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玉文化及玉学新论简介 中国玉文化及玉学新论简介中国文物学会玉器研究会组织的玉文化玉学学术研讨会已举办了四届。于锦绣先生认为,玉崇拜文化应是原始宗教文化,玉器与巫的关系是玉器与原始宗教的关系。玉巫人又是通神的法器,对研究巫与礼、中国及东北亚地区“萨满文明”的道路与特点,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浅论中国壶文化的演变和发展 浅论中国壶文化的演变和发展中国的壶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绚丽多彩,是世界上任何一个文明古国不能比拟的。明代开始发明了直接用壶泡茶,这是壶文化的一个重大转折点。所以可以说,壶文化是酒文化和茶文化的总和,壶文化是在人类生活观念的需求和演变中得以发展。同时,壶文化纵观了中国陶瓷发展的数千年历史,从陶开始,又回到陶上。
晚明至清乾隆时期景德镇外销瓷研究 晚明至清乾隆时期景德镇外销瓷研究晚明至清乾隆是景德镇窑业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景德镇外销瓷生产的黄金时代。入明以后,正统至正德时窑址又有所增多,正德时的窑址除镇窑和湖田外,尚有镇窑附近的里村、河西公园以南、农机厂以及瑶里的外瑶等处。乍看之下会以为景德镇制瓷业似乎在衰退。但是如此广阔的海外市场也不能给病入膏肓,面临原料危机的景德镇制瓷业带来多少活力。
中国民间吉祥图案 中国民间吉祥图案趋吉避凶的传统心态构造,是中国民俗之树的躯干;丰富多采的吉祥图案,就是蒂结在它枝头上的缤纷奇葩。此外,民间又有将八仙各自的法宝予以特写,并组合为形式不同之装饰形图案的习俗,称“暗八仙图”,缘其象征意义而广受青睐。
浅谈中国山水绘画的演变与发展 浅谈中国山水绘画的演变与发展中国人对山水有着宗教一样的崇拜与敬畏,一切神灵皆隐于山水之中。可以说,中国的山水画,是在以老庄哲学为基础的玄学风气中形成的,艺术家们简谈、玄远的美感、艺术观,奠定了一千五百多年来中国山水画的基本趋向,使中国绘画在世界上成一独立的体系。而黄公望是元代最负盛名的山水画家,被称为元四家之冠。此画后来被誉为山水画的典范。明代为中国山水画最为鼎盛的时期。
浅谈陶瓷龙纹的演变 浅谈陶瓷龙纹的演变龙同中华民族的文化、历史都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所以龙形象的演变往往也体现了有关龙的信仰观念的演变。此时龙纹的装饰极为普遍,有立体的有平面的。龙纹发展到宋代,其体形变化已基本上形成格局。元代陶瓷中以龙纹作为装饰的很多,有堆贴的,有釉上彩绘的。
浅谈中国人物绘画的发展和演变 浅谈中国人物绘画的发展和演变中国人物画作为一个完整的文化体系,其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而璀璨的过程。人对自身的关注及对神的拟人化,是中国人物画产生的源头。由此奠定了中国人物画的审美基调,并成了千古不移的准则。近现代画家齐白石、徐悲鸿在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人物绘画方面也做了很多探索和贡献。也因为如此,中国传统人物画才形成了它独自完整的体系,留给了我们灿烂而又宝贵的文化遗产。
明清两代笔筒装饰风格及其演变 明清两代笔筒装饰风格及其演变说起笔筒,现代人几乎无所不晓,但若论及笔筒的产生、发展、演变,知之者恐怕就所剩无几了。笔筒上下边沿处多有暗刻花纹,是其显著特征。其大规模生产是在明末天启,崇祯时期,清代康熙年间,政通人和,文化昌盛。笔筒的生产达到了鼎盛。清代雍正、乾隆时期笔筒的...工艺愈加精巧。雕瓷笔筒是这一时期的特色产品。综上所述,明清笔筒的最基本特点是集实用性与艺术性于一身。
悲怆人生--林风眠的艺术道路 悲怆人生--林风眠的艺术道路在中西绘画的融合上,林风眠的探索具有特殊的意义。在中国艺术发展进程中,林风眠的艺术教育观和艺术功能论同样具有特殊的意义。1919年12月,林风眠从上海启程赴法国勤工俭学,在哥德多尔省的蒂戎美术学院学习。林风眠与一些志同道合者商议在南方重新开办一所艺术院校,并得到蔡元培的支持,选址杭州,创办国立艺术院。因林风眠家经常有外国人进出,引起了有关部门的注意。
“百身何赎”—陈少梅的早逝与早熟 “百身何赎”—陈少梅的早逝与早熟明董其昌在《容台别集·画旨》中将绘画分为南北二宗,并列举了历史上的一些画家和流派,且有崇“南”贬“北”的意思。近现代由于文化思潮及时尚的诸多原因,“北宗”势微,更不用说有多少杰出画家了,但陈少梅的出现,给这一疑问划上了句号。陈少梅十几岁时随父亲来到北京,15岁加入了金北楼先生主持的“中国画学研究会”并拜其为师。1930年湖社在天津举办画展,陈少梅的作品备受瞩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