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从663年到1038年建立西夏国,党项人依附中原王朝总共历时375年。这个正确的选择就是韬光养晦政策。半年后,党项人首领拓跋思恭带领军队在长安城外与数倍于己的敌人展开激战,史称东渭桥之战。三百多年的和平发展,让党项人从一个弱小的部落,成长为割据一方的政治势力,韬光养晦政策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公元663年党项人受到吐蕃人的威胁,归顺大唐,迁徙至中原政权疆域。 公元1038年,李元昊称帝建立西夏国。 从663年到1038年建立西夏国,党项人依附中原王朝总共历时375年。 这三百多年的时间,对于党项拓跋部落这样一个弱小的部落,如何成长为一个疆域跨越3000里,能与北宋分庭抗争的强大的西夏王朝,值得我们去研究和分析。 夹缝中生存:一个开明的皇帝改变党项人的命运 党项人是一个命运多舛的民族。 根据仅有的少量历史资料,现代学者考证,党项人的发祥地在现在青海省的海晏县附近。但这个弱小的民族根本无法抵挡历史洪流的冲击,两个强大的帝国逼迫党项人不断迁徙,躲避民族的灭亡。 公元313年,吐谷浑人在青海建立吐谷浑王国,逼迫党项人(拓跋部落)不得不迁徙到青海、 ... 和四川交界的析支之地。 公元663年,吐蕃灭掉北方的吐谷浑王国,然后开始了向东扩张的战略,这对久居析支之地的党项部落直接构成威胁,党项人不得不再次迁徙。 这次迁徙,彻底的改变了党项人的命运,因为他们遇到了一个开明的皇帝,傍上了一个强大的帝国——唐。 党项人获得唐太宗 ... 的允许,迁徙至今甘肃庆阳一带的黄土高原,开始定居繁衍下来。 作为中原王朝,从秦、汉起,到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最后隋朝,对游牧民族都是以一种鄙夷、防御的态度,藩夷就是对他们的一种贬称。 但唐太宗却以一种博大的胸怀,626年提出汉夷一家亲的政策: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可以说,聪明的党项人审时度势,抓住了唐太宗抛出这根救命稻草。公元638年,党项首领拓跋赤辞主动上书提出归顺大唐,获得 ... 的准许,并获封都督,算是给自己的民族留了一条退路。 这也是为什么663年,党项人面对吐蕃人的威胁时候,能够立马做出迁徙大唐内地的原因。 党项人面对吐谷浑人和吐蕃人的威胁,一直处在夹缝中生存。这种生存状态以依附强大的唐朝而缓解。但唐朝灭亡后,在五代十国,北宋和辽国面前,党项人又回归到了在夹缝中生存的境地。 这种历经千年的生存状态,让党项人一直带着一种危机感,在民族生死存亡的时候,总能够做出正确的选择。 这个正确的选择就是韬光养晦政策。 党项人的外交:韬光养晦,多方结交 弱小的党项人,面对强大的中原王朝,唯一的选择就是依附,以获得自己的生存空间,这一点党项人看的非常清楚。 党项人面对大唐,带着一种感恩的心态,作为大唐臣子忠心耿耿的效忠。 公元881年,党项人帮助唐 ... 平叛黄巢的黄巾军起义,就是个典型的例子。 公元881年初,黄巢的起义军攻破长安,唐僖宗出逃。半年后,党项人首领拓跋思恭带领军队在长安城外与数倍于己的敌人展开激战,史称东渭桥之战。 这场战争党项人损失了1000多位勇士,还有首领拓跋思恭的亲弟弟拓跋思忠。但党项人通过这场战争,获得了丰厚的汇报: 黄巾军剿灭后,唐僖宗感念党项人的忠诚和牺牲,任命拓跋思恭为定难军节度使,统辖北疆四州(夏州、银州、遂州、宥州)。 历史上,很多学者对西夏能够建国的起源,归结到唐僖宗时期,因为党项人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势力范围,有了自己的政治领地和称谓,那就是定难军,和所统辖的上千里土地。 定难军节度使即图中的夏绥节度使 唐朝灭亡后,五代十国时期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党项人都采取了依附政策,谁做皇帝,党项人就对谁称臣。 960年,赵匡胤建立大宋,党项人也是第一时间上书祝贺,表示臣服。所以赵匡胤统治时期,党项人统辖的西北之地定难军,采取的也是非常友善的政策,宋朝先后消灭了五代十国残余的南唐、北汉、南汉、蜀地、吴越等政权,和四川成都一带割据一方的节度使,统一中原的过程中,党项人的定难军完整的存活下来,没有收到任何冲击。 再到后来,党项人建立了西夏后,面对北宋和强调的辽国,蒙古人,采取的也是多方结交的政策,游历在大国中间,尽量的攫取自己的利益。 当然,党项人的这种韬光养晦政策,也离不开历史的环境。 五代十国时期,中原政权战争频繁,只要党项人依附在实力最强大的政权,就不会受到战争的威胁。 到了宋朝,由于宋与辽国上百年的战争,也为党项人提供了非常稳定的和平发展机会。 总之就是一句话,你们打你们的,党项人发展自己的。 三百多年的和平发展,让党项人从一个弱小的部落,成长为割据一方的政治势力,韬光养晦政策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当然,光靠外交政策还不够,还必须依靠内部的发展。 党项人的经济:占据塞上江南之地,受益中原战乱 古代,生产力非常低下,构成生产力得最关键的要素就是土地和人口。我们来分析下党项人在这两方面有哪些得天独厚的条件。 从地图上我们可以看出,党项人获封的定难军之地,包含夏州、银州、遂州、宥州,范围大致相当于今天的陕西绥德以北、甘肃宁夏道东部、及内蒙古南部之地。 这是一片水草肥美的沃土,非常适合游牧民族党项人的生活。党项人就在这片土地上生活了300年之久,不断繁衍生息和壮大起来,人口不断增加。 五代十国时期的动乱和战争频繁,让中原的百姓不堪重负,很多人便涌入安宁的定难军之地,这为党项人的带发展来了巨大的帮助。 从中原过去的人,带来了发达的农业技术、冶炼技术、文化知识和生产技术。 所以,党项人慢慢的从游牧生活,开始向农业耕种的方向发展。 尤其是公元1002年,李继迁攻取了宋朝的灵州地区,拿到这片号称「 ”塞北江南”的宝地。灵州在现在的宁夏 ... 自治区的吴忠市,地处黄河流域,从秦汉时期就有发达的水利灌溉系统。 党项人对灵州的统治,等于控制了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粮仓,这为后来党项人能够与北宋进行长期斗争,最终建立西夏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人口的快速增长和农业的发达,让党项人逐渐摆脱了游牧生活,转成以城镇为中心的农耕文明,有了良好的经济基础。 总结 夹缝中生存的党项人,从663年东迁中原王朝后,盘踞定难军四州,通过韬光养晦的政策,赢得了300多年稳定和平的黄金发展时期,人口增加,经济发展,农业发达,为西夏的建立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同期,无论是唐末的动乱,还是五代十国的绵绵战争,以及北宋初期的统一战争,外部环境的动乱,让很多中原人口迁徙到党项人区域,带来了人口红利,带来了中原的文明,使党项有了庞大的人口基数,有了崛起的资本。
本文标签:西夏中原中原文化中国古代史历史唐朝宋朝五代十国中国历史东汉东周辽朝南宋商朝史记隋朝辛亥革命
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