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佛陀的古道 第五章 第三真谛──灭

第五章 第三真谛──灭在第三和第四两章中,我们讨论了苦和苦的起因──集。现在让我们来详细了解灭的意义,这就是大家所要知道的涅盘。按照语源学的意思,涅盘是Ni+vana或Nir-va,就是断除爱欲、得到自由,与爱欲分离,达到寂灭。虽然巴利文和梵文语源学的意义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这个专门术语,但不能帮助我们证得涅盘的妙乐。在下一章,我们将会看到,证悟是来自戒、定、慧的修习。涅盘是一种体验,由于它的玄妙,不能用语言解说。它是超世间的,绝对的,无为的。证得涅盘的 ... ,只能由每个人去体验。不用说涅盘,就是一点简单的东西,如一个人对糖的味道,不告诉他去读关于化验糖的书,他事先没有经验,是不能知道的。但是假如放一点在舌尖上,他就会知道糖的甜味,过多关于糖的理论就没有必要了。什么是涅盘?这是佛教徒或非佛教徒一开始就欢喜提的问题。这不是今天或昨天的问题。聪明的答案可能会有,涅盘被用各种明显的专门名词来说明;但是没有一种说明会使我们丝毫接近涅盘,因为涅盘是离言绝思的。比较容易和比较保险所说明的涅盘不是涅盘,因为涅盘是不能用语言来表达的。涅盘不可以言喻,它是无法表达的。我们试图说它,就要用字,而字的意义是有限制的。字与宇宙有关系,绝对的实际涅盘,是通过最高的精神修养和智慧证得的。是超越世间体验的,是非语言所能表达的。既然如此,那又为何写它呢?那是为了防止对佛教涅盘思想的误解。佛陀说:诸比丘:我想,我已证之法,甚深、难见、难解、安静、高尚、完全超论证、微妙,智者能理解。但此同时代之人高兴、沉迷、喜欢官能快乐。因同时代之人高兴、沉迷、喜欢官能快乐,即难见此缘起,亦难见诸缘起法之寂静、“有”之实质舍弃、爱欲息灭、冷静、寂灭、涅盘。若我教此法,他人不理解,对我会生厌烦。[i]从佛陀自己所说,这就清楚地表明,爱欲的根除(涅盘)是难见难懂的。佛陀在第一次说法时,对第三真谛解释说:诸比丘,此是苦灭之真谛,完全息灭、舍离、解脱、不住爱欲。[ii]虽然这种界说未提及涅盘,但“完全息灭爱欲”是包含着涅盘的。此在他处,佛陀说得很清楚。“罗陀,爱尽实即涅盘。”[iii]他答复一位神人说:“舍弃爱欲是涅盘。”[iv]在舍利弗的谈话中,有“此五取蕴根除与舍弃欲贪,即是苦灭。”的话。[v]从上所述,很清楚,涅盘是寂灭,是爱欲断除。像我们在上一章中看到过的,爱欲是苦因,只有其根源爱欲息灭时,苦因方能息灭。舍弃了爱欲,也就舍弃了苦和与苦有关的一切。因此,涅盘被解释为苦灭。应当注意的是:虽然用了一些消极的术语来说明涅盘,但这不是说涅盘只消极或自我断灭。总之,否定不意味着绝对的空,是一个空白点,而只是说某些东西不存在。证得涅盘的阿罗汉,是断了爱欲才获得解脱的,在他的身上不再有爱欲了。这不完全是空或自我毁灭。因为没有要毁灭自我的必要。典籍中的肯定术语,也是很明显的。如安稳、清净、胜妙、寂静、解脱,都被用来表示绝对的涅盘。不过,这些术语的真正意义对有情世界所知道的体验来说,是被限制的。一切肯定的界说,都是从我们现象世界的体验而来的。事物的世俗观点是轮回的,那就是说属于生存或转生的。因此,所有其他关于涅盘的观点,也都是转生的观点。所以,他不能有一个涅盘的真实图像。他的一切思想、观点和语言都是受限制的,有条件的,不能适用于不造作、绝对、无为的涅盘。习惯上,我们说一些肯定和否定的术语,也和解释其他事物一样,有其一定的联系。但是涅盘是超肯定和否定的,与任何受条件制约的事物没有关系。佛陀用了些世间的常用名词,知道他们的有限性。关于什么是涅盘的问题,让我们听一听佛陀是怎么说的:诸比丘,涅盘界有二种,何等为二?即有余依涅盘界[vi]与无余依涅盘界。诸比丘,何为有余依涅盘界?诸比丘,此处有比丘,是阿罗汉,其漏已尽,已修梵行,所作已办,卸却负担,已证阿罗汉果,完全断除生死诸缚,因正智得解脱。其官能尚未毁坏,彼仍体验适意与非适意,仍受快乐与痛苦,五蕴存在。诸比丘,其贪、嗔、痴已断。此即名为有余依涅盘界。诸比丘,何为无余依涅盘界?诸比丘,此处有比丘,是阿罗汉,其漏已尽,已修梵行,所作已办,卸却负担,逐步证得阿罗汉果,完全断除生死诸缚,因正智得解脱。无一切感受,无意欲,现在此成为冷静。诸比丘,此即名为无余依涅盘界。此事,佛陀又作如是说:见者说二涅盘界,坚定不移无所挨。一界尚余诸蕴底,已断导致生死缠;[vii]一界无是诸蕴底,表明今后生死完。彼等知此绝对境,其心断缚得解放;彼等证得法实体,[viii]静寂欣喜定不还。[ix]有情由五蕴或心物构成,这些心物不停地变化,因此是无常的。它们的来和去,就因为“生的性质即是灭的性质。”[x]人的贪、嗔、痴,带来相续的生和死。因此,人不断除贪、嗔、痴,他就不能了脱生死。[xi]证得阿罗汉果的人,就是他还活着的时候,彻底断除了贪、嗔、痴。这就是上面所说的有余依涅盘界。阿罗汉剩余的五蕴,是他过去生中的贪、嗔、痴为缘而生起的。由于还活着,他的诸蕴还在起作用。因此,他的官能接触外境时,还有愉快与痛苦的感觉。但是,由于他已从烦恼、分别和自我思维中获得解脱,他不会被这些感受所动摇。[xii]当一个阿罗汉逝世时,他的剩余诸蕴就停止起作用。此诸蕴是死时毁坏的,他不再有感受了。因为他已彻底断除了贪、嗔、痴。他不再有生死,很自然,就不再有受。所以说:“他的受变得冷静了。&rdquo此种思想,在《自说》中是这样表述的:身坏感觉停,诸受变冷静;一切结构止,识亦不再生。[xiii]这就是所说的无余依涅盘。从前述看,阿罗汉的状况是清楚的,一个人完全断除导致生死的贪、嗔、痴三毒之后,也就从生死轮回的枷锁中解放出来了。他是完全自由的,他不会再有任何原因使他作为有情转生。因为,他已证得涅盘,相续转生完全停止了。他已经超越普通或世俗的活动。在他还生活在世间的时候,他已经将自己提高到世间之上。他的行动不再产生后有之果,不再有业的效力。因为这些行动不是由三毒、由烦恼发动起来的。他是可以避免一切恶、一切心理上的染污的。在他身上,不隐藏随眠,他是超善恶的。他已舍弃善和恶。[xiv]他不被过去、未来和现在所困扰,他不再执取世间的事相,所以烦恼亦不能再生。他不会被生活的变迁所扰乱,尽管感官接触世间意外事件,他的心亦不动摇。他无忧、离尘、安稳。[xv]这样,涅盘是现生证得的一种“悟境”--即现法涅盘。思想家、有心探求的人懂得此种悟境是不觉得有困难的,这只能是阿罗汉而不是任何别的有情,不管是世间的有情,还是在天堂里享乐的有情都不是。有情的生活性质是痛苦的,虽然知道什么是苦,什么是染污,什么是爱欲,但不知道什么是完全断除染污,因为他没有经受过。假如他知道,那是他由于自我证悟,知道什么是非染污,什么是涅盘或真实,什么是真正的快乐。阿罗汉用亲身的体验说涅盘,而不是凭传闻说涅盘。但是阿罗汉由于是自己证得,不能使别人懂得涅盘。断了爱欲的人,知道自己证得了解脱,但他不能向别人解说此种解脱。不管他谈多少解脱的意义,别人是体会不到的。因为这是自己体会,自己证得的。证悟是每个人自己的事。每个人必须为自己吃和睡,为自己治疗小病。这些只是每天需要的。有关人的内部发展,他的心灵解脱,还需具备更多东西呢!难以掌握的是无余依涅盘。换句话说,就是入涅盘或阿罗汉最后的寂灭。《自说》中经常引用的一段话是:诸比丘,有不生,有不起因,有不造作,有绝对。假如无不生,无不起因,无不造作,无绝对,就无逃脱生、起因、造作与相对。由于有生,有不起因,有不造作和有绝对,所以逃脱生、起因、造作与相对。[xvi]此非坚(扩张)、湿(内聚性)、暖、动之元素,非空无边处,非识无边处,非无所有处,非非想非非想处,非此世,非他世,非日、非月,此处非来非去,非生非死,非支持,非存在,非外境,是此。此实为苦之结束。[xvii]从上所述,很清楚,这种入涅盘(最后的涅盘)是一种色、受、想、行、识五蕴以及一切与诸蕴有关的法都已停止不起作用的状态。所以,这是一种相对性不存在的境界。它是超外界一切相对事物的。它不是因的果,不是生起果的因。既不是道,亦不是果。它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无为。苦,生苦之因的爱欲是世间的,涅盘则不是世间的,而在缘起法之外。所以,它是超因果的。一切世间法都是有关系的,相对的,而作为无关系的涅盘则是绝对的。佛陀在一部很重要的经中[xviii]阐述缘起和四真谛时,对诸比丘说:世间随意认为真实者,圣者彻底了解,认为是虚妄的;而圣者欢呼为真实者,世间亦认为是虚妄的。佛陀进一步说:涅盘非虚妄,圣者知为乐;真实由彼证,无欲逝不存。[xix]佛陀用真实取代涅盘,这不是唯一的例子,因为我们还发现有以下的话:比丘,真实是涅盘之名。[xx]彼等在真实中解脱,断除转生之爱欲。[xxi]在另一部同样重要的经[xxii]中说,绝对冷静(内心已完全熄灭贪、嗔、痴三种火)的阿罗汉,领会乐、非乐或非乐非不乐感受时,他知道那是无常的,不以我的思想去执取,不用享乐(情欲)的感受去领会。经中说:不管彼以何感受领会,是乐,非乐,非乐非不乐,彼领会不执着,不被所缚。彼知身体解体(生命本能结束以后),一切感受,一切体会,都会变成冷静,都会是安定。犹如油灯燃烧,靠油与灯芯,油与灯芯烧完,由于燃料缺乏,灯即熄灭。如是,当比丘体会身体最后结束感受时,彼知道:“我已体会到身体最后结束之感受。”当彼体会生命最后结束之感受时,彼知:“我已体会到生命最后结束之感受。”彼知“身体毁坏,生命最后结束,现此一切受,非快乐,将变成冷静。”因此,一个人有如此天赋,被赋与此最高之智慧。因为知诸苦灭尽,是最高之智慧。此其解脱,建立于真实之上,不可动摇。虚妄是不真实,此是真实(非虚妄),是涅盘,是真谛。因此,比丘,一个人有如此天赋,被赋与最高之真谛,因为最高真谛是涅盘,是真实(非虚妄)。《宝经》[xxiii]中说:彼等过去已死亡,如今再无新生长;[xxiv]心不依附未来转,再生胚芽已灭光。[xxv]彼等更无爱欲起,贤者寂灭如灯样。[xxvi]这是已经逝世阿罗汉的状况(般涅盘者)。他的道路,像鸟飞翔在空中,[xxvii]是不能寻觅其踪迹的。因此,说阿罗汉或佛陀进入涅盘是错误的。因为涅盘不是一个地方或国家或“天堂”。有情可以继续在那里永远居住。涅盘没有地区。经典中说佛陀或阿罗汉逝世为涅盘者,意思是说完全过去了,完全寂灭了,这清楚地表明是生死流转的终止──旅行的终点。佛陀或阿罗汉逝世以后的境界究竟怎样,那是不能用思维推测、不能用语言给他下定义的。既无法衡量,也没有尺寸,它是“不回答”,是“无记”的问题。最高的真谛是难以形容的,是不可说的。优波私婆问:人逝世以后,是否在快乐中长期存在?佛陀的答复是明确的:人死之后无尺度,有恶死后可能有。一旦诸法悉消除,所说方便亦非有。[xxviii]没有我,没有灵魂,是什么得涅盘或者是谁证涅盘?这是一个使人难以回答的问题。让我们先来了解所谓有情是什么。一个有情是精神和物质的结合,是一种变化的过程。前后相续两刹那是各不相同的。由此可知,没有什么东西是常住的。此种过程──此种物质与精神范畴的流动──完全停止,就是所要了知的涅盘境界。涅盘是永恒的寂灭。究竟是什么得涅盘或谁证涅盘的这一问题的提出,是因为在人们心中有“我”这个强烈的观念存在,所有问题都围绕在这个“我”上。但是在我们的行动、我们的身、语、意背后没有“我”,没有行为的作者,没有思想的想像者。涅盘是有,但不是“人”(有情)得到它。人只是一个现象在向前奔流。在习惯用语中,我们说男人、女人、我,等等,但认真讲起来,没有这样的个体存在,只有过程的展开和过程的停止。“生的性质就是灭的性质。”[xxix]五蕴构成一个“有情”。爱欲这一苦因是在五蕴中生起的。爱欲的熄灭,也必须在此诸蕴中。就是这样一种过程的出现,一种过程的熄灭,没有常住的“我”产生诸蕴和最后根除诸蕴,更不依赖于外力。此即转生和转生的熄灭。这是正确的看法。佛教的涅盘,被称为无上的快乐,如我们在前面所看到的,这种快乐的到来,是由于所有感受都完全冷静、熄灭。现在,这种说法,确实使我们迷惑不解,因为我们用自己的官能体验到许多愉快的感受。佛弟子优陀夷尊者面临的就是这个问题。舍利弗尊者对诸比丘说:“诸友,它是涅盘,是快乐。”接着优陀夷问:“但是,朋友舍利弗,因为此中无受,如何快乐?”“朋友,此中无受,这正是快乐。”[xxx]舍利弗尊者的这种说法,得到佛陀另外一位弟子的完全支持,他说:“不论领会、感受什么,一切都是苦。”[xxxi]达到灭苦(证入涅盘)[xxxii]道路的重要步骤,已由佛陀指出,这就是注意精神修养的 ... ,这样就可产生真正的快乐,从烦杂的生活中得到无上的安静。这条道路确实十分艰难。但是,我们果能坚持不懈,完全自觉地小心看着脚步走,总有一天会达到目的地的。婴儿学舌、学走路有困难,要慢慢来。一切大人物也是如此,在到达圆满的 ... 道路上,要经过失败到成功,要一步一步地走。瑜伽行者兴正念,回忆往昔生活面;即使今日尚如此,但后仍可获涅盘。[xxxiii]-------------------------------------------------------------注释:[i] 《中部》第二六经;《相应部》第一卷,第一三六页。[ii] 《相应部》第五卷第四二一页。[iii] 《相应部》第三卷第一九O页。[iv] 《相应部》第一卷第三九页。[v] 《中部》第二八经。[vi] 此处优波离(Upali),意为五蕴。[vii] 缠(Bhavanetti)是爱欲(Tanha)或渴望的同义语。[viii] 此处法实体,意为阿罗汉果位。[ix] 《如是语》第三八、三九一。[x] 《中部》第三卷第二八O经;《相应部》第四卷第四七、一O七页;第五卷第四二三页;《毗奈耶》的《大品》。[xi] 《增支部》。[xii] 参阅那阿罗汉(Arahan Sona)的话:“色、味、声、香、触……不致使坚强者烦恼,其心坚决,完全解脱。”(《增支部》第三卷第三七七页)。[xiii] 《自说》第八卷第九页。[xiv] 《法句》第三九偈。[xv] 《经集》第一一《吉祥经》(Mangala-sutta)。[xvi] 《自说》第八卷第三页。[xvii] 《自说》第八卷第一页。[xviii] 《经集》。[xix] 《经集》第七五八偈。[xx] 《相应部》第四卷一九五页。[xxi] 《如是语》第二卷第一二页。真实见《义疏》。[xxii] 《中部》第一四O经。[xxiii] Ratana-sutta(《宝经》)、《经集》第一四偈。[xxiv] 此处意为过去和新的业。[xxv] 此处胚芽意为再生识。[xxvi] 据说佛陀说这些话时,他看到一盏灯熄灭。[xxvii] 《法句》第九二、九三偈。[xxviii] 《经集》第一O七六偈,与佛陀答复婆蹉(Vaccha)的话比较:说他(阿罗汉)转生不适合,说他不转生亦不适合。《中部》第一卷第四八六页第七十二经。[xxix] 《中部》第三卷第二八O经;《相应部》第四卷第四七、一O七页。[xxx] 《相应部》第四卷第四一四页。[xxxi] 《相应部》第二卷五十三页。[xxxii] 就是说佛陀逝世以后。[xxxiii] 《长老偈》第九四七偈。 >

以上内容由历史认知网整理发布(www.lishirenzhi.com)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佛陀的古道 第五章 第三真谛──灭的更多相关文章

  1. 揭秘:貔貅就是大熊猫?史书这样记载,值得收藏

    貔貅在我们心中是一种招财的神兽,今天小编要和大家分享的是历史记载的貔貅的故事,传说中貔貅和周武王见过,还是姜子牙的坐骑,还被封官,今天小编带大家一起去了解,咱们一起往下看!貔貅凶猛威武,它在天上负责巡视工作,阻止妖魔鬼怪、瘟疫疾病扰乱天庭。当年姜子牙助武王伐纣时,一次行军途中偶遇一只貔貅,但当时却无人认识,姜子牙觉得它长相威猛非凡,就想方设法将它收服并当做自己的坐骑。

  2. 日本专家挖出千年古墓,只见墓中织锦上书:五星出东方利中国

    作为一个拥有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国历史悠久,文化璀璨,更在岁月的长河中留下了无尽的珍贵文物。1901年,他成功发现精绝国遗址,并将大批珍贵文物带回国内,因而声名大噪。他的低呼很快便惊动了周围的考古学家,而当他们将织锦打开后,里面的内容则令他们大吃一惊,因为这块织锦上竟赫然写着:五星出东方利中国!

  3. 揭秘历史上最臭名昭著的8件艺术品伪造案

    无论是为了金钱上的利益,还是仅仅为了...,艺术品伪造者伪造了丢失的艺术品,精确地复制了原作,并以著名创作者的风格想象了全新的物品。

  4. 明教是什么教?《倚天》里张无忌率领的不是魔教,而是光明的宗教

    《倚天屠龙记》当中张无忌所属的「”明教”,在人类历史上确实存在过,那就是有着巨大影响力的「”摩尼教”,由于吃素,并且崇拜教祖「”摩尼”,明教被当时的人们污蔑为「”吃菜事魔”,这就是「”魔教”一词的由来。其实,「”魔教”并不崇拜恶魔,相反,他们崇拜光明和善,他们的教祖摩尼,也是一个带来善的启示的「”光明使者”。一、明教教祖摩尼按照摩尼教的教义,宇宙起源于十二个千年以前,每一个千年都会产生一个伟大的先

  5. 他用一支笔复活了麦田里的汉魏洛阳城

    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张丛博当陇海铁路线的乘客,穿过洛阳市区与偃师之间的一片麦田时,很少有人知道,窗外曾经有中国古代最辉煌的都市之一——汉魏洛阳城。

  6. 《织锦记》戏剧中的董永,是一个父死不能葬,而只得卖身的穷人

    本文系作者单衫杏子红影视原创作品,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从《万曲合选》看明代民间的时尚与万历间罕见选本相类的,还有署名「”莆阳奎璧斋”梓刻的《新镌南北时尚乐府雅调万曲合选》(一名《万家锦》,称《南词一枝》)辑选的年月虽未注明,但从所选三十种散出的内容看,诸如《李逵下山》《焦赞祭主》《周氏拜月》《河梁救驾》《十朋祭江》《荫分别》《山伯访友》等出,多见收于万历选本《词林一枝》《八能奏锦》《玉谷新簧》《摘锦奇

  7. 一分钟弄明白,山海经的三大体系,山经海经大荒经到底指的是什么

    山海经里的大荒,海内与海外,大荒到底是哪里请看丫丫图说山海经。《山海经》——是一部先秦典籍,自古以来被视为一部奇书。书中记载了荒诞离奇的人物志怪,匪夷所思的奇异禽兽,天马行空的神话传说,千百年来让人们对山海经里描述的世界充满了好奇。然而山海经中涉及到了诸多自然科学无法解释的事物,这些内容自然是不能写入到正常的历史典籍里的。

  8. 元代赵孟頫两信札成交2.67亿

    2019年11月19日晚,赵孟早期书札《与郭右之二帖卷》在中国嘉德「”大观——中国书画珍品之夜·古代”历时一个小时7分多钟的漫长竞价后以2.67亿元成交。这一价格创下赵孟作品在拍卖市场的价格新纪录。拍卖现场,历时一个多小时的竞价赵孟《与郭右之二帖卷》以2.67亿元成交赵孟《致郭右之二帖卷》,此卷凡二帖,名为《应酬失宜帖》和《奉别帖》,皆写给元代大藏家右之(郭天锡),为赵孟早年书法作品。一通写赵孟在

  9. 清末蒙古兵为何「 ”不能打了”?乾隆:一座喇嘛庙,胜养兵十万

    但到清末的时候,蒙古兵的战斗力出现了断崖式的下降,上至王公贵族,下到平明百姓,要么负债累累,要么陷入破产的境地。我们难以想象,当年横跨欧亚大陆的蒙古铁骑的后人对沦落到如此境地,而这其中的原因之一,便是藏传佛教的文化影响了蒙古。一则数据显示,清初时期的蒙古人口达到了两百多万人,而到了清末后只有一百七十多万人口,整整减少了近20%。

  10. 民国画坛国粹派的代表——金城「 ”山水花鸟,师法宋元,笔墨谨严”

    在民国画坛上,金城作为国粹派的代表,称誉当时,允为翘楚。这主要缘于他的艺术成就以及组织画会,对艺术的传播发展均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今天再重新审视民国初期的北京画坛那段尘封已久的历史,不难发现,毕生尊崇传统的一代艺术巨子金城在当时所具有的举足轻重的地位。

随机推荐

  1. 周平王东迁的原因究竟是什么?最新清华竹简竟有新的历史发现!

    65536:那秦也是关中诸侯,为什么能立住脚? monitor:秦国在宣王年间被打的领地全无,逃进镐京,还是宣王派兵帮他们复国。 秦仲立三年,周厉王无道,诸侯或叛之。西戎反王室,灭犬丘大骆之族。周宣王即位,乃以秦仲为大夫,诛西戎。西戎杀秦仲。秦仲立二十三年,死于戎。有子...

  2. 夹层安全玻璃是偶然发明的

    今天我发现夹层玻璃,也被称为“安全玻璃”,是偶然发明的。夹层玻璃可以在汽车挡风玻璃、银行柜员防护栏等各种需要防碎玻璃的地方找到。这种类型的安全玻璃是法国人埃杜亚德·贝内迪库斯发明的。贝内迪库斯可能因为他的艺术而更为人们所熟知,但他同时也是一位装订工、作家、作曲家,更与本文有关的是,他还是一位化学家。1903年的一个决定性的日子,当时他在实验室工作,Bénédictus不小心把桌子上的一个玻璃瓶打掉

  3. 扬子晚报今天,请尊重南京这座城市

    昨日18时许,侵华日军南京大屠...遇难同胞纪念馆...广场上烛光点点,在南京和平鸽艺术团的孩子们清纯的歌声中,2010年度“和平”活动拉开了帷幕。空气中泛起的丝丝寒意,提醒着南京所有的人,今天是“南京大屠...”30万遇难同胞73周年祭日。回忆那段历史,不仅仅是哀悼在“南京大屠...”中罹难的30万同胞,更是在思考这一人类历史上少见的惨剧发生的根源。

  4. 孔祥熙是如何成为孔子75代孙的?

    南京......成立以后,孔祥熙历任实业...、财政...、行政院长、中央银行总裁和中国银行总裁等职。

  5. 这具21亿年前的化石可能是最早移动生命形式的证据

    直到这一发现,根据来自不同地点的化石,最早的运动证据——即有机体利用自身代谢能量独立运动的能力——可以追溯到大约5.7亿年前。这比这项新发现要年轻15亿年。埃尔阿尔巴尼说,在饥饿时期,一些细胞黏菌聚集在一起,形成所谓的“迁移性蛞蝓阶段”,因此它们可以一起寻找食物。更重要的是,这些隧道似乎是由一些东西在淤泥中横向和纵向移动而成的,埃尔阿尔巴尼告诉《生活科学》。此外,隧道旁边的化石微生物垫,被称为生物膜。

  6. 敬如上宾造句_敬如上宾中英文解释和造句

    敬如上宾jìngrúshàngbīn敬如上宾的意思和解释:上宾:尊贵之客。像对待尊贵的客人那样敬重某人。敬如上宾的出处唐·温奢《续定命录》:“故谏议大夫李行修娶江西廉使王仲舒女。贞懿贤淑,行修敬之如宾。”敬如上宾的例子敬如上宾造句敬如上宾造句相关作为一种修辞手法的互文从语言单位看可分为短语互文、单句互文、复句互文等;受四字格构造的限制,成语中的互文只能发生在成语的前后两个直接成分之间。

  7. 所罗门和示巴:在这个爱情故事中,一位著名的法老和王后是真正的主角吗?

    所罗门和示巴的故事是众所周知的爱情故事.但只有当我们了解了他们的真实身份,我们才能看到所罗门对他最喜爱的女王有多深的爱和崇拜.他真的移山来表达对她的爱-准确地说,是沙和土的深山.今天,它们依然屹立在一排排大山上,我们可以看到和感受到比金字塔建筑更大的爱.让我们回顾一下谢芭第一次进入所罗门宫殿时的那次著名的会面吧.“她被邀请进入宫殿,当她看到它时,她以为那是一滩水,光着腿.所罗门说,这是用玻璃铺成的

  8. 忍辱是种大修养

    忍辱是种大修养忍辱多力。忍者无恶,必为人尊。因他是丰干禅师捡回来的,所以大家都叫他“拾得”。所以忍辱是一件做起来很不简单,但做了就很了不起的事情。那个女孩死活也不肯说,在父母的逼迫下,她承认孩子的父亲是白隐。孩子出生后,白隐负责照顾他。事情发生后,女孩因为害怕而不敢把真相说出来,就欺骗她的父母,说那个孩子的父亲是白隐。轻轻带过,这样的忍辱,一般人是做不到的。

  9. 2017qq说说经典短语-感人的情话

    六、失去的不再勉强也不再纠缠。爱一个人,也许有绵长的痛苦,但他给我的快乐,也是世上最大的快乐。无论结果如何,都应该给它一个飞向天空的机会。看淡得失,你才能找到生命的最佳平衡状态。

  10. 梦见搅乳梦到搅乳是什么意思_做梦梦见搅乳好不好

    梦见搅乳有现实的影响和反应,也有梦者的主观想象,请看下面由小编帮你整理的梦见搅乳的详细解说吧。梦见搅乳,你将遇到棘手的任务,但是通过勤奋工作,你将能够完成,会很成功。农民梦见搅乳,表示丰收的硕果。梦见结婚礼服梦到结婚礼服是什么意思_做梦梦见结婚礼服好不好年轻女孩梦见搅乳,预示她将有一个勤俭持家精力充沛的丈夫。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