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汉景帝刘启登基

六月九日,太子刘启登基,尊皇太后薄氏为太皇太后,太子妃为皇后。翩翩汉景帝,谦谦张青天。一切安排妥当,刘启登基后的第一把火便烧向了邓通。然而,邓通为讨好刘恒,得罪刘启。刘启为何非要致邓通于死地是有原因的。邓通专以现丑讨好,卖乖讨爱,刘启认定此事是邓通搞鬼,从此心恨邓通。朝廷马上逮捕邓通入狱,立案审查,罪证确凿,依据法律,没收邓通的全部家产后,邓通还欠朝廷几百万。

第三节 汉文帝刘恒驾崩

为保险起见,汉文帝还派遣三路接应人马。汉文帝最后没辙了,只好取出代表他身份的符节交给营卫,代为通报。见了汉文帝也是稍微欠了欠腰,说道:“臣以军礼接驾,陛下吉祥。”最后,汉文帝巡察完毕打道回府,刚退出营帐,立马关闭营门,又进入“一级严守”状态。汉文帝又下令中尉周亚夫为车骑将军,属国悍为将屯将军,郎中令张武为陵墓复土将军。六月初七日,汉文帝遗体被葬于霸陵。汉文帝逝世后,太子刘启即位,即汉景帝。

第二节 无才无德被重用

黄头郎,便是御船水手,当时的水手都戴黄帽,故有黄头郎一称。盈盈一台阶,跨跨不得上。>>南柯一梦结束后,急于应梦的汉文帝开始来个千里大寻人了。>>无德无才溜须拍马的人竟然成了汉文帝身边最红的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申屠嘉不干了。按理说我才是汉文帝身边最红的人才对啊!申屠嘉看似仍然漫不经心地道。>>“嗯,这么久才来。”邓通抱定不给申屠嘉任何可利用的语言破绽。

第一节 文帝的晚年生活

汉文帝对这个公孙臣的第一印象非常好,于是请公孙臣上坐。>>从此,公孙臣一跃成了汉文帝的宠臣,而张苍却被打入了冷宫。汉文帝可谓大事聪明,小事糊涂。文帝顺着他的意思问道。随后在新垣平的“帮助”下,汉文帝又干了三件震古烁今的事来。>>第二,改文帝前十七年为元年。新垣平只说了一句话,就让汉文帝作出这样的惊世之举。他又建议汉文帝在汾阴的水上再建造一座庙宇。

第九节 崇节俭思安百姓

>>汉文帝虽功不及秦皇汉祖,德逊于夏禹周文,然而却以躬修节俭、思安百姓著称于世,被誉为好皇帝,树为统治者的榜样,在中国封建社会里享有盛名。在宫廷斗争复杂,祸福难测环境中,刘恒母子虽远离宫中是非之地,仍生于忧患之中,诸事小心翼翼,谨防惹火烧身,渐渐使刘恒养成谦恭宽厚、克己寡欲的品格和习性,其躬修节俭,思安百姓,自有历史因素。列侯数量有增无减,百姓负担随之增多。

第七节 废除苛刻的刑法

在轻徭薄赋的同时,又实行轻刑薄罚,废除苛法,使人知耻自重,自觉遵纪守法。西汉统治者虽多次宣布废除此令,仅是一时一事的权宜之计,不可能彻底废除,直到汉哀帝即位后,还鲺布废除“诽谤诋欺法”。其一,在统治阶级内部,危害国家安定的诸吕势力被彻底铲除,皇权复归刘姓,政权得到巩固。统治集团内都相安无事,天下自然和乐太平,成为汉文帝废除苛法、几致刑措的先决条件。

第八节 取消关传设关卡

除北修长城外,于四方要塞处皆设立关卡,屯兵把手,防患于未然。由于这些关卡的设立,极不利于各地间的自由往来,出入必须得到官府批准,领取过关符节,即所谓的“传”,过关时验证放行,持传而过。足见武关是重要战略要塞,关系到天下安危。因此,取消关传,直接促进了商业发展,使经济走向繁荣,其中收益最大者莫过于关中地区。如此富甲天下,实赖于商业的发达,而取消关传,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

第六节 实施轻徭薄赋策

因为轻徭薄赋有利于生产者组织再生产,创造出更多的财富,促使生产力的提高和经济的繁荣,从而为国家提供取之不尽的财源。凋败不堪的经济形势,严重关系到西汉政权能否存在下去,迫使统治者必须采取扭转形势的有力措施。其田税较历史上的什一之税减少三分之一,并根据国家实际需要,制定其他各项税收标准,尽量做到轻徭薄赋,减轻百姓经济负担,使之重新回到田里,恢复生产,安居乐业,为政权的巩固与发展奠定基础。

第五节 儒生开始参政事

儒生参政之后,力倡德治教化,起到转变世风、改易民俗、净化良知等积极作用。许多儒生好为直言,当面揭短,更使刘邦觉得厌恶,甚至对儒生做出下流侮辱行为。故而封郦食其为广野君,奖励他帮助扩大势力范围的功劳,成为第一个受到刘邦重用的儒生。初到时,因身穿儒服,为刘邦所憎恶。

第四节 力推行黄老政策

西汉政权建立后,为稳定局势,巩固政权,对异姓诸侯王的割据行为采取严厉镇压,而对百姓则实行与民休息的让步政策。这种一软一硬、一德一刑的两手政策,是西汉前期黄老政治的主要特点。此外,黄老思想还具有倡导法术的一面,与刑名思想相一致。对于无视法律约束,随意违法愈禁行为,必须依法予以制裁。因此,黄老政治同样具有严酷的一面,并使退让、宽松同进取、严酷融为一体,构成西汉初朗黄老政治的主要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