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史

于是发奋成就《南史》与《北史》。自有南北二史之后,《宋书》、《南齐书》、《魏书》、《梁书》、《陈书》、《北齐书》、《周书》、《隋书》被称为八书,史称“二史八书”。《南史》、《北史》主要取材于宋、齐、梁、陈、魏、齐、周、隋八书。《南史》、《北史》重视国家统一的历史思想。如魏收在北齐文宣帝高洋时撰《魏书》,凡事涉高洋父亲高欢在东魏所作所为时,多曲为回护;《北史》对此大多据实直书,予以改正。

南齐书

旧史称该书为《齐书》或《齐史》,宋人曾巩等始加南字,称《南齐书》,以区别于李百药所写的《北齐书》。在萧子显撰写齐史之前,已有不少南朝齐旧史为《南齐书》所依据。撰写萧齐皇朝时期历史即《南齐书》的萧子显,是齐高帝萧道成的孙子。《南齐书》有些传,显示了萧子显在历史表述上的才华。《南齐书》在写作上受到沈约《宋书》很大影响。《南齐书》对于生产斗争、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有所反映。贡献、影响《南齐书》中的一些

梁书

《梁书》有二十六卷卷末论赞称“陈吏部尚书姚察曰”。梁代谢昊又有《梁书》四十九卷,陈代何之元和隋代刘璠各成《梁典》三十卷。如梁朝五十多年历史,梁武帝统治了四十多年,《梁书》六卷帝纪中以三卷纪梁武帝,这对全面记述梁朝史事是很重要的。书中有26卷梁朝前期人物列传的卷末论赞称“陈吏部尚书姚察曰”云云,可以推想,这一部分是姚察的原稿。姚思廉受唐太宗诏撰《梁书》时,已年过七旬。

陈书

《陈书》只有第二、第三卷的卷末称陈吏部尚书姚察,与《梁书》将近一半的论赞署名姚察者不同,可见思廉所据他父亲的旧稿不多。姚思廉撰《陈书》,主要是参考了陈朝史官陆琼、顾野王、傅縡等人有关陈史的撰述。《陈书》在总体上虽不如《梁书》,但它在编次上却有超过后者的地方,显得更加严谨、合理。书中有26卷梁朝前期人物列传的卷末论赞称“陈吏部尚书姚察曰”云云,可以推想,这一部分是姚察的原稿。

魏书

《刑罚志》记载北魏政权司法制度,对于北魏各族人民对统治者的反抗斗争做了如实报导,据不完全统计,见于《魏书》的各族人民起义达一百三十余次之多。《魏书》历来为人所诟病处在于其矫饰之过,但作为研究北魏历史的重要著作,仍有其不容忽视的价值。原书在北宋初年已经不全,后人据魏澹《魏书》、张太素《后魏书》及《高氏小史》、《北史》等书补成今本。

北齐书

后来《北齐书》遭受严重散佚。此外,在具体叙事上,北史常有删改北齐书而错了的,也可憑本书纠正。在唐初同时编写的各史中,北齐书对当时封建统治者的醜事记载较多。北齐书之较多揭露性的记叙,也是同吸收王劭齐志的记载有关。《北齐书》和萧子显《南齐书》都仿效范晔的《后汉书》体例,每卷末尾在史臣论之后,又有韵文写成的赞,颇嫌繁复。

周书

北周诏令文书多仿先秦文体,《周书》如实照录。唐高祖采纳其意见,但数年未能成书。唐太宗复令修撰五朝史,周史由令狐德棻及秘书郎岑文本、殿中侍御史崔仁师等承担。北齐书《周书》共五十卷,本纪八卷、列传四十二卷,而史论多出于岑文本之手。《周书》文笔简洁爽劲,清代史家赵翼说它“叙事繁简得宜,文笔亦极简劲”。

十六国春秋

《十六国春秋》,记述中国十六国时期历史的纪传体史书。崔鸿,清河郡鄃县人。十六国政权虽各有本国史书,但体例不同,详略互异,不相统一。于是崔鸿根据旧有记载,加以增损褒贬,从宣武帝景明初年着手撰写到正始三年,除成汉以外,完成了95卷。成书后共100卷,另有序例1卷,年表1卷。后来,魏收撰《魏书》,周书唐修《晋书》,都依据了该书。但到北宋时,《十六国春秋》已经残缺不全,只剩20余卷。

水经注

《水经注》,中国北魏时期地理著作,散文作品。《水经注》是在《水经》基础上扩充成书。郦道元以《水经》为纲,作了20倍于原书的补充和发展,实际上已另成专著。全书共40卷,约30万字,所记水道1389条。十六国春秋《水经注》一书集中国6世纪以前地理学著作之大成,为历史地理学、水文地理学、经济地理学、考古学、水利学等方面的重要文献。《水经注》的研究历来受到重视,在清代已成为一门专门学问。

颜氏家训

《颜氏家训》,中国南北朝时期记述个人经历、思想、学识以告诫子孙的著作。水经注颜之推,字介。颜氏原籍琅琊临沂,先世随东晋渡江,寓居建康。侯景之乱,梁元帝自立于江陵,之推任散骑侍郎。家训一书在隋灭陈以后完成。颜之推出身士族,深受儒家名教礼法影响,又信仰佛教。《书证》、《音辞》两篇,反映了颜之推的学术成就。注释该书的,有王利器《颜氏家训集解》、周法高《颜氏家训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