年之间的大事。朱棣即位后,曾经两次修订《明太祖实录》。这两次修订有两类重大修改。一是删去明太祖朱元璋
的过失和建文朝大臣对的指责,二是反复歌颂朱棣“奉天难”的功劳。由于修改得太多,《实录》只有257卷,看起来太单薄。
很显然,朱棣在这两次修订中删去了对自己不利的记录、增加了为自己美言的记录,因此,《明太祖实录》关于“靖难之役”相关内容的表述,是不足信的。
《明太宗实录》是由朱棣长子、即位后,命、、等为监修官,、黄淮、、幼孜、等为总裁官,历时5年纂修而成。鉴于此前,朱棣已经两次“焚毁档案”,损毁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同时朱高炽“为尊者讳”,使得《明太宗实录》不得不继续为《明太祖实录》圆谎。
值得一提的是,朱棣还朱棣唆使一帮文人修撰《奉天靖难记》,给泼污水,里面言之凿凿地声称,建文帝朱允炆“又作奇技淫巧,媚悦妇人,穷奢极侈,暴殄天物,甚至亵衣皆饰以珠玉锦绣。各王府宫人有色者,皆选留与通,常服淫药……”甚至还编出“更缚牝羊母猪与交”的情节。由于情节过于匪夷所思,反而影响了前面记录的真实性。
三
随着时间的流逝,后人得以站在一个比较超然的角度和地位上,重新审视“靖难之役”。
1497年,樘下令编撰《大明会典》,历时5年,这部史书初稿完成。《大明会典》收录了一份很特别的文件,即遗诏。遗诏全文如下:
“朕膺天命三十有一年,忧危积心,日勤不怠,务有益于民。奈起自寒微,无古人之博知,好善恶恶,不及远矣。今得万物自然之理,其奚哀念之有。皇太孙允炆仁明孝友,天下归心,宜登
大位。内外文僚同心辅政,以安吾民。丧祭仪物,毋用玉。孝陵山川因其故,毋改作。天下臣民,哭临三日,皆释服,毋妨嫁娶。诸王临国中,毋至京师。诸不在令中者,推此令从事。”遗诏中说得清清楚楚,一直到去世前,依然是大明王朝的合法继承人,“皇太孙允炆仁明孝友,天下归心,宜登大位。”同时,朱元璋为防止藩王在他死后捣乱,特别规定,“诸王临国中,毋至京师。”这种特别的规定,说明朱元璋也开始意识到,手握兵权的藩王,有可能成为未来朝廷的麻烦制造者。
无独有偶,由人编撰定稿的《明史》也采信了《大明会典》的观点。
《明史》记载:“太祖崩,皇太孙即位,遗诏诸王临国中,毋得至京师。王自北平入奔丧,闻诏乃止。”由此可见,从北平封地到京师奔丧,完全是自作主张,根本就不是朱元璋紧急召见。
【参考资料:《明史》《大明会典》《实录》《明太宗实录》等】
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