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56年前的今天,1963年4月25日,国防部发布命令,授予上海警备区某团八连以“南京路上好八连”的光荣称号。这个连队就是后来以“身居闹市,一尘不染”闻名全国的“南京路上好八连”。八连的感人事迹,引起上海乃至全国各地报刊纷纷转载,“南京路上好八连”开始为全国人民所知晓。data-filtered="filtered"命名大会上,...司令员许世友(左)授锦旗毛主席诗篇《八连颂》1963年4月25日,国防部颁布命令授予上海警备区某团八连“南京路上好八连”荣誉称号。
56年前的今天,1963年4月25日,国防部发布命令,授予上海警备区某团八连以“南京路上好八连”的光荣称号。
... 一生只作诗赞颂过一个连队,那就是“南京路上好八连”。1949年7月,有一支连队受命担负上海南京路、外滩的巡逻执勤,维护社会治安和 ... 华东局、 ... 上海市委的警卫任务。这个连队就是后来以“身居闹市,一尘不染”闻名全国的“南京路上好八连”。
data-filtered="filtered"
战士来到了“大上海”
“南京路上好八连”原是一个极为普通的连队:1947年8月6日,在山东莱阳城西水头沟小园村,几十个胶东农民子弟编在一起,组成了该团的四大队辎重连,1949年6月,改编为三营八连,向上海进发,开始担负保卫上海的任务。
... 曾把中国 ... 主政比作“进京赶考”,可以说,新中国成立初期,最复杂的“考场”要数上海,而上海最复杂的“考场”当属南京路。
上海的南京路素有“十里洋场”之称,灯红酒绿,熙熙攘攘。上海解放后, ... 潜伏特务采用“腐蚀拉拢加破坏暗 ... ”策略实行骚扰,并预言“上海是个大染缸, ... ... 红的进来,不出3个月,就要黑的出去”。
1949年7月,部队分配了在南京路上值勤的任务。但时间一长,情况便悄悄发生了变化:有的战士看到男士女士手挽手进歌厅、电影院,有点羡慕了;当一些打扮时髦的女子经过时,也禁不住瞟上几眼。连队也开始出现一些反常现象:有人一次花几块钱到国际饭店开“洋荤”;有的不惜花5块钱到高级理发店理发;有人不抽老叶土烟,去买一块多钱一包的雪茄……
data-filtered="filtered" 连长 ... 在教新战士打草鞋
这些情况,引起了八连首任指导员张成志的警惕,他在党支部会议上指出:南京路是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来到这里我们就没有退路了,我们要让全连保持高度的警觉性,绝不能吃败仗。
多次教育后,八连战士纷纷表示:一定要遵照毛主席的教导,牢记“两个务必”,保持艰苦朴素的光荣传统。之后,官兵们开始自制针线包,衣服破了,缝缝补补再穿;扛着铁锹、推着粪车,步行到十几里远的郊区开荒种菜;开展节约一粒米、一滴水、一度电等竞赛活动。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八连官兵在艰苦奋斗的熔炉中锤炼出了“拒腐蚀,永不沾”的金刚之体。八连的先进事迹引起了部队宣传干事吕兴臣的注意。
data-filtered="filtered" 指导员王经文(右)教战士补衣服
“好八连”精神把名扬
1956年的一天,部队通讯员吕兴臣给联系部队的《解放日报》记者张锦堂送来一张新闻照片:灯红酒绿的南京路夜景中,一位战士手握钢枪正在站岗,神情威严。不日,照片以《南京路上的哨兵》为题在《解放日报》上刊登。
有一天,吕兴臣到八连去,看到连长正帮助战士缝补衣服,感到新奇,就问怎么回事,结果发现连队每个战士都有针线包,战士衣服破了以后都是自己补,有的衬衫已补38个补丁。
张锦堂一听,觉得是个好故事,建议吕兴臣把它写出来。吕兴臣写出了《针线包》,并记下了八连官兵自编的顺口溜:“针线包是百宝囊,战士拿它补衣裳。随破随缝多便当,光荣传统永不忘。”
后来,第二篇稿子《行军锅》又诞生了。此后,第三篇,第四篇……
到1959年春节前后,《解放日报》的一位老记者看到吕兴臣写的关于八连的系列文章后说,老吕写的小故事,能不能想办法找条红线串成一篇大通讯?于是,吕兴臣用了6个月的时间,深入八连,与官兵们一起生活,站岗,执行任务,最后将稿件的主题定为“身居闹市,拒腐蚀永不沾”。
1959年7月23日,《解放日报》以头版头条的显著位置刊登了《南京路上好八连》,同时配发社论《人民 ... 的光荣,上海人民学 ... 榜样》,这是八连事迹首次被完整地报道出来。
这一年,正值全国粮食严重短缺,有的地方甚至出现严重饥荒,“好八连”精神显示出难以估量的价值。八连的感人事迹,引起上海乃至全国各地报刊纷纷转载,“南京路上好八连”开始为全国人民所知晓。
data-filtered="filtered" 话剧《霓虹灯下的哨兵》中扮演春妮的陶玉玲向好八连战士讲述剧情
话剧《霓虹灯下的哨兵》
1960年, ... 司令员许世友带领军区机关 ... 以上干部到浙江沿海巡视,视察归来路过上海,下榻延安饭店。
上海警备区司令员王必成请许司令和其他干部吃饭。席间,王必成主动跟 ... 政治部文化部 ... 沈西蒙碰一杯酒:“沈西蒙啊,这下你要留下买路钱;你钱也不多,留不起,那就算了,但是你要帮我们做件事。你知道吗?上海有个好八连。你是文化 ... ,写了不少戏,也要为好八连写个戏啊!”
新四军出身的剧作家沈西蒙写过《柳堡的故事》《东进序曲》等优秀作品。他回答:“好啊,但是我有个要求,我要到八连当兵,蹲一段时间,亲自体验一下生活。”
回到南京没休整几天,沈西蒙就重返上海,住在八连一班,和战士们一起站岗、放哨,摸爬滚打在一起。后来,当时前线话剧团二队队长漠雁接受任务也住到八连体验生活。作为报道八连事迹“第一人”的吕兴臣,这次也受命参与创作剧本。三人在八连一住就是40多天,日夜切磋,于1961年共同完成了剧本《霓虹灯下的哨兵》。
剧本写好了,交给话剧团彩排时,有人却说:“这是一株毒草。”原来,在话剧里,新战士童阿男与出身资产阶级家庭的小姐林媛媛谈情说爱,并公然出走;排长陈喜经不起诱惑,丢掉了从山东老区带来的土布袜子,要与乡下妻子春妮分手。在当时有些人看来,这些情节是给八连抹黑,给 ... 抹黑,不能上演!甚至有关领导还下了一道命令:《霓》剧稿本不许外传。
事情反映到周恩来和陈毅那里,周恩来开玩笑说:“难道我们的战士都是铁打的,没有思想感情吗?”陈毅一听也生气了:“真是乱弹琴,战士就一点毛病都不许有?我看这种瞎指挥要不得。”
1963年1月,周恩来到上海,正巧上海在举行华东话剧汇演,周恩来应邀出席观看。周恩来回到北京的第二天,就让人打来 ... ,以 ... 总政治部的名义调《霓虹灯下的哨兵》到北京演出。
2月20日,《霓虹灯下的哨兵》剧组人员来到北京。22日、23日在总政话剧团剧院连演两场,引起很大轰动。
data-filtered="filtered" 命名大会上, ... 司令员许世友(左)授锦旗
毛主席诗篇《八连颂》
1963年4月25日,国防部颁布命令授予上海警备区某团八连“南京路上好八连”荣誉称号。八连指导员王经文和连长从国防部副 ... 兼 ... 司令员许世友手里接过锦旗。上海电视台及时拍摄了《国防部好八连命名大会》和《南京路上好八连》两条黑白电视新闻。
1963年8月1日凌晨, ... 主席欣然挥就了诗篇《八连颂》:
“好八连,天下传。为什么?意志坚。为人民,几十年。拒腐蚀,永不沾。因此叫,好八连。 ... ,要学习。全军民,要自立。不怕压,不怕迫。不怕刀,不怕戟。不怕鬼,不怕魅。不怕帝,不怕贼。奇儿女,如松柏。上参天,傲霜雪。纪律好,如坚壁。军事好,如霹雳。政治好,称第一。思想好,能分析。分析好,大有益。益在哪?团结力。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
1963年11月29日晚,中 ... 怀仁堂上演话剧《霓虹灯下的哨兵》。当剧中童阿男把军装一脱要离开连队时,毛主席看得十分着急,喃喃自语道:“童阿男,你可不能走啊!走要犯错误。”当童阿男重新回到连队时,毛主席面露笑容,微微点着头说:“回来就好,改了就好。”演出结束后,毛主席走上舞台同演员一一握手,边走边说:“连长、赵大大,还有老班长,演得好。”
《霓虹灯下的哨兵》拍成电影
1963年年底,电影《霓虹灯下的哨兵》开始拍摄。周恩来甚至要求一句台词不能变,一个演员不准换。1964年年初,由八一电影制片厂王苹任导演,沈西蒙等负责编写剧本,参加话剧《霓虹灯下的哨兵》演出的原班人马,在南京路实地完成拍摄了同名电影,把话剧搬上了银幕,并在全国公映。
“好八连”这个名字,就此响彻祖国的大江南北。
(文综合自《解放日报》、冯乔、乐楚文章,图片为新华社资料照片)
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