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典故_“牛鬼蛇神”一词从何处来?原是褒义词形容诗词奇幻

  据说,最早使用“牛鬼蛇神”的人是唐代诗人李贺,他是以此来赞美杜牧诗歌的魔幻与奇谲。本来是一个褒义词,后来却产生异化,成了一个“坏词”。我最早知道这个词,是小学五年级时,一位经历过“文革”的语文教师,在黑板上写上一句非常革命化句子,并声情并茂地朗诵了好几遍,其中...

成语典故_“得陇望蜀”的由来:原来与刘秀的大将岑彭有关!

公元60年,汉明帝刘庄下令将二十八位开国功臣的画像供奉于洛阳南宫的云台阁,后世将这些人称为云台二十八将。在云台二十八将中,大多数人都得以善终,也有少数战死沙场的,但有一人的死,却令人扼腕叹息!他智勇兼备,但既不是战死沙场,也不是老死病床,而是被人生生刺死的,此人就...

成语典故_解密:“愚公移山”的故事最初记载于哪本书中?

  学界普遍认为“愚公移山”仅见于《列子·汤问》篇(杨伯峻《列子集释》,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59-161页),譬如,刘勰在《文心雕龙·诸子》篇中就说“列子有移山跨海之谈”,“列御寇之书气伟而采奇”(范文澜《文心雕龙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309页...

成语典故_解密:男人倾慕女人为何又被叫拜倒石榴裙下?

  “拜倒在石榴裙下”是一句比喻男子对风流女性崇拜倾倒的俗语。这句俗语的产生,与唐明皇李隆基和杨贵妃杨玉环有关。   据说杨贵妃很喜欢石榴,为此,唐明皇在华清宫附近西绣岭、王母祠等地种了不少石榴供她观赏。唐明皇爱看杨贵妃酒后的醉态,常把贵妃灌醉,以观赏她那妩媚之...

成语典故_这八个日常成语 相信大部分中国人都理解错了!

成语是中国汉字语言词汇中一部分定型的词组或短句。 由于中国历史悠久,成语众多,因此导致了在漫长的成语演化过程中,人们对一些成语难免望文生义,生吞活剥;再加上千年误读,以讹传讹,结果弄得这些词汇远远地背离了原始意义,甚至出现了驴唇不对马嘴的现象。到了今天,有的经过...

成语典故_古代官方重视立夏节气:天子率百官举行迎夏仪式

  立夏节气,古人称“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立夏也。”这一天在天文历法上,是告别春天、迎来夏日的转折点,太阳行至黄经45°。有趣的是,立夏时天黑后观察天空,会看到北斗七星的斗柄正指向东南——也是从正东算起45°的位置。   立夏属于四月的节气,...

成语典故_外强中干的故事:因为一匹马而失败的战役

  春秋时代的晋献公死后,晋公子夷吾结束逃亡生活,回到晋国继承王位当上了国君。   在夷吾的逃亡生涯中,曾经答应过秦穆公,若是有一天夷吾能够有机会回国当上国君,夷吾就把五座城镇割让给秦国,当作救命之恩。可是,当上国君之后的夷吾并没有实现诺言。   后来秦国发生...

成语典故_人面桃花的意思 人面桃花并非形容女人美丽

说起“人面桃花”,恐怕只要是读书人大都知道这个成语典故。古代有许多的诗词中都使用过这个成语。譬如北宋词人柳永的《满朝欢》:“人面桃花,未知何处,但掩朱扉悄悄。尽日伫立无言,赢得凄凉怀抱。”再如南宋诗人范成大《满江红》:“天气新晴,寻昨梦,池塘春早。雨过湔裙,水上柳...

成语典故_晏子论社鼠的典故的简介 讽喻朝廷中的奸佞小人

  晏子论社鼠   晏子论社鼠一典故出自《晏子春秋》,在这篇典故里所表达的内容的是:国君身边的人奸佞小人就像一只社鼠一样,危害力很强,在朝廷上让皇帝不要听取忠臣之话,在朝廷外则向百姓们卖弄自己的权势。   一天,齐景公问晏子:治理国家最怕什么?晏子回答说:“怕...

成语典故_“帮人帮到底、送佛送到西”是怎么来的?

  这两句谚语的意思其实是一样的,都是说做好事、帮助人不要半途而废,而要“完全彻底”。人们总是把这两句话连在一起来念,可是你知道吗?它们产生的背景却不一样。   “帮人帮到底”,来自于农业劳动。过去由于没有机械,农民的劳动全靠简单工具和繁重体力。“田家少闲月,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