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古代中国,是一个靠农民养活的国家,统治者对农民剥削的多少轻重,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盛衰兴亡。无数历史经验证明:赋税越轻,国家反则越富、越兴旺繁 荣;赋税越重,国家反则越穷、越衰落凋敝。因为轻徭薄赋有利于生产者组织再生产,创造出更多的财富,促使生产力的提高和经济的繁荣,从而为国家提供取之不 尽的财源。相反,横征暴敛的结果,国家虽可解救一时燃眉之急,去会带来无穷祸患,使生产者失去再生产能力,破坏生产正常运行,无法创造出更多财富供统治者 榨取,导致国家财源枯竭,呈现报复性的恶性循环。尽管经济政策是受政治方针制约、主宰,但是经济发展规律往往不以政治愿望为转移。一旦政治暴虐一尺,经济 便会跌落一丈。> >   自周秦以来,在正常的形势下,农民种田的租税负担,仅是总收获量的十分之一,即国家收取什一之税。统治者在制定这一税 率时,首先考虑到农民自身吃穿用和再生产的需要是多少,防止因国家税重而伤民害农,对“民伤则离散,农伤则国贫”的历史教训有较清醒的理性认识,不敢无限 增加农民负担。但是,什一之税,仪是让农民维持最低生活需要,随着统治者欲望无限,对农民的剥削除田租之外,尚有各种名目的赋税负担,使农民深陷穷困之 中,经济发展异常缓慢,国家的发展随之举步维艰,长期贫穷落后。> >   秦始皇统一全国之后,奋其私智,穷奢极欲,“内兴功作,外攘夷狄,收 泰半之赋,发闾左之戍。男子力耕不足粮饷,女子纺绩不足衣服。竭天下资财以奉其政,犹未足以瞻其欲也。海内愁怨,遂用溃叛”。农民将自己每年收获的三分之 二交税,供给统治者挥霍享乐,而自己终岁劳苦,食不饱腹,衣不蔽体。男子成丁后,立即开始服徭役,“一岁屯戍,一岁力役,三十倍于古;田租口赋,盐铁之 利,二十倍于古。或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五。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重以贪暴之吏,刑戮妄加,民愁亡聊,亡逃山林,转为盗贼,赭衣半道,断狱岁 以千万数”。如此横征暴敛,百姓困难重重,国家岂有不亡!> >   西汉政权建立后,由于“接秦之弊,丈夫从军旅,老弱转粮饷,作业剧而财匮, 自天子不能具纯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凋败不堪的经济形势,严重关系到西汉政权能否存在下去,迫使统治者必须采取扭转形势的有力措施。故而刘 邦“约法省禁,轻田租,什五而税一,量吏禄,度官用,以赋于民”。其田税较历史上的什一之税减少三分之一,并根据国家实际需要,制定其他各项税收标准,尽 量做到轻徭薄赋,减轻百姓经济负担,使之重新回到田里,恢复生产,安居乐业,为政权的巩固与发展奠定基础。> >   惠帝即位,施恩百姓,诏告天下:“减田租,复十五税一。”此一记事,表明刘邦所颁行的“什五税一”政策未能贯彻始终,很可能是在后期又回到什一之税上来。至惠帝时感到田租过重,不利于生产发展,而重新恢复十五税一政策。> >   吕后称制后,又经过八年轻徭薄赋,终于使国家出现“民务稼穑,衣食滋殖”局面,农业生产逐渐得到了恢复与发展,经济形势略有改观。> >    文帝即位后,生产虽为上升趋势,但国家仍无积蓄可恃,百姓仍处于半饥半饱之中,须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另一方面,随着经济形势的好转,使自战国以来兴 起的背本趋末之风重新抬头,奢靡淫侈之俗日长,百姓纷纷弃农经商,严重地影响了农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虽然是“法律贱商人,而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 已贫贱矣”。这种不重视生产而追求流通,无法使社会财富得到增长,必然导致囤积居奇,哄抬物价,使人心浮动,社会不稳,同统治者的愿望背道而驰。故此,汉 文帝为进一步 ... 农业生产的发展,对农民采取更宽松的让步政策,多次下诏劝农,极力呼吁:“农,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而民或不务本而事末,故生不 遂。”并亲自率耕,以为天下先,鼓威人们从事农业生产。> >   但是,尽管汉文帝重视农业发展的方针是正确的,却无法改变力农不如经商的事 实,经商致富的诱惑力远远胜过皇帝号召力。至于贾谊、晁错等政论家们,虽然对国家的形势保持清醒认识,提出过某些抑商重农建议,希望能扭转形势,但他们的 建议,也仅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不可能阻止住商人的崛起。贾谊对弃农经商、奢靡淫侈,视为天下大残、大贼,向统治者敲响警钟。他在上书文帝时称:“今背 本而趋末,食者甚重,是天下之大残也;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残贼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将泛,莫之振救。生之者甚少,而食之者甚多,天下财 产何得不蹶!汉之为汉几四十年矣,公私之积犹可哀痛。失时不雨,民且狼顾;岁恶不入,请卖爵、子。既闻耳矣,安有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贾谊的这 番话,表明西汉刚刚走向恢复发展的经济形势,因弃农经商者日众又蒙上了阴影;种粮的人少而吃粮的人多,是社会贫困的主要原因。他建议“驱民而归之农,皆著 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晦”。这样一来,国家便可以有足够的积蓄,人民乐于所从事的行业,皇帝也就不必为天下危机担忧了。> >    继贾谊之后,晁错又上书文帝,进一步分析国家蓄积不足的原因,建议实行贵五谷而贱金玉的重农政策。他对文帝说:“圣王在上而民不冻饥者,非能耕而食之, 织而衣之也,为开其资财之道也。故尧、禹有九年之水,汤有七年之旱,而国无捐瘠者,以蓄积多而备先具也。今海内为一,土地人民之众不避汤、禹,加以无天灾 数年之水旱,而蓄积未及者,何也?地有遗利,民有余力,生谷之土未尽垦,山泽之利未尽出也,游食之民未尽归农也。民贫则奸生。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 不农则不地著,不地著则离乡轻家,民如鸟兽,虽有高城深池,严法重刑,犹不能禁也。”广大农民虽终岁勤苦,而不得温饱,被逼“卖田宅、鬻子补以偿债”,而 富商大贾坐食渔利,积储倍息,“其男不耕耘,女不蚕织,衣必文彩,食必粱肉;无农夫之苦,有千百之得。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过吏势,以利相倾;千里游遨, 冠盖相望,乘坚策肥,履丝曳缟。此商人所以兼并农人,农人所以流亡者也”。“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上下相反,好恶乖迕,而欲国富 法立,不可得也”。最后,建议文帝推行轻爵贵粟政策,并指出:“粟者,王者之大用,政之本务”;“爵者,上之所擅,出于口而无穷”。令民可以出粟买官职爵 位,或者用粟免罪减刑。从而使粟变成无价之宝,种田的人自然会多起来。

第六节 实施轻徭薄赋策的更多相关文章

  1. 我国古代对百姓最好的皇帝:一连减免百姓土地税十三年,世所罕有

    今天要说的这位,虽然功绩不如秦皇汉武,但是却是古代皇帝中口碑最好的,也是对百姓最好的一位,他就是汉文帝刘恒。因为代地的贫弱,所以汉文帝深知百姓的疾苦,这也为他后来宽容的治国理念打下基础。又因为刘邦去世后,吕氏弄权,朝廷上斗争激烈,汉文帝母子小心谨慎,从不掺和朝廷之事,所以她们母子在最初的斗争中并没有受到牵连,反而因为处事谨慎得到了保全。

  2. 汉朝之初:剧情不断反转的五十年「 ”五德”改制风波

    本文,是邹衍「”五德”说的第三篇。前文说到,战国时邹衍创立「”五德”终始说,讲从黄帝开始,土、木、金、火、水,依次循环;黄帝为土、夏为木、商为金、周为火。秦,是第一个全面实践邹衍「”五德”政治学说的朝代,改制为「”水德”,而且改得很彻底。向秦始皇提出这一谏议的,是邹衍的弟子——齐人。「”五德”终始说,并未给秦朝带来好运。秦始皇,着实收纳了一大批这类人。史载侯生、卢生、徐市等,皆是,官拜博士,既为儒

  3. 晁错的必死局:削藩策只是诱因,真正断送其性命的是他的变法意图

    引子景帝前三年春正月,汉景帝刘启派遣中尉张嘉,召御史大夫晁错入宫议事。如今正值战时,吴、楚七国因削藩策俱反,前方战事吃紧,皇帝经常召见自己的老师晁错共商对策,这也是常有的事。晁错奉诏后不敢怠慢,一丝不苟的换上朝服,随中尉上了马车,往未央宫而行。

  4. 古人酷暑消夏有凉方,扇子凉席冰块来帮忙,此外还需多吃水果蔬菜

    盛夏时节,天气燥热。古时没有空调、电扇和冰箱,面对赤日炎炎的夏日,古人因地制宜,照样想出了许多办法来熬过苦夏。

  5. 「通鉴中国1000年」之五十六:大汉帝国的治世名臣

    刘揖没有儿子继承王位,一般来讲,如果朝廷不安排继任者,这个诸侯国是要被撤消的。这样淮阳国和梁国连成一片,成为黄河以南的一道屏障。这次刘恒有限度的采纳了贾谊的策略。其疆域基本包括了现在的泰山、菏泽、濮阳、开封、商丘、周口等地,一跃而成了横亘于帝国版土中枢之地的大国。最终积郁成疾,于次年去世,时年三十三岁。但担任这样的角色,势必不能为人情世故所干扰。

  6. 贾谊

    每次参议诏令,诸博士尚未能言,贾谊即尽为之对答,并得到众人的赞同,于是超迁为太中大夫。文帝对贾谊的才能和建议颇为赏识,拟任贾谊为公卿,但因周勃、灌婴等重臣的反对,不得已而作罢。贾谊随即被拜为梁怀王太傅,先后多次上疏陈治安之道,这些奏疏被后世史家称为《治安策》。文帝十一年梁怀王坠马而死,贾谊自伤失职,岁余也悲郁而死,年仅33岁。贾谊的思想博采异说,而折诸儒家。

  7. 造成贾谊悲剧命运的根源是什么呢 为什么他得不到重用呢

    可惜现实却是形势急转直下,贾谊非但没有得到重用,反倒被谪为长沙王太傅,三年后被召回长安,转为梁怀王太傅。>>贾谊>那么,造成贾谊悲剧命运的根源是什么呢?

  8. “皮格马利翁效应”是什么?朱元璋靠这个功成名就?

    朱元璋靠这个功成名就?>在心理学上,有一条著名的“皮格马利翁效应”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首先要建立在正确的认识(判断)之上,然后才会有对自己的期望(目标)。他和曾国藩、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四大名臣”,曾经被美国总统格兰特誉为是当时世界上的四大伟人,与德国铁血宰相俾斯麦齐名。至此,江南已经尽为朱元璋所有,这一年,他刚刚40岁。而朱元璋直到25岁时,还是一个沉沦于社会底层、随时可能饿死的和尚。

  9. 朱元璋25岁当和尚,41岁当皇帝,这都是命吗?

    至此,江南已经尽为朱元璋所有,这一年,他刚刚40岁。>李鸿章21岁中举,24岁又中进士,风头一时无两。而朱元璋直到25岁时,还是一个沉沦于社会底层、随时可能饿死的和尚。>而朱元璋之所以在25岁前,没能对自己形成这样的认知,那是因为他已经被脚下的这片土地牢牢束缚住了。>朱元璋在25岁时起,就建立起了正确的自我认识,也很快树立起了人生目标。

  10. 西汉名臣贾谊为何会忧郁而死?贾谊是个怎么样的人?

    贾谊是个怎么样的人?但贾谊的仕途之路却称不上完美,他在汉文帝时期任迁太中大夫,但是受到了周勃、灌婴等人的排挤。后来贾谊为梁怀王太傅,但梁怀王因坠马而死,贾谊感到十分愧疚,最后郁郁而终,年仅33岁。>贾谊受谪长沙,是因为汉文帝即位不久,而周勃、灌婴等人是跟随汉高祖刘邦打天下的老臣,汉文帝不得不迁就他们。

随机推荐

  1. 道远知骥,世伪知贤的意思是什么?

    【拼音】dàoyuǎnzhījì,shìwěizhīxián【解释】骥:良马。路途遥远才可以辨别良马,世间的虚伪狡诈才能鉴别贤才。比喻经过长久的磨练,才能看出人的优劣。【出处】三国·魏·曹植《矫志》“道远知骥,世伪知贤。”【例子】【相关】百度“道远知骥,世伪知贤”

  2. 梦见道人

    周公解梦梦见道人是什么意思,是怎么回事,意味着啥,代表什么。做梦梦到道人是什么预兆,好不好呀,预示着未来会发生啥呢?会有啥征兆。

  3. 梦见与别的男人 ...

    梦见与别的男人...解梦:婚后依旧多次做春梦,必然有所暗示。通常情况下,婚后春梦只有两种情况,其一是异地分居,或者一方...差。其二是对...性渴望的更高追求。这两种情况都意味着这是一个浑身都散发著性信息的女人,对于前者最怕外出饮酒,后者最怕...,一旦开始,道德的约束总是会显得多么的乏力。

  4. 梦见扫楼梯

    周公解梦梦见扫楼梯是什么意思,是怎么回事,意味着啥,代表什么。做梦梦到扫楼梯是什么预兆,好不好呀,预示着未来会发生啥呢?会有啥征兆。

  5. 蜂蜜的15种营养食用法

    蜂蜜是一种营养丰富的副食品,具有“百花之精”的美名,一直被看作是“大自然赠与人类的贵重礼物”、“心脏病的良友”、“使人愉快和保持青春的药物”。民间很早就广泛用蜂蜜来治疗许多疾病,并认为它是延年益寿的珍品。

  6. 丝绸业祖师马头娘

    丝绸业祖师马头娘有句话说“天下百工圣人作”,也就是说,各行各业都有它们的主管—祖师。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有过五花八门的行业,也有着形形...的行业祖师。谁想那马飞奔而去,一直找到父亲。他立刻骑着马回家了。可是,雪白的马皮仍然紧紧地贴在她身上,她的头也变成了马头的模样。看见父亲,她从嘴里吐出一条白色的细丝来,缠绕在树枝上。后来,人们尊奉她为丝绸业的祖师,因其头形状如马,又谓之“马头娘”。

  7. 周公解梦 梦见有人死了是什么意思 – 周公解梦

    周公解梦梦见有人死了是什么意思梦见与死人交谈,暗示梦者会扬名四海;梦见与死了的人进餐,预示梦者会长寿;梦到把死人抱在怀里,或呼喊死人的名字,意味着梦者不久要离开人世;鳏夫梦见已故的妻子,提示梦者会与一位受过教育的女人结婚,她会成为自己事业的助手;寡妇梦见已故的丈夫,表明梦者会恪守贞节,尽守妇道;梦见死人复活,周公解梦若梦见死去的父亲复活,家庭成员会有争论。梦见朋友...人梦见亲人...人–周公解梦

  8. 梦见亲人生病

    周公解梦梦见亲人生病是什么意思,是怎么回事,意味着啥,代表什么。做梦梦到亲人生病是什么预兆,好不好呀,预示着未来会发生啥呢?会有啥征兆。

  9. 宋襄公是春秋五霸之一吗?宋襄公是个怎么样的人?

    按照《史记索隐》的观点来看,宋襄公和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并称为“春秋五霸”。在这五位霸主中,实际上宋襄公并没有真正的得到过诸侯霸主的地位。宋襄公是宋桓公的嫡子,第二个儿子,兹甫还有个庶兄目夷。对此,为了躲避弟弟的让贤,目夷逃到了卫国,兹甫最终成为了宋襄公。基于此,虽然宋襄公实际上没有真正称霸诸侯,但是,太史公司马迁依然将宋襄公列为春秋五霸之一,这无疑是对他仁义有信的肯定和赞扬。

  10. 三国时期8百人能干什么?三位将领以百人之军创造奇迹

    8百人说起来在当时是非常少的,但是却却有三位将领以百人之军创造奇迹,在三国时代,军营之中如果能号令800人,那起码是个校尉,但是仅凭800人,在动辄几万人的两军交战中,算不了什么。但是下面这4个人会告诉你,即便只有800人,也可以做出一番影响全局的大事,足以创造奇迹、声名远扬。召集800敢死队,凌晨对于孙权所在中军发起突袭。结果霍峻仅靠可能不足800人的士兵,守住了葭萌关长达一年。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