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桓公姓姜,名小白。按说,齐国的国君是轮不到他来做的,光看名字就知道了。然而外部大环境和国内小环境导致了阴差阳错的结局:西周建立200来年之后,发生了一件大事。犬戎攻破周朝都城,周朝丧失在陕西关中地区的主要根据地,国君幽王也嗝屁了。周幽王的儿子平王在洛阳即位,史称东周,也就是春秋的开始。从西到东,周朝王室的地盘大大缩水。落草的凤凰不如鸡,王室衰微,尊卑失序,冒险家们纷纷露头,凭着能力和野心大捞世界。

桓公姓姜,名小白。按说,齐国的国君是轮不到他来做的,光看名字就知道了。然而外部大环境和国内小环境导致了阴差阳错的结局:西周建立200来年之后,发生了一件大事。犬戎攻破周朝都城,周朝丧失在陕西关中地区的主要根据地,国君幽王也嗝屁了。周幽王的儿子平王在洛阳即位,史称东周,也就是春秋的开始。 从西到东,周朝王室的地盘大大缩水。落草的凤凰不如鸡,王室衰微,尊卑失序,冒险家们纷纷露头,凭着能力和野心大捞世界。臣弑君,弟犯兄,父子相攻这类事层出不穷,孔子称之为「 ”礼崩乐坏”,乱世开始了。 在这一股乱流中,当时的齐国国君襄公在公元前686年被弑。襄公不是个仁厚的国君,史记记载说他 ... 人没谱(「 ” ... 诛数不当”),他的两个弟弟,公子纠和公子小白,因此避祸在外,一个跑到了鲁国,一个跑到了莒国。襄公死后没有儿子,齐国肃清内乱,王座空虚。两位公子都有继承权,国内也各有势力支持。回国即位是一场速度之战,王位先到者先得;同时也是一场生死战,败者的命运注定是死亡。 在这场成王败寇的饥饿游戏里,天平最初倾向公子纠的一方:他的靠山鲁国是大国,后台硬,而且已经派重兵护送他回国争位;同时公子纠已经对兄弟小白起了 ... 心,派管仲伏兵于途,准备先下手为强。 然而小白天生主角命,出场就自带幸运光环。管仲狙击,一箭射去,竟然不偏不倚射在了皮带扣(带钩)上。小白聪明,立刻佯装中箭扑街。于是公子纠放松了戒备,后续没有加紧赶路,被小白抢先一步回国,即位国君,成了齐桓公。桓公发兵拒鲁,鲁败,公子纠自裁。最难的第一关竟就这样安然过了。 过了这一关,以后就是一马平川。从各方面看,说桓公是个天纵英才,神武无双的英主未免不符合事实,很大程度是因为接盘的这家企业,资源实在是太好了。 首先是公司实力强。齐国的开国者,是带着封神榜第一主角光环的姜太公。太公活了一百来岁。长寿,使他有足够的时间帮助周武王灭了殷商,而且把自己的封地齐国也培养成了大国。史记记载,周成王命太公:「 ”东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无棣,五侯九伯,实得征之。”这意思就是,皇上说:「 ”眼睛看得见的地方,谁嘚瑟,你就帮我收拾谁。”这把尚方宝剑,后来的桓公用了,再后来的曹操用了,再后来,扶桑国的织田信长们也用了。好用吗?确实好用。 其次CEO是大牛。原来属于公子纠团队的管仲被齐桓公不计前嫌地吸纳了,而且委以重任,最终成为了春秋第一CEO,齐国的市值毫无争议地长时间稳居榜首。说也奇怪,史记记载管仲之前「 ”三仕三见逐于君”,「 ”三战三走(逃跑)”;在公子纠团队时,最重要的使命狙击桓公也失败,导致团队最终解体,简直是一副彻头彻尾的扫把星嘴脸。结果碰到桓公以后,竟然咸鱼翻身,一顺百顺了。所谓「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大概说的就是他们吧。 剩下的故事,与其说是齐桓公,不如说是管仲的了。管仲带领齐国走上了超级大国之路。管仲内政 ... 外交都做的漂亮,恩威兼施,于是没有大动干戈,诸侯都信服跟从齐国。春秋时,成为霸主的标准是会盟,拉着各个国家签一个类似雅尔塔的协议,明确世界的上下秩序。齐国先后九次担任诸侯盟主。在那个年代,桓公和管仲合体成了一个类似罗斯福的角色。 当了老大,享受权利,也要承担义务。当时,华夏文明还没有后来那么牛。环顾四方,东夷西戎南蛮北狄,异族躲在森林和草丛里,随时会用弓箭木棒给你一记。管仲或是带着齐国军队,或是带着诸侯联军四面征讨,帮助燕国打退山戎,帮助卫国击败狄人,同时还帮助晋国和周王室平定内乱,也对僭越称王的楚国进行武装威慑,迫使其让步。总之,大体维护住了安定和谐的社会局面。 有了管仲这样的CEO,背后做董事长的齐桓公就乐得大撒把,敞开地享受生活了。他好美女,「 ”多内宠”,姬妾六人,爱得像大老婆一样,开启了后世的一个词叫「 ”如夫人”;他好美食,于是竟有个叫易牙的人, ... 了自己的幼子,做成羹食进献,因此大受桓公宠信;他好奉承,导致晚年身旁小人云集。 但如果说自由生长的齐桓公能够称霸只是撞了大运,也有失公允。否则我们不能解释姜太公这么多子孙,管仲之前也有不同的老板,为什么只有齐桓公成事了。说到底,还是领导艺术。 桓公知道治国之才远不如管仲,因此充分信任和放权,而管仲也明白知遇难得,因此懂得抓大放小,留给桓公自由生长的空间。管仲很清楚,只要自己在,齐国就出不了大乱子。历史上,那些原则性强,以诤谏闻名的大臣,如比干、魏征,或者以个人威望凌驾君主之上的,如张居正,最后导致的无疑都是君臣关系紧张。像齐桓公和管仲这样,保持着微妙的平衡和默契并且得全始终,共同成就大业的例子,实在也不多见。后来的刘邦和张良,刘备和诸葛亮的关系,大概都不同程度地参考了桓公和管仲的人设。 管仲死后,桓公没有听管仲对他最后的劝谏,继续亲近易牙等一批小人。而小人们从管仲的威慑中解放出来,开始大动权谋,围绕着桓公「 ”如夫人”生的五个儿子争位,大打出手。以至于桓公死后,尸体无人收殓,「 ”在床上六十七日,尸虫出于户”。直到五个儿子打出了高下,新君已立,才想起该收敛自己老爹的尸身入土。一代霸主名,凄凉身后事。吾辈后人读史,亦不得不感慨一句纵使皇图霸业,终究「 ”是非成败转头空”
本文标签:齐桓公管仲齐国齐国君主春秋战国历史中国历史军师
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