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防范外戚:承继光武遗风 为了稳定统治阶级内部,他不仅对宗室严加控制,对外戚也严加防范,并且还下令禁止后宫嫔妃的娘家人被封候和干预朝政。明帝的岳父马援也曾追随光武帝南征北战,明帝对马援却不予供奉。大臣们因此得出一个信号:明帝是在限制和约束外戚。窦穆一家虽然被赦免,允许回京城居住,但明帝派人严格监视他们。
9.当机立断:改易太子,废郭氏立阴氏 刘秀可谓是慧眼独具,当机立断,做出了明智的选择。刘秀在是非优劣之间,在选择定夺面前,能当机立断,果敢决策,不愧是一代明君。在阴丽华的坚持下,公元26年6月,刘秀立郭圣通为东汉王朝第一任皇后,她所生的儿子刘强,成为第一任皇太子。后来,刘秀又同意了太子刘强的请求,废止刘强太子的地位,而改立阴丽华的儿子东海王刘阳为太子,并改名刘庄,这就是后来的汉明帝,阴丽华后被称为光烈皇后。
5.以柔克刚:封侯而不授实权,合理安置功臣 刘秀对臣属待之以宽柔之道,很少以刑杀立威。凡功臣有疾,刘秀总是亲自去探视;有功臣亡故,刘秀均毫无例外地素服车驾,亲临吊唁,抚恤其后。即使到后来刘秀年岁已高、身体欠佳时,他仍坚持为故臣临吊送葬。这也使得多数功臣对光武帝刘秀心悦诚服,感恩戴德。他任命邓禹为大司徒,封丰臣侯,食邑万户。对那些虽屡建军功却缺少治国才干的功臣,刘秀不授以实权,只让他们享受荣华富贵,优游享乐以尽天年。
4.问鼎中原:削平群雄,克定天下 刘秀称帝后,面临的首要任务就是平定天下,建立一个统一的大汉政权。同年12月,赤眉军不得已而引兵东进。经此一战,赤眉军全军覆没,刘盆子投降刘秀,使刘秀得汉之传国玺授。刘玄败,刘永自称天子,联合各种势力,据今河南东北部及苏北、山东大部地区与刘秀对抗。到建武五年,中原地区的主要对手,就只剩下彭宠了。此年十一月,刘秀以损失两员大将的代价攻入成都,公孙述被杀,蜀地宣告平定。
3.智勇兼备:扫除障碍,称帝登基建东汉 智勇兼备方为人中龙凤,刘秀作为刘氏天下的中兴者,正是这样一个智勇双全的君主,他大刀阔斧,清除一切障碍,最终建立了东汉。刘秀的河北之行,为自己打下了群众基础。听说刘秀被派往河北,他立即前来探望刘秀。原为王莽部下,后被汉军抓获而投降。更始三年(25年)六月已末日,刘秀在群臣拥戴下,于赵州柏乡举行了隆重的登基大典,是为光武帝,建国号“汉”,改元“建武”,定都洛阳,建立东汉政权,史称东汉。
2.韬光养晦:兄长被害,忍小愤而成大谋 刘秀的忍耐为刘氏家族重掌江山奠定了基础。昆阳之战后,王莽逃至渐台,被商人杜吴杀死,其首级和印绶尽归刘玄。刘玄本想借此杀死刘纟寅,但终因胆小而没能下手。刘玄听到后抓到刘稷欲杀害他,刘纟寅为刘稷力争免死罪,又被李轶、朱鱼有等进谗言,刘玄遂把刘纟寅、刘稷两人一并杀掉。刘秀的态度,感动得众将纷纷落泪。刘玄作出这个决定,实际上对刘秀也起了杀心。
1.潜龙在渊:昆阳大战,夺回刘氏天下 刘秀有勇有谋、智勇双全、怎能容忍刘氏江山落于他人之手,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昆阳大战,吹响了他兴复汉室的政治进军号。这样一来,严重激化了刘姓宗室贵族与王莽政权的矛盾。刘钦死后,刘秀由叔父刘良抚养。这时赶到昆阳城下的王莽军队已近十万人,刘秀等人差点没能出城。在整个战争中,面对号称百万的莽军,刘秀有勇有谋,指挥若定,表现出智勇双全、凛然不可侵犯的大将风度,大大提高了刘秀在起义军中的威望。
3.权臣篡汉:王莽建新,历史重现乱局 权臣篡位,他们依靠着皇亲国戚的支持,为了自己的利益不仅为所欲为,操纵朝政,甚至连皇权的继承都被他们掌握,使历史处于乱世局面。汉平帝去世时年仅14岁,没有留下子嗣。但这时太皇太后王政君已经没有办法阻止王莽的图谋了,被逼无奈,只好同意王莽居摄。最终在王莽军队的镇压之下,起义被平息了。平息起义后,王莽更是踌躇满志,他以一个盛气凌人的军事强人的姿态出现在大小臣子面前。
2.贪婪 ... :要实权、玩禅让,上演政治闹剧 王莽为了要实权、冒充周公,就在宫中上演了一场政治闹剧。>>这回王莽终于有名号了,但是他并不满足于此,他想要实权。接着,王莽便被加上“宰衡”的称号。可是,王莽还不满足,还要向最高权力作一次力度更大的冲刺。大野心家王莽从幕后走向前台,光明正大地窃据了最高权力。王莽对此深感不安,于是他下定决心除掉平帝。
1.继位登基:立幼子 汉室被王氏家族玩弄于掌心一个有位无权的皇帝,任其外戚执权,自己则成为被人玩弄的玩偶,一任江山在乱世中飘摇。汉哀帝无子继嗣,临终前也没有指定继承人。在这样的局面下,他的祖母,71岁的太皇太后王政君又一次成为关键时候的关键人物,决定了历史的走向。王政君在汉哀帝去世的当天,乘车赶到未央宫,把象征皇帝权利的玉玺收在了自己的手中。国不可无君,太皇太后王政君于是与王莽商议,迎立中山王刘兴之子刘入继大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