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面对这条灯红酒绿的南京路和敌对势力的香风毒雾,八连战士们身居闹市,一尘不染。八连,成了中国人民...的一面旗帜。八连,还有一个为人熟知的名字——南京路上好八连!这一台好戏让周...深受感动,他对这支连队也多了一份关心。接到周...要接见他的消息后,他立刻登车前往。1963年4月12日,成为了刘仁福最激动、最难忘的日子,他做梦也不会想到,这一生能和周恩来见面。

关注《国家记忆》,一起涨知识! 1949年6月,上海刚解放后,上海警备区的三营八连进驻南京路,在这一带执勤放哨。面对这条灯红酒绿的南京路和敌对势力的香风毒雾,八连战士们身居闹市,一尘不染。八连,成了中国人民 ... 的一面旗帜。 八连,还有一个为人熟知的名字——南京路上好八连!他们是什么时候被授予这个光荣称号的呢?《国家记忆》为您讲述其中的故事...... 当时新中国的经济基础还比较薄弱,八连的战士们多数来自农村,为了让家乡的亲人能够吃饱穿暖,他们省吃俭用,把一个月津贴的90%都寄给亲人补贴家用或存入银行。他们还省出部分钱捐助贫困地区,而自己平均每月只花6毛钱。 为了省钱,更是为了培养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精神,八连的战士们自己编草鞋,编扫帚, ... 外出拉练用的道具,生活中的小问题他们都亲力亲为,到最后,每个人都成为了生活能手。 当年有一个有心人,用文字记录下了这些八连的好故事,他就是吕兴臣。当年,他把在八连的所见所闻写成了一个个小故事,送到《解放日报》的编辑部。1959年7月23日,《解放日报》以头版头条的显著位置刊登了《南京路上好八连》的通讯,同时配发了社论,八连战士勤俭节约、助人为乐、精打细算、克己奉公的精神首次被上海人民所知晓,同时也在全中国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八连的故事刊登在《解放日报》上,让八连成为了上海人民心中的楷模。1962年,以八连为原型的话剧《霓虹灯下的哨兵》公演,立即引起轰动,八连的故事被更多人知晓。 1963年2月,《霓虹灯下的哨兵》剧组被邀请进京演出,日理万机的周恩来 ... 观看此剧7次,每次看完都要上台和演员们亲切握手。这一台好戏让周 ... 深受感动,他对这支连队也多了一份关心。 那时候,和《霓虹灯下的哨兵》剧组一起进京的南京路上好八连第一任指导员刘仁福正在《 ... 报》汇报八连的工作。接到周 ... 要接见他的消息后,他立刻登车前往。 1963年4月12日,成为了刘仁福最激动、最难忘的日子,他做梦也不会想到,这一生能和周恩来见面。 刘仁福 90岁 南京路上好八连第一任指导员 当时很高兴,要见 ... 了,但心里也很紧张,见了 ... 说什么?怎么说?怕说不好啊,我还是很紧张的。结果,周 ... 很平易近人,问我:「 ”八连有多少人啊?”我就给他汇报了多少人。「 ”有多少干部啊?”我给他汇报了多少干部。 周 ... 十分关心八连的情况,告别的时候,周 ... 勉励八连,希望八连继续发扬光荣传统。正当刘仁福要离开的时候,周 ... 却示意刘仁福稍作留步。他把刘仁福拉到自己和邓颖超中间,数人一字排开,在一棵海棠花树下的方石板路上,留下了这张珍贵的照片。 1963年4月25日,国防部发布命令,授予上海警备区警备团三营八连「 ”南京路上好八连”的光荣称号,这是新中国成立14年来,第一次给一个和平年代的连队命名。 1963年5月5日,上海市福州路老市府的大礼堂座无虚席,高昂的乐曲声中, ... 、上海市委和上海警备区即将联合举办授旗仪式。 八连代表在全场的注视下接过了这面载着荣誉的锦旗。红色的锦旗上,「 ”南京路上好八连”几个大字异常醒目。 八连成名的消息迅速传遍了大江南北。1963年春夏之交的一天,时任国家农垦部 ... 的王震来到了淮海中路1632号的八连驻地。他在上海参加一个会议的间隙,无意间看到了1963年3月30日《 ... 报》上的一篇文章——《艰苦作风代代相传》,他被这篇记载「 ”好八连”官兵事迹的通讯深深地吸引和打动了。 八连代表向王震介绍了他们到郊区拓荒生产的的经过。60年代初,中国遇上了大面积的自然灾害,物资紧缺,上海市场上的蔬菜供应也非常紧张,人民群众生活困难。为了解决蔬菜供应匮乏的问题,八连的战士们在龙华机场的角落里找到了几块地,割掉杂草,拓荒生产。 那时连队执勤任务很重,每人一天要上四五个小时的哨,非常辛苦。虽然当时上海交通工具四通八达,但他们都是步行往返。有的战士,一年52个星期天中,有28个星期天都是在生产地里度过。遇上夏天天气炎热的时候,他们的脸就会被毒辣的太阳晒得黝黑,有人甚至还被称为「 ”黑叔叔”。 ... 79岁 南京路上好八连第五任指导员 晒黑了皮肤炼红了心,一颗红心为人民。磨破了肩膀增添了劲,一股干劲为革命。外国人来八连看到了就说:OKOK,竖起大拇指。 初春的市场上,当蔬菜供应青黄不接的时候,大家把鲜嫩的菜心送到了社区和学校。八连在郊区拓荒生产的故事,让这位昔日的垦荒英雄深受感动。临走之时,王震留下了一句话:「 ”好啊!你们发扬了南泥湾精神!” 1963年的8月1日, ... 写下《八连颂》。 用短短的128个字,言简意赅地概括了人民军队的本色。这是 ... 唯一一次为一个连队写下诗篇。此后,他一直默默关注着这支英雄连队。1963年11月29日晚, ... 专程在中 ... 怀仁堂观看了话剧《霓虹灯下的哨兵》的专场演出。 1969年的4月, ... 在北京亲切会见了八连指导员王传友,并询问了八连的情况。 1982年之后,好八连就离开了南京路,不再担任巡逻执勤的任务。但现在,每个月的10号、20号,在南京路,我们依旧能看到他们的身影,他们与南京路的感情还在延续。 吴兴虎 现任南京路上好八连指导员 我们原来进驻上海时,与当地的群众啊结下了很深的友谊,那么现在几十年如一日,依然上街为我们百姓免费理发、补鞋、量血压等,我想这样更加深了我们军民之间的一种情感联系。 如今,他们的任务从原来的警卫执勤转为反恐维稳,成为一支新型特种作战力量。八连始终没有忘记作为一支人民军队的责任与使命,无畏前行。 时代在变,部队的任务在变,但是八连的传统和精神却始终没有改变。回首过去,昔日的霓虹哨兵,用军人的坚守驱散香风毒雾,在南京路上的战斗中赢得了胜利,成为了全中国各族人民争相学 ... 楷模。眺望未来,在迈向新时代强军梦的征程上,经受风雨洗礼的「 ”南京路上好八连”们步履铿锵,他们将沿着先辈的足迹,承担起中国军队应有的责任与担当,让这面鲜艳夺目的旗帜永不褪色! 敬请收看今晚(5月10日)20:00 CCTV-4《国家记忆》 《南京路上好八连》之《美名传扬》 文字:赵葳羕 编辑:宋欣桐 主编:姜黎
本文标签:南京路上好八连国家记忆周恩来解放日报
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