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西汉政权建立后,为稳定局势,巩固政权,对异姓诸侯王的割据行为采取严厉镇压,而对百姓则实行与民休息的让步政策。功高勋著者受到赏赐,与之剖符铁 书,共享富贵;谋反作乱者,天下共诛之,手下决不留情。这种一软一硬、一德一刑的两手政策,是西汉前期黄老政治的主要特点。> >   汉承秦 制,刘邦依然推行法家主张。入关时的三章之法,建国后已满足不了形势发展需要,故令萧何以秦法为依据,重新制定汉律九章,以法治国,命韩信制定军法,以法 治军。其余各项规章制度,无不体现出法家思想主张,严酷程度并不逊于秦法。但是,秦朝亡于暴政的教训,又使西汉统治者不敢重蹈覆辙,有针对性地作出让步。> >    惠帝二年(前193),曹参继任相国,始明确提出用黄老之术治国,标榜“清静无为”、“无为而治”。此时,各异姓诸侯王势力已皆相继覆灭,中央集权制得 到充分加强与巩固,大规模的政治斗争已经过去,刘邦生前所制定的方针政策,刚刚开始贯彻执行,无须惠帝进行新的改革或开拓,只须谨遵遗命,按既定方针守 成。一些尚健在的老臣,自秦末以来,经历20余年风风雨雨,对大规模政治斗争颇感倦意,希望在有生之年过上几天安稳日子,很乐于接受清静无为思想,并加以 实践。广大百姓久遭战乱之灾,更须休养生息,希望有个宽松和平的环境,“无烦百姓”政策,自然受到拥护。再者,惠帝是位生性懦弱的皇帝,受吕后制约,凡事 不能自主,采取消极主义,日以饮酒为淫乐,不听政事,与清静无为的黄老思想一拍即合。因此,上自皇帝相国,下至黎民百姓,全社会一致希望清静安定,黄老政 治应运而出。此外,黄老思想还具有倡导法术的一面,与刑名思想相一致。所谓的“无为而治”,是在早已形成的特定法律制度允许范围内,任何人都须遵纪守法, 维护社会正常秩序,统治者的利益不受侵害,突出法治的积极作用。对于无视法律约束,随意违法愈禁行为,必须依法予以制裁。因此,黄老政治同样具有严酷的一 面,并使退让、宽松同进取、严酷融为一体,构成西汉初朗黄老政治的主要特征。> >   汉初,黄老政治最先倡导者是曹参,这位出身于秦朝的狱 吏,在战争中成熟起来的武将,是西汉有名的开国元勋之一。在和平建设年代,又出任相国,成为治世能臣,可称为文武兼备,人才难得。汉高祖六年,刘邦以胶东 等6郡73县,立年仅十几岁的刘肥为齐王,任曹参为齐相国,即将齐国托付给曹参治理。曹参虽擅长统兵打仗,战功显赫,但毕竟缺少治世经验,尚未身经实践, 不谙治道,出任齐相,并非是用其所长。然而齐国“冠带衣履天下”,人杰地灵,“士多好经术”,思想活跃,百家竞进,不乏治世之才,又为曹参提供了用武条 件。到任后,为了弥补自己治世乏术,曹参亲自召集齐国长老、有识之士,向他们请教如何安集百姓,把齐国治好。起初,请教了百余名儒生,所言各异,莫衷一 是。嗣后听说胶西郡有位盖公,擅长黄帝、老子之书,使人厚礼相请。盖公被请来后,向曹参讲述“治道贵清静而民自定”,反复推论类比,令曹参心悦诚服,将盖 公视为高人,待为上宾,让出正堂,请盖公居住,极尽礼贤士人。自此,曹参按盖公所言,以清静无为的黄老之术治齐,一依国家成法,不另行更张以扰民,百姓得 以安居乐业。经过九年实践,齐国大治,社会安定,曹参被誉为贤相。> >   惠帝二年,相国萧何病故。曹参闻知后,立即断定自己将回朝接任相 国,命属下赶紧打点行装,准备上路。不久朝廷果然派人来召其还朝。临行曹参叮嘱下任齐相,在刑狱管理与处罚上,慎忽繁苛。因为一旦穷极刑法,民无所容,久 必生乱。谆谆告诫其坚守无为而治方针,是万事中的头等大事。> >   早在秦时,曹参与萧何同县为吏,关系密切,非常友好,后来又都成为刘邦的 左膀右臂。虽然曹参战功卓著,居诸将之首,但刘邦论功行封时,以萧何“填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既巩固了后方,又保证了前线兵源和粮饷的补充 与供给,成为战胜项羽的关键,立有万世之功,故以萧何功为第一,曹参次之。对此曹参心有不服,与萧何关系疏远,产生隔阂。但萧何能以国家为重,不计个人恩 怨,临终前向惠帝表示,如能使曹参接任相国,则死而无憾,袒露出一片光明磊落之胸怀。而曹参任相国后,也能舍弃前嫌,不因人废事易行,从国家利益出发,一 遵萧何所立规章制度,“举事无所变更”。在各郡国中选拔不善言辞、做事谨慎的忠厚长者,充任丞相史。对于言语尖酸刻薄,华而不实,做事专图名声者,则斥退 不用,使萧何所开创的相国府更注重实际,成为表率。> >   曹参在相国任上,作为百官之长,掌丞天子,应是日理万机,无暇宴乐。但却日夜饮 酒,无所事事,令卿大夫以下官吏及宾客见后,皆欲劝其治事。而每有来规劝者,曹参则拿出好酒相待,用酒封住来者之口。每当对方要开口时,复令其饮酒,直使 其喝醉而去,终不让其开口。如此习以为常,坚持不改,属下也渐渐效仿,争相饮酒为乐,成上有好者而下必甚焉局面。相府的后花园靠近吏舍,吏卒经常聚饮歌呼 _,惊扰四邻不安。对此,相府里有人感到很讨厌,却又没办法制止,乃请曹参到后花园散步,让他出面干预。曹参和随行人员来到后花园后,立即听到吏卒们醉歌 喧哗之声,随行人员便请曹参惩治这些吏卒。但是,曹参非但不予过问,反令随行者取酒张坐,豪饮歌呼,与吏卒隔墙应和,两厢同乐。平素间,曹参见人有小过, 装着视而不见,替人掩盖。因此,府中相安无事,优哉游哉。> >   相国不议政治事,惠帝很不高兴,认为是欺负皇帝年轻。曹参之子曹窑为中大 夫,侍从皇帝左右,惠帝令曹窑回家时,背地里找机会问曹参:“高帝新弃群臣,帝富于春秋,君为相国,日饮,无所请事,何以忧天下?”还嘱咐曹窑不要说出是 皇帝让问他。接着,曹窑回家后,便用皇帝的话劝谏老子。曹参听了大怒,令属下打曹窑200板,并斥令曹窑赶快回去侍奉皇帝,天下事非他所当议论。曹窑挨打 遭骂后,曹参朝时,惠帝责备曹参为什么要对曹窑进行处罚,声明是自己让曹窑说那番话。曹参虽赶忙脱帽顿首谢罪,却又反问道:“陛下自察圣武孰与高皇帝?” 惠帝谎:“朕乃安敢望先帝!”接着曹参又问:“陛下观参孰与萧何贤?”惠帝又说;“君似不及也。”于是,曹参更有把握地对惠帝说:“陛下言之是也。且高皇 帝与萧何定天下,法令既明具,陛下垂拱,参等守职,遵而勿失,不亦可乎!”惠帝听了这番前人立业,后人守成,不改先帝定策,既忠于国家,又不烦扰百姓,确 实是好办法,无可非议,对曹参连声称善,请他好好休息。

第四节 力推行黄老政策的更多相关文章

  1. 梦见康熙皇帝

    周公解梦梦见康熙皇帝是什么意思,是怎么回事,意味着啥,代表什么。做梦梦到康熙皇帝是什么预兆,好不好呀,预示着未来会发生啥呢?会有啥征兆。

  2. 朱元璋画像的脸型为什么这么奇怪,是真长这样还是被人丑化

    朱元璋的样貌一直是比较受人关注的,主要有两种说法。一是他长得十分臭猫,鞋拔子脸型,面露凶光,而且脸上还麻子密集,另一种说法则是他长得十分端正,面相沉稳,给人威严的感觉。那么这两种说法究竟哪种更加准确呢?在史书中有着关于他相貌的记载,比如《太祖实录》和《明史》等书都夸他相貌英武。不过前一本书是在朱允炆时期撰写的,上面对于外貌就是夸他魁梧,主要还是在描写他的气质。

  3. 谁说正宫娘娘不吃香?这几位都是最受宠皇后

    北齐文宣帝皇后:李祖娥《北齐书·文宣李后传》描绘李祖娥是「”容德甚美”。清代鹅湖逸士的《老狐谈历代丽人记》中说「”高后李祖娥以秀慧而绝艳”,将李祖娥与西施、昭君、张嫣、张宝珠并称为中国历史上真正的「”五大美女”。鹅湖逸士认为李祖娥是「”不幸生于季世,又嫁高氏无礼之家,迭遭污辱,几至玉碎花残。”而后世却因此几乎忘记她的艳丽,其实李祖娥是「”秋波善睐,神光动人”,属于「”亘古所无,所谓横绝千古之丽也”

  4. 隋朝并非二世而亡,陏共有八位皇帝,有一位活得时间比 ... 长

    众所周知,秦朝和隋朝是历史上短命的大一统朝代,秦朝历秦始皇、秦二世,隋朝历隋文帝、隋炀帝,都只延续了两位君主,称之为「”二世而亡”。但是如果严格来说,秦朝和隋朝都不算是二世而亡,因为秦朝还有秦三世子婴,但子婴不称帝而称王,最后也是惨死项羽手中。至于隋朝,今天小编给读者们介绍「”隋三世”,从知名度上,隋三世没有秦三世高,但秦三世已经降为王,隋三世还是如假包换的皇帝,他就是隋恭帝杨侑。公元605年(大

  5. 真实「 ”余则成”:牛兰夫妇潜入上海,被捕后命运如何?

    作者:常辰哲声明:兵说原创,抄袭必究这对红色间谍,堪称现实版的「”余则成”夫妇。虽然看上去,这只是战争年代一个普通的间谍故事,因为在当时西方巡捕房和蒋氏大肆抓捕的背景下,无数革命者被捕遇害,他们的事情看上去似乎很普通。但是这起「”间谍案”,却几乎改变了历史走向。故事的开头很简单,也很偶然。1931年6月,新加坡,英国警察抓到了一个共产国际的联络员,约瑟夫。这个约瑟夫,是向马来西亚的同志转移经费的。

  6. 清朝有一位官员,只因为太清廉节俭,被贬谪回老家,后郁郁而终

    南朝齐丹徒县令沈赞之不愿意跟周围的同僚吃吃喝喝,因为总要花钱。他不愿意花公款,而自己的工资又经不起应酬往来,就干脆不跟人来往,也不请客送礼,公务之暇,就当宅男。这种人在官员队伍里太碍眼,也碍事儿。终于有一回,被人找了个茬儿,构陷入狱。

  7. 唐朝中期发生的一场藩镇叛乱,比「 ”安史之乱”更加严重

    唐朝中期曾爆发过一场险些导致大唐亡国的叛乱事件,那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安史之乱”。不过,就在「”安史之乱”结束二十年后,另一场后果更严重的叛乱事件又险些终结了唐王朝的统治,历史上将这次叛乱称为「”奉天之难”。公元779年,唐代宗李豫驾崩,时年37岁的皇太子李适继承皇位,是为唐德宗。唐德宗出生于公元742年(唐玄宗天宝元年),当时唐朝正处于鼎盛阶段,可后来的「”安史之乱”却彻底改变了唐朝的命运。

  8. 宋朝偷偷地「 ”使坏”,使契丹和西夏打起来,这就是「 ”以夷制夷”

    以夷制夷,利用强者和强者之间的矛盾,使其相互冲突,削弱其力量。用敌人来制服敌人,以期望坐享其成的思想。宋仁宗时期,在外交上就成功运用过这一策略,使得辽夏开战,两败俱伤。不过,这一切还得先从西夏建国说起。

  9. 此地是中国最早失去四百多年后又回归祖国的地方,历经曲折

    明朝最早来自欧洲的入侵者是葡萄牙。十五世纪未,葡萄牙殖民者经好望角到达印度西海岸,进而向东亚扩张。明代时借用...人对欧洲人的称谓,称他们为佛朗机国。

  10. 梁山一百零八好汉,谁可称为真正的英雄?不多,只有三位

    《水浒传》中的梁山一百零八好汉,一直以来都是被正面歌颂的对象,他们锄强扶弱,扶危济困,替天行道,谱写了一曲壮丽的好汉之歌。孙二娘暗害过路头陀只能算好汉,而称不上英雄的,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武松。武松血洗都监府如果连武松这样的好汉都无法入选英雄之列,那梁山好汉中又有谁可称得上真正的英雄呢?真正的英雄,一定能够忍辱负重。林冲被发配沧州之际,林娘子前来送行,夫妻两人感情深厚,难分难舍。

随机推荐

  1. 揭秘赵武灵王为什么被活活饿死 主要还是因为这两兄弟

    赵武灵王为什么被活活饿死呢,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小编今天来跟大家说说锐利明智的赵武灵王,为何最终被活活饿死了呢?赵武灵王晚年在太子问题太能搞事情了。其实,赵武灵王开始的太子是公子章。赵主父为什么会被饿死,因为兄弟两人开撕都顾不上爹地。所以,赵惠文王这一派选择围宫不战,就这样耗了三个月,赵主父饿死了。

  2. 馒头最早由诸葛亮发明——匿名人士

    馒头有圆也有方。中国国家标准委和国家质检总局从2008年1月1日起,联合发布的《小麦粉馒头》标准正式开始实施。最早的馒头人头状系诸葛亮发明中国人吃馒头的历史,至少可追溯到战国时期。“面起饼”可视为中国最早的馒头。史上,诸葛亮、孟获都确有其人,诸葛亮家喻户晓,无需多言。综上所述,馒头起源于野蛮时代的人头祭,为诸葛亮所发明,形状为人头形,尔后随着历史的发展演变,逐渐改为禽肉馅。

  3. 孕妇梦见小虾

    周公解梦孕妇梦见小虾是什么意思,是怎么回事,意味着啥,代表什么。做梦孕妇梦到小虾是什么预兆,好不好呀,预示着未来会发生啥呢?会有啥征兆。

  4. 坚强到让人心疼的句子-感人的情话

    心中的爱和思念,都只是属于自己曾经拥有过的纪念。长大后,遇到不开心的事,也要看看周围有没有人,有就爬起来,没有就哭。

  5. 梦见夫妻在一起生活

    周公解梦梦见夫妻在一起生活是什么意思,是怎么回事,意味着啥,代表什么。做梦梦到夫妻在一起生活是什么预兆,好不好呀,预示着未来会发生啥呢?会有啥征兆。

  6. 救命一百万绝癥得愈

    救命一百万绝癥得愈2009年6月30日,我接到淄博市淄川区某居士的...,该居士侄子今年十四岁,初二学生,期末体育考试后突然感觉左腿发麻而且持续不退,最后不能行动。经检查发现其左腿膝盖部有一肿瘤!二是由于治疗费用昂贵,病人家庭经济状况已很紧张,要想一次放够一百万条以上生命,也只能放螺蛳了。多数人身患恶疾、绝癥,包括倒霉、不顺、意外、破财等等,究其原因,不外乎两种情况。

  7. 鸡家族的荣耀

    本来,生活在现代化养鸡场的鸡们过着宁静的日子,他们终日只知道吃饭和睡觉,从来不用脑子想事,因此没有烦恼和焦虑,惬意地度过着短暂生命的每一>分钟。每一只鸡都开始思索自己>的未来。>不久前的一天,养鸡场来了几个装束特别的人,他们戴着瓜皮帽,身上穿的>衣服有不计其数的兜。他们从鸡舍里挑了两只鸡带走了。>鸡们感到奇怪,往常被带走的同胞都是一去不复返。>鸡们好奇地围上去。

  8. 梦见哑巴来家里

    周公解梦梦见哑巴来家里是什么意思,是怎么回事,意味着啥,代表什么。做梦梦到哑巴来家里是什么预兆,好不好呀,预示着未来会发生啥呢?会有啥征兆。

  9. 梦见一只白鹅

    周公解梦梦见一只白鹅是什么意思,是怎么回事,意味着啥,代表什么。做梦梦到一只白鹅是什么预兆,好不好呀,预示着未来会发生啥呢?会有啥征兆。

  10. 郑和后裔在非洲生活六百年,心愿是想回广东当保安

    据记载,郑和船队先后访问了亚非30多个国家,最远到达东非的麻林(肯尼亚)。肯尼亚由大小不同的5个岛屿组成,其中帕泰岛面积最大,约75平方公里,岛上的5个村庄都自称是郑和的后裔。据说,600多年前,一艘郑和船队的船只,因迷失方向驶入帕泰岛附近触礁,慌乱之中,船上的数百人纷纷抛出载运的小船逃命,并从大船上快速搬下瓷器和丝绸等贵重物品。他们当中,有三人是郑和的义子,还有四百人是郑和的部下,他们划向帕泰岛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