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提到李莲英,大家首先想到的可能并不是李莲英,而是另外一个人——魏忠贤,因为在很多人的意识里,李莲英简直就是魏忠贤的「”复制品”,同样太监出身、同样贪得无厌、同样大权在握、同样干扰朝纲;甚至觉得,即使把所有叱...「”奸臣”的词汇全部用在李莲英身上依然犹余未尽,更有甚者,把满清灭亡的罪过也归咎在李莲英的头上,这都哪跟哪啊?李莲英,说到底,只不过是慈禧跟前的一个奴才而已,虽有「”二品”官衔在身,但那也

提到李莲英,大家首先想到的可能并不是李莲英,而是另外一个人——魏忠贤,因为在很多人的意识里,李莲英简直就是魏忠贤的「 ”复制品”,同样太监出身、同样贪得无厌、同样大权在握、同样干扰朝纲;甚至觉得,即使把所有叱 ... 「 ”奸臣”的词汇全部用在李莲英身上依然犹余未尽,更有甚者,把满清灭亡的罪过也归咎在李莲英的头上,这都哪跟哪啊?李莲英,说到底,只不过是慈禧跟前的一个奴才而已,虽有「 ”二品”官衔在身,但那也仅限「 ”内务府”罢了 太监,是封建社会一个特殊群体。生理上的缺陷,不但会成为自己挥之不去的阴影,也会成为别人嘲笑的把柄,再加上「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传统思想作梗,所以,但凡有一丝希望,谁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去做太监。可是封建社会,战乱和灾荒总是如影随形,很多人在迫于无奈的情况下会将自己的孩子送进宫去当太监,起码能解决温饱。李莲英也就是在这样的前提下被送进宫的 入宫 李莲英出生于直隶河间府,河间府最出名的不是名胜古迹或者地域特产,而是因为这里是不折不扣的「 ”太监窝”,满清时期红极一时的几位太监都是出身于此,像御前首领太监沈兰玉、太监总管刘多生、二总管崔玉贵、乃至后来的李莲英等,都是出身于此,这些人日后对李莲英的帮助都很大。 李莲英在6岁时,家庭遭遇变故,被送入宫。在当时,进宫是需要有老太监推荐的,于是,他的母亲就想到了有远亲关系的崔玉贵,可是崔玉贵当时并不红,宫里很多规矩是他无法干涉的,所以,崔玉贵没有成为李莲英的推荐人(也有史书中说崔玉贵对太监身份感触良多,不愿别人再走这条路)。无奈之下,他的母亲只好找另一位同乡——沈兰玉帮忙,没想到沈兰玉看到李莲英后很爽快就答应了,而且还免去了「 ”孝敬钱”。年幼的李莲英就这么跟着沈兰玉走了,进入紫禁城的那一刻,他也迎来了「 ”致命三劫”的第一劫 致命三劫 第一劫:净身 清朝的净身制度非常严格,私自净身是要问斩的,这个条例直到乾隆时期才被废除。内务府专门设立「 ”牙行”进行太监的招募和净身,想要净身的人,也只有先到这里报名,检验通过后才能净身。净身的人手术前一天不准吃饭,手术后7天也不能进食,还要在床上躺一个月不能下地。由于当时医疗条件落后,手术后的太监就是扔在黑屋里「 ”听天由命”,疼痛、蚊虫、感染等任何一个环节皆有可能致命,不少小太监都没能熬过这一劫,可李莲英硬是撑了下来 净身完就可以进宫了吗?不是的,新太监是不能进宫的!净身完之后会再次检查,确认「 ”手术成功”后,才由老太监带走,推荐到其他王爷贝勒府中学习宫中的礼仪常识。如果反应敏捷,得到王爷贝勒的赏识,要么就被留在王爷贝勒身边伺候;要么出于长远考虑,王爷贝勒会推荐他们进宫,万一得宠,那对「 ”老东家”可是有百利而无一害,即使不得宠,也会成为王爷们打听宫中风吹草动的「 ”内应”。至于那些愚钝的太监,可能会留在王爷府中做一辈子下人,连紫禁城的大门都进不去 净身后的李莲英被沈兰玉推荐给了郑亲王端华,本是顺风顺水,可是深陷权力争斗的端华很快就让李莲英进入了「 ”第二劫”,只不过,李莲英不知道而已 第二劫:争斗 当时郑亲王端华和肃顺等人权倾朝野,深得咸丰帝的信赖,他们不但刻意压制恭亲王一派,还多次表露出对当时还是贵妃身份的慈禧的不满,只不过碍于咸丰的面子,还不敢撕破脸而已。看似平静的一潭水,其实各方势力已经在暗中逐力 李莲英在端华府中对于这些事情自然不知,但是久居御前、深谙官场的沈兰玉对此却是心如明镜,他担心李莲英因为自己的推荐受到牵连。在当时,权斗输掉的一方下场都不是很好,这些官员府里的太监大多都会被发配边疆为奴。于是,沈兰玉利用自己的关系,以「 ”补缺”为由,把李莲英从端华府中调到了宫里,让他服侍性情温顺的婉贵人,还让他拜另一位得宠太监刘多生为师 李莲英生涯的第二劫很少被人重视,可如果没有沈兰玉的先见之明,李莲英在《辛酉政变》后肯定会被发配,那历史上可能真的也就找不出「 ”李莲英”这个名字了。沈兰玉对李莲英的关照让他安然度过第二劫,可第三劫已经呼之欲出了 第三劫:报信 李莲英在宫里安稳没多久就发生了第二次 ... 战争,英法联军大举入侵、咸丰帝仓促外逃至热河,不幸去世。咸丰帝去世后,跟随咸丰的肃顺等人为了继续发号施令,严禁消息外泄,并中断了和北京的联系,除了倒泔水的小太监,避暑山庄禁止任何人出入。这可愁怀了慈禧,她急于联系到京城的恭亲王,可是谁也出不去,此时,沈兰玉和刘多生就向慈禧推荐了小太监李莲英 出去本身就要冒风险,即使出去后,如何让生性多疑的恭亲王相信这个小太监也是一回事,这么大的责任,这个小太监能行吗?慈禧对此深感怀疑。可形势紧迫,也只有放手一搏,于是专门交代一番,就让李莲英趁着倒泔水外出之际直奔京城而去。恭亲王面对这个素不相识的小太监也是疑虑重重,谁能保证这不是肃顺等人设下的局呢?当时就起了 ... 心、下令关押了李莲英,可斟酌之后,还是信了李莲英,这才有了「 ”只身赴热河奔丧”一事,也才有了以后的「 ”辛酉政变” 许多书中都将「 ”通风报信”的功劳都记给了安德海,确实,在以后压棺回京时安德海多次奔走于慈禧和恭亲王之间,但是风险最大的第一次确实是由李莲英完成的 其一:当时安德海已经跟随慈禧多年,说不上大红大紫,但是也是有头有脸、谁都认识,肃顺等人是断不会放他出去的。而年幼的李莲英扔在太监堆里都不起眼,这就是他的优势; 其二:慈禧垂帘听政之后论功行赏,李莲英被赏了1000两银子,他的家人也正是因为这份赏赐才能搬倒京城安家落户,如果都是安德海的功劳,慈禧为什么要重赏李莲英呢? 高升 李莲英一生的危机大都出在成名之前,在有惊无险地度过「 ”生死三劫”之后,李莲英正式迈入了「 ”仕途”,他在数次劫数中最大的收获就是慈禧的信赖,谁也想不到,这个女人在之后的半个世纪之久都牢牢掌控着满清帝国的命运,俗话说「 ”大树底下好乘凉”,李莲英找的这棵树,是真大 有人说「 ”不还有安德海吗?”,对,当时最受宠的是安德海,安德海和李莲英同出于刘多生门下,两人是「 ”师兄弟”,所以,安德海并没有排挤和打压李莲英,而李莲英也趁安德海受宠的这个时间不断观察学习、积累可以讨好慈禧的资本。1869年,安德海由于过于招摇,被山东巡抚丁宝桢处决,这成为李莲英人生最大的转折点,从此之后,李莲英成为慈禧跟前最得宠的一位太监,也成为最具争议的一个人物,争议的重点不是他「 ”贪不贪财”,而是他「 ”坏不坏” 李莲英贪财吗?这个应该确定无疑!1898年,李莲英分家时,他将财产一分为七,兄弟五人和两个妹妹各得一份,当时李莲英的土地已经有370多顷,每人分到的银子多达17万两,珠宝首饰每人分了6盒之多。说他清廉,谁也不信; 那李莲英坏不坏呢?网上的传闻不少,有依据的却不多。有人说他无视光绪,真的这样吗?光绪被软禁之后,也就隆裕皇后和李莲英惦记他: 光绪病重时,隆裕想去探望,可是碍于慈禧的禁令又不敢踏入,正巧被李莲英看到,他就私自放隆裕进去,并交代看门的太监「 ”谁若嘴杂、定不轻饶”; 八国联军进犯之时,慈禧携光绪外逃至保定。当地官员对于慈禧和李莲英的安排都极为重视,可对光绪却和下人无异。李莲英在伺候慈禧睡下后,还不忘到光绪那看一下,看到光绪的被子单薄,就回屋把自己的暖被给取来,还把随身穿的一件进贡「 ”高丽纳”脱给光绪穿,所以,光绪死前专门叮嘱隆裕要照顾好李莲英; 李莲英干权乱政吗?北洋水师建成之际,慈禧让李莲英和醇亲王一同前往巡视,但是有「 ”太监官衔不得超过四品”、「 ”太监不得擅自离京”的祖训,所以,只好给了个「 ”陪侍醇亲王”的名头,可明眼人都知道,李莲英是「 ”钦差大臣”的身份。李鸿章将李莲英和醇亲王的食宿安排的一模一样,却遭到李莲英的拒绝,他坚持自己是来伺候醇亲王的,只在醇亲王的房中要了一间小屋,而晚上更是伺候醇亲王洗脚;在巡视水师之时,李莲英也始终恭恭敬敬站在醇亲王的后面,不敢有丝毫僭越之嫌。巡阅结束后,李鸿章和醇亲王都对李莲英赞不绝口,连慈禧也说「 ”总算没白疼” 结语 李莲英的聪明之处就是能摆正自己的身份和位置,明白「 ”小心驶得万年船”的道理,这可比他那位「 ”师兄”安德海要强的多,更重要的是李莲英对慈禧的忠心:别人「 ”孝敬”李莲英的财物,李莲英总是把大部分献给慈禧,自己只留一少部分;为了让慈禧开心,装神弄鬼的事他也没少干,在现在看来可能属于「 ”不务正业”,但对李莲英而言,他只不过是在尽一个奴才的本分而已。 1908年11月,光绪和慈禧仅差一天、相继去世,又让李莲英陷入一场「 ”阴谋论”,说他害怕光绪将来「 ”清算”才毒害了光绪,可在史书中根本查不到光绪的死和李莲英有任何关联,这些言论是为了树立李莲英的「 ”反面典型”而做的刻意抹黑。 慈禧出殡当天,送葬的队伍浩浩荡荡,但是谁都看得出,真正难过、真正哀伤的也许只有李莲英。虽然只是「 ”奴才”身份,但是,李莲英无疑是最了解慈禧的人,而慈禧也可能是最了解李莲英的人。40年朝夕相处,转眼间天各一方,这份打击和落寞也只有李莲英能明白。岁月留下的情感,已经完全超出「 ”利益驱使”的范围 慈禧去世后,李莲英拒绝了隆裕皇后挽留的好意,离开了这个带给他无数荣耀和回忆的紫禁城。他本欲为慈禧守孝三年,可没过多久就遭遇变故、撒手人寰,以悲剧收场 注:本文参考《满清秘史》、《历史上的李莲英》、《宫女回忆录》、《大清灭亡》
本文标签:李莲英安德海光绪慈禧太监中国近代史历史晚清兰玉和硕醇亲王清朝历史
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