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点评] 清吴历 山村树密图 [专家点评]清吴历山村树密图吴历字渔山,号墨井道人,江苏常熟人,与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恽寿平并称“四王吴恽”。吴历画风虽然出入北宋及元代画家之间,但他并不像“四王”那样偏重摹古,而是重视实景取材,据说他曾到过澳门,又与天主教人士相往来,接触到西洋绘画,所以他在画中也适当地参用了一些西法。“山村树密图”纸本,127×53厘米,作于1676年。
[专家点评] 清查士标 行草诗册(一) [专家点评]清查士标行草诗册(一)清查士标行草诗册(二)清查士标行草诗册(三)清查士标行草诗册(四)清查士标行草诗册(五)清查士标行草诗册(六)清查士标行草诗册(七)清查士标行草诗册(八)清查士标行草诗册(九)清查士标行草诗册(十)如果将这件查士标“行草诗册”掩去署款,相信大多数人会认为是明代董其昌的作品。查士标字二瞻,号梅壑、懒老。
[专家点评] 明万历 景德镇窑三彩炉 [专家点评]明万历景德镇窑三彩炉此炉形制为直口,深腹,圜底,半圆形直耳,三螭足,为黄釉地饰紫、绿、蓝三色。炉的三足由三螭首构成,作仰视透雕式,二螭尾上卷形成两个炉耳,饰透雕灵芝纹。一螭尾部贴于炉腹形成半浮雕式花纹。整件炉体设计新颖,造型别致,蟠螭纹变得更加美观和惹人喜爱,早已成为一种吉祥的传统纹饰。在炉底外壁有青花“大明万历年制”款,文分两竖行,外有双圈线。此炉出土万历帝椁北侧。
[专家点评] 清 雕花朱漆金箔面盆架 [专家点评]清雕花朱漆金箔面盆架雕花朱漆金箔面盆架,是一件雕工很讲究的清代中期宁式家具。盆架顶部雕刻二龙戏珠文饰,形象威严,气度凌人。龙首下方为透雕花板,嵌托在盆架后腿之上,雕刻出盘龙纹,通透美观。托盆处四腿顶端圆雕4个象首,如放置洗脸盆,卷曲的象鼻子似在水盆中饮水。盆架的6条腿成弯曲状,具有曲线美。腿根为圆雕虎足,栩栩如生。经过漫长岁月的洗礼,这件精美的家具依然散发着诱人的艺术魅力。
[专家点评] 光绪十一年 公文袋 [专家点评]光绪十一年公文袋这是一件光绪十年标有驿站名称的公文袋,由白色棉布...,长86厘米,宽35.5厘米。公文袋封面的文字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为公文投递行文,后一部分是沿途驿站排单。公文上方有官印一方,与后部分的“排单”相接处也有一方官印。
[专家点评] 清汪进圣 将军 ... 贼纪功之墨 [专家点评]清汪进圣将军...贼纪功之墨清汪进圣“将军...贼纪功之墨”,呈长方形,10.6×2.1厘米,一面隶书“将军...贼纪功之墨”,一面隶书“咸丰九年咏春守新安时造”。顶楷书“藏烟”。汪进圣是休宁墨工,别署“鉴古斋”。在嘉庆道光年间甚著名。制墨选料有致精者。汪进圣并著有《鉴古斋墨薮》,后辑入《涉园墨萃》。
[专家点评] 秦 公钟 [专家点评]秦公钟此秦公钟共五件,1978年陕西省宝鸡县太公庙村一春秋窖藏出土。根据地理位置和历史记载,这里是春秋早期秦国首都平阳。秦公钟应是平阳封宫或宗庙遗物。5件秦公钟为一组编钟,形制、文饰沿袭了西周后期编钟的作风,最大的通高48厘米、重24公斤,最小的通高27.6厘米,重6公斤。这种钟称为双音钟,优点是用数量较少的钟,即能构成完整的音阶。秦公钟铭文为刻铭,是我国现存的最早的青铜刻铭。
[专家点评] 石家河文化 白玉虎 [专家点评]石家河文化白玉虎石家河文化白玉虎系白玉琢成,因长年埋于地下,大部分已浸蚀成黄褐色。玉虎是石家河文化玉器的典型器物之一,类似器物在罗家柏岭、六合、肖家屋脊、枣林岗均有出土。从外观特征看,石家河文化玉虎分抽象和具象型两种。所谓抽象型即以简炼刀法琢出轮廓,镂空双孔为眼,无其它细部纹饰。抽象型号玉虎多采用片状镂雕形式。具象型虎则是比较写实地刻划出玉虎首的细部特征。此玉虎属于抽象型雕刻。
[专家点评] 近现代叶浅予 大凉山之舞 [专家点评]近现代叶浅予大凉山之舞叶浅予先生是现代著名画家,最擅舞蹈人物,因叶浅予先生画了大量的速写,能捕捉人物动作的瞬间,将之定格,故人物姿态极有动感,人物鲜活。叶浅予,1907年生,浙江桐庐县人,早年从事漫画创作,作品有《王先生》、《小陈旅京外史》等,1943年访问印度后,开始运用中国画描写现实生活。49年后,主要从事艺术教学和戏剧、舞蹈人物形象为主的国画创作。
[专家点评] 清伊秉绶 行书札 [专家点评]清伊秉绶行书札伊秉绶“行书扎”,纸本,86.6×39cm,藏荣宝斋。伊秉绶楷、行书初师刘墉,继学李西涯,后入颜真卿之堂。虽然伊秉绶以隶书最为人称道,然他的行书也很有功力,并自成一家。书风含蓄,笔法圆浑,深得颜书“筋”之三昧。伊秉绶字组似,号墨卿、默庵。授刑部主事,迁员外郎,出为惠州知府及扬州知府,以廉吏善政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