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浅谈中国山水绘画的演变与发展中国人对山水有着宗教一样的崇拜与敬畏,一切神灵皆隐于山水之中。可以说,中国的山水画,是在以老庄哲学为基础的玄学风气中形成的,艺术家们简谈、玄远的美感、艺术观,奠定了一千五百多年来中国山水画的基本趋向,使中国绘画在世界上成一独立的体系。而黄公望是元代最负盛名的山水画家,被称为元四家之冠。此画后来被誉为山水画的典范。明代为中国山水画最为鼎盛的时期。
浅谈中国山水绘画的演变与发展
中国人对山水有着宗教一样的崇拜与敬畏,一切神灵皆隐于山水之中。山高水长,动水静山,蕴涵着天体宇宙无限奥妙,人们由此而形成了独到的山水观念。我国的山水画自唐宋以后,就在中国美术史上独占鳌头,成为绘画的主流,其地位、成就和影响是任何画种都不可比拟的。
庄子是从哲学上最早打开人与自然之间屏障的先知,所谓“智者乐水,仁者爱山”,人开始与天地进行精神来往。游山玩水,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的爱好,也表现了中国人特有的联结自然与文化的方式。
远在西周,在帝王的冕服上就有山形的装饰纹样,有些玉器上刻有山川云气纹,这些都属于工艺美术上的范围。以后很长一段时期,山川形象都作为人物画的背景出现,如成都出土的汉代画像砖《煮盐图》,画面上山峦起伏,群峰叠绵,山的形象占据画面的大半空间,但是,作者的目的不在于表现山,而着重描绘制盐的过程,山的形象只不过因主题的需要才出现。
到了魏晋六朝,玄学进一步促进了山水观念的转换,人们并不十分关注山水所画之象,而是重视山水所蕴之道,即为“以形媚道”,“与道为一”。可以说,中国的山水画,是在以老庄哲学为基础的玄学风气中形成的,艺术家们简谈、玄远的美感、艺术观,奠定了一千五百多年来中国山水画的基本趋向,使中国绘画在世界上成一独立的体系。崇尚澄怀清明的魏晋圣贤,如嵇康、阮籍等人,发明了“卧游”山水的方式,促进了山水诗、山水画的独立和发展。宗炳更提出了“应目会心”,“应目感神”,“神超理得”的视觉理念,对中国早期山水画作出了具有本质意义的界定。因此,山水引入了人的精神,扩展了人的生活理念,提升了人的品格境界,并得以“披图幽对”,“坐究四荒”,“神飞扬”而“思浩荡”。山水形象由背景变为主体,以独立画种的姿态登上了中国画坛。以顾恺之为代表的这个时期的画家们为山水画的形成,付出了重大的劳绩。从顾恺之的《女史箴图》中可以看到,尽管人和山的空间关系还安排得不协调,但是作为图中重要组成部分的山、兽、林、鸟却结合得很完整,山石主要依靠线的变化来表现不同的面,依靠层次来表现不同的山峦变化,利用俯视的角度来表现纵横的山川。这些都是后来山水画的基本表现技法。
隋代及初唐的山水画在南北朝萌芽兴起的基础上有了大的发展。此时期的展子虔的山水画对唐有极大的影响,被张彦远称为“唐画之祖”。《游春图》是他留存下来的唯一作品,也被认为是一幅存世最早的山水卷轴画。画面描写风光明媚、春色宜人的郊原,人们在堤岸策马或坐船在水上畅游。它与唐宋以后的山水画相比还不很完备,但为唐代青绿山水一派开了绪端。李思训及其儿子李昭道,直接继承和发展了展子虔一系的山水画,从而形成了我国山水画中具有特色的青绿山水画派。他们与吴道子的“山水之变”,其本质是在追求山水精神的同时着力表现山水的意境。而唐代著名诗人王维则提出了山水画意境的一个准则——画中有诗。他一方面“承前”,为当时中国山水画之集大成者,一方面“启后”,开启五代董源等人的水墨风格,成为“南宗”之祖。荆浩、关仝构造了五代山水体系,以“笔愈简而气愈壮,景愈少而意愈长”的美学观点,影响了北宋山水的发展。
宋代山水画表现了画家对自然的画理与画法的探求,通过自然变化透视社会的变革,并关注人在山水中的地位,多以论道、访友、寻幽、游乐为题材的山居图、行旅图等方式,寄情山水,表现对人生理想与生活品味的追求。李成、范宽所画雪景、寒林、行旅诸图,创造了中国山水画永恒的主题。王诜、郭熙、许道宁、米芾、米友仁等亦各具特点,把北宋山水推向一个历史的高峰。
南宋由于政治上的变迁和画家生活地区的由北南移,使南宋的绘画艺术从内容到风格都有所变化。特别是以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为代表的院体山水画,开创了山水画艺术的新风格。多以一角一隅之山水、小情小景之意境布局结构,如马远被称作“马一角”,夏圭被称作“夏半边”。
元代山水画基本上以赵孟頫和“元四家”为代表,他们不仅创造了自己独特个人风格和画法,同时也推动水墨山水的形成与发展,标志着山水画的一个新的高峰,对后世影响极大。赵孟頫的《鹊华秋色图》是他山水画的代表作。而黄公望是元代最负盛名的山水画家,被称为元四家之冠。《富春山居图》是画传世作中最著名的作品。画卷描绘富春江两岸峰峦平坡、丛树村舍、渔舟小桥种种景色。笔法随意潇洒,画面明净疏朗,秀润清爽,充分发挥了笔墨意趣,体现了中国画线条和墨色的审美价值。此画后来被誉为山水画的典范。当时还因为纸本的广泛应用,水墨的多种技巧得到了超乎绢本的发展,这种绘画材质的变化带来了画风的变化。元代山水那种高古荒寒,无人之境,如倪瓒等人的作品,更是突显了山水画所能达到的纯粹精神与境界。
明代为中国山水画最为鼎盛的时期。画派林立,画人无数,如“浙派”、“吴门派”、“华亭派”等等,《明画录》载有山水画家四百多人。浙派代表画家有戴进、吴伟、张路、汪肇、朱邦、蓝瑛等人。他们取法马远、夏圭,大多采用方笔,粗率顿挫,萧疏苍劲。而以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为代表的吴门派则从董源、范宽入手,兼及王蒙、吴镇,用笔多细长挺秀、清丽典雅、灵逸生动,书卷气浓。以董其昌为领袖的华亭派,墨色清淡,古雅秀娟,在理论上,董其昌也极有建树,提出“南北宋”学说。
清代山水画亦多姿多彩,四王、四僧、新安画派、金陵画派、虞山画派、娄东画派、扬州画派、京江画派、海上画派等如八仙过海,各显其长。在朝画家与在野画家或摹古,或革新,以不同的风格丰富了清代山水画坛。
山水画是中国艺术领域的一朵常盛不衰的奇葩,我们网上展馆这期推出中国山水画展意在为弘扬中华民族绘画艺术摇旗呐喊,同时也为喜爱中国山水绘画的朋们们奉上一份精美的套餐。
以上内容由历史认知网整理发布(WWW.lishixinzhi.Com)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