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点评] 北魏 黄兴造像 [专家点评]北魏黄兴造像这尊北魏皇兴造像为北魏皇兴五年刻造,陕西兴平出土,1953年入藏。造像正面为圆雕交脚弥勒,造像高87厘米,面相丰满,厚唇粗颈,衣纹绵密,早期佛教造像的特征十分明显。该造像是北魏佛像造像艺术主流和中心地区的代表作品。类似作品还有1952年林丛生先生捐献的北魏景明三年刘保生造像。
[专家点评] 民国 六柱五檐满金雕花大床 [专家点评]民国六柱五檐满金雕花大床重庆巴渝民俗博物馆展出的木雕精品,特别是30余张清代和民国时期...的雕花大床反映了内地以“川作”为代表的家具...水平和风格。被誉为“中国第一床”的馆藏六柱五檐满金雕花大床,给人震撼。大床由内向外看,共有五层,层层围护。第一层檐板上的浮雕均带有象征三生有福,吉祥其中;第二层为大床的牌面,是大床的雕刻重点,镂空与浮雕结合。大床是巴渝文化的缩影,体现了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专家点评] 清初 黄杨木雕梅竹笔筒 [专家点评]清初黄杨木雕梅竹笔筒清初黄杨木雕梅竹笔筒高15厘米、口径10×7.5厘米,足径12×11厘米。黄杨木制,呈天然树干丛生状。竹根露楂,梅干有瘿节,嫩枝竹叶和盘枝梅花多为透雕而成。这件制于清代初期的梅竹笔筒,是取用一株多年生近根部的黄杨木段雕刻而成的,形态自然娇媚,是清代初期黄杨木雕刻中的精品。
[专家点评] 战国 升鼎 [专家点评]战国升鼎这尊战国升鼎通高3505厘米、口径45.8厘米,1978年随州曾侯乙墓出土,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其中尤以升鼎最具地域特色,并反映了楚人标新立异的精神。楚式鼎中尤以升鼎最有代表性。升鼎因为这种鼎上的铭文“升鼎”而得名,其特征是侈口,立耳外撇,颈内收,束腰,平底。图中此鼎出土于曾侯乙墓,做工精良,腹壁等距装饰的4只爬兽即是使用铸镶法制成。属于升鼎中最好的其中一种。
[专家点评] 北魏 玉雕佛像 [专家点评]北魏玉雕佛像北魏玉雕佛像(背面)北魏玉雕佛像(侧面)北魏玉雕佛像,通高7.4厘米,宽3厘米。该佛像背光为无边廓火焰纹,就是在高浮雕佛像背后的两侧各斜出4束火焰状光芒,作锯齿状上炎之势;各齿压正面分别雕出单层或者双重的阴线刻纹,三重宝珠顶,上端一穿,可穿系悬挂。下为3枚复瓣覆莲座,佛像与莲座之间以宽带状阴线横隔之。雕工精细绝伦,诚为佛教艺术瑰宝。
[专家点评] 清末 天青釉雕瓷长方水盂 [专家点评]清末天青釉雕瓷长方水盂此水盂大体长方而鼓腹圆角,整体是瓜的变形。广口而讹角,施天青色底釉、雕饰则施白釉。两长边为山水小景,疏林沙岸,板桥一架,有两行者正向对岸走去。两头雕花蝶为饰,色调淡雅,...精致,又很稳重大方。
[专家点评] 明代 “大黑天”金像 [专家点评]明代“大黑天”金像这尊明代大黑天金像,高9.4厘米、底宽5.4厘米、边厚0.15厘米,中(堆塑)厚1厘米。为大黑天舞姿神像,有拱面的圭形火焰纹背光,背光边缘一周共有10个小穿孔。从其器形看,此件金像属于帽饰。金刚杵表示坚利之智,可以断烦恼、伏恶魔。背光及火焰纹系捶揲、冲压而成,佛像系铸制。出土于明代梁庄王墓。
[专家点评] 清 紫檀直棂式坐墩 [专家点评]清紫檀直棂式坐墩这只清代紫檀直棂式坐墩,面径29、高47厘米,成对之一。它吸取了直棂窗的做法,故腔壁已无圆形开光的痕迹,而外貌近似一具鸟笼,疏透整齐,形象颇佳。这种设计可能是为了达到充分利用木材的目的。因为腔壁乃由24根长条,上下各以短条相间而成。这样,长材、短材可以各尽其用,而实际上并未耗用多少粗大木料。
[专家点评] 西周中期 驹尊 [专家点评]西周中期驹尊这件西周中期驹尊高23.6厘米,长34厘米,重5.68公斤。驹尊马头高昂,双耳竖起,四蹄触地有力,极有生气,呈完全写实的马驹形象。驹尊腹腔中空,可置盖。驹尊整体只在马驹腹部饰有很简单的圆涡纹两组,非常简练,和朝气勃勃的马驹形象匹配,二者相得益彰,是一件不可多得的西周青铜艺术珍品。驹尊铭记载周王曾亲行执驹礼,足见西周王室对马政的重视。出土于陕西眉县,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专家点评] 清乾隆 青玉罗汉山子 [专家点评]清乾隆青玉罗汉山子这件清乾隆青玉罗汉山子高19.1厘米,宽13.1厘米。罗汉是印度语的音译,阿罗诃的略称,为小乘佛教修行的最高果位。记述罗汉以沉香木焚香,口颂《经》、《律》、《论》三藏,其形象若出于五代名僧贯休笔下。玉工用高浮雕的技法,把罗汉用心吟颂佛经的全神贯注,坦然恬静的情态,刻画得惟妙惟肖,让人在欣赏之余,颇有对佛陀肃然起敬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