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杜光庭简介 杜光庭,字宾圣(或称宾至),号东瀛子(或称登瀛子)、青城先生、广成先生等,唐末五代著名道士。推断生于唐宣宗大中四年(公元850年),卒于五代后唐庄宗长兴四年(公元933年),享年八十四岁。出生及家世不可考,可能是处州缙云人(今属浙江)。杜光庭年轻时就读于上...
杜光庭简介
杜光庭,字宾圣(或称宾至),号东瀛子(或称登瀛子)、青城先生、广成先生等,唐末五代著名道士。推断生于唐宣宗大中四年(公元850年),卒于五代后唐庄宗长兴四年(公元933年),享年八十四岁。出生及家世不可考,可能是处州缙云人(今属浙江)。杜光庭年轻时就读于上庠国子监(相当于今日国立大学),遍览群书,先读天文、神仙,再读经、史、子、集。唐懿宗咸通年间(公元860年——公元873年)因为科举落榜,遂进入天台山学道,拜应夷节(公元810年——公元894年)为师。唐僖宗(公元873年即位)时,宰相郑畋(公元825年——公元883年)将杜光庭推荐至朝廷,僖宗召见,赏赐紫服(高官的章服)、象简(象牙做的朝笏) ,赐号「弘教大师」,为上都太清宫内供奉、麟德殿文章应制,也就是受皇室供养,并且为皇帝赋诗作文。杜光庭出入宫廷内院,屡次主持皇家祠事、设置道场举行斋醮仪式,颇负盛名,成为当时的道门领袖。黄巢之乱,中和元年(公元881年)、光启二年(公元886年)长安两次沦陷,杜光庭随僖宗避难,在四川停留过一段时间。光启三年(公元887年),杜光庭离开唐朝皇室,选择到青城山隐居,受前蜀皇帝王建(公元847年——公元918年)赏识,称赞杜光庭「非止善辞藻,已有经国之大才」,足见其不只擅长撰写文辞,也有治理国家的能力。永平三年(公元913年),王建任命杜光庭为金紫光禄大夫、左谏议大夫,封蔡国公,进号「广成先生」,后为户部侍郎。干德五年(公元923年),后主王衍(公元901年——公元926年)拜杜光庭为师,受道箓,尊杜光庭为传真天师、崇真馆大学士。不久便辞官,归隐于青城山。后唐庄宗长兴四年,杜光庭向弟子述说梦见自己朝谒上帝,可能即将离开人世,某一天,杜光庭身着法服,礼拜上天,登堂端坐而逝,葬于青城山清都观。
杜光庭广泛研究并整理道教教义、哲学思想、科仪、符箓、修道方术等等,著述和编纂的道书数量颇多,成为晚唐道教经典的集结者。这些道书的内容,一部份带有宗教神异的性质,一部份则可作为历史材料,供研究者参考。在经典注疏方面,杜光庭根据唐玄宗注《道德经》为底本,旁征博引历代注解者达六十余家,于公元901年完成《道德真经广圣义》,内容阐述经典义理、规范道德,除了建立道教的宇宙观、整理出一套道教的宇宙开创学说,也解说太上老君的起源、本质、法号、降生、历代应现、演教行化等等,对唐代的老君崇拜赋予清楚的定位。另外,杜光庭也曾为《阴符经》、《清静经》作注。
杜光庭记录不少名山洞府,如《青城山记》、《武夷山记》、《续成都记》。公元901年编录的《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综合前人看法,叙述各类洞天福地的位置、地理形势、神仙人物等,呈现出一套独特的道教世界观,是道教神学地理的代表作之一。
关于志怪、仙传、文学、历史类,《录异记》收集当时的奇闻异见、神怪变异之事。《墉城集仙录》专门记载历代女子成仙的事迹,多取材于道书、仙传。《神仙感遇传》主要收集人与神仙相遇、感应的故事。《道教灵验记》采集汉魏至唐代的灵验事迹,宣扬天道罪福报应的理论,劝诫世人为善去恶、信奉大道,取材丰富,保存不少道教历史、人物、宫观、符箓、科仪的材料。《广成集》是杜光庭的文集,主要收录举行仪式所须之表文、斋词、醮词。较具文学性的,如《毛仙翁传》、《虬髯客传》、《豪客传》,在〈序毛仙翁〉一文中,杜光庭借毛仙翁表达自己对修行体道的完整概念,是相当成熟的作品。公元884年,杜光庭随唐僖宗入蜀之前作了《历代崇道记》,记录历代帝王崇奉道教、建立道观开度道士,并宣扬太上老君为唐代皇室始祖,显现出唐代皇室尊崇道教的情况。
杜光庭尤其致力于斋醮科仪的整编,经常感叹道法科教在陆修静(公元406——公元477年)撰集之后,经过很长的时间,几乎要荒废、衰亡,故竭尽所能地搜集、整理科本,阐述道教礼仪观念,考证经典的真伪,让天下道士有可以遵行的范本。光是现今留存于《正统道藏》中的便有二十余部,如《太上黄箓斋仪》58卷、《太上正一阅箓仪》、《太上宣慈助化章》,以及多部醮仪、忏仪、斋仪、拜表仪、行道仪等等。有的作品明显经过后人增补,如《道门科范大全集》。
杜光庭在唐宋道教史上是承先启后的关键人物,不仅擅长文辞撰写、经典编纂,也熟悉各种道法科仪,道教仪式经过他的删定之后更显完备,可说是当时的道教仪式专家。此外,杜光庭也是道教文学的著名作家,我们可以从他留下的神仙传记、宗教纪录看到唐代丰富的道教文化。杜光庭是晚唐道教的集大成者,对道教的推广、传播和发展,有不可磨灭的贡献。
【撰写者】
吴瑞明(辅仁大学宗教学系硕士生)
【参考文献】
1.FrancisucsVerellen(傅飞岚)着,李凌瀚译,《道教视野中的社会史:杜光庭(850-933)论晚唐和五代社会》,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崇基学院宗教与中国社会研究中心, 2001。
2.周西波,《杜光庭道教仪范之研究》,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2003。
3.孙亦平,《杜光庭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
4.郑素春,〈杜光庭〉,收入沉秋雄等着,《王通‧ 玄奘 ‧ 慧能 ‧法藏‧韩愈‧罗隐‧ 杜光庭》,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99,页329-370。
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