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典

《通典》确立了中国史籍中与纪传体、编年体并列的典制体,开辟了史学著述的新途径。宋代史学家郑樵、马端临以《通典》为楷模,分别撰成《通志》和《文献通考》,习称“三通”。中华书局1984年出版点校本《通典》,为目前通行的版本。御制重刻通典序稽古帝王治天下之大经大法,以及累朝名物制度因革损益之详,纷纶浩博,散见典籍,未有统贯。

唐会要

《唐会要》,记载中国唐代典章制度的专书。唐德宗时,苏冕撰成《会要》40卷,记唐初至代宗时典故。王溥采择唐宣宗以后故事加以续补,撰成《唐会要》,于宋太祖建隆二年正月进呈。《唐会要》共分514目,另在不少条目下有杂录,通典将与该条有关联又不便另立条目的史事列入。《唐会要》所记,以宣宗前的内容较丰富,宣宗以后因编者无所因循,加以唐末历史资料散佚,故所述较为简略。《唐会要》至清代仅存传抄本,脱误颇多。

元和郡县图志

《元和郡县图志》,中国唐代地理名著。唐会要是中国现存最早又比较完整的地理总志。原本40卷,另有目录2卷,共42卷。完成于元和八年。《元和郡县图志》以贞观时划分的10道为纲,配以宪宗时的47镇,每镇有图,冠于叙事之前。尤其留意于山川形势,攻守利害。宋代以后,该书的图和目录均已亡佚,所以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改称之为《元和郡县志》。

蛮书

蛮书,给蛮方的战书。

元和姓纂

《元和姓纂》,中国唐代谱牒姓氏之学的专著。唐宪宗时宰相李吉甫命林宝修撰,元和七年成书。曾与崔郾等共同审定《格后敕》,并参与修撰《德宗实录》和《皇唐玉牒》。该书详载唐代族姓世系和人物,于古姓氏书颇多征引,因而也保存了一些佚书的片段。原书体例以皇族李氏为首,然后按四声韵部分系姓氏。《姓纂》取材包括私家谱牒,故所述族姓来源未必都翔实准确。此后岑仲勉又重行校勘,写成《元和姓纂四校记》。

史通

《史通》,中国古代第一部系统的史学评论著作。刘知几于武则天长安二年开始担任史官,因不满于当时史馆制度混乱和监修贵臣对修史的横加干涉,退而私撰《史通》。《史通》包括内篇39篇、外篇13篇,全书今存49篇。《史通》对史学工作也有一些论述。《史通》之宋刻本已不可见,流传至今的最早本子系明刻宋本。197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排印王煦华校点《史通通释》,有详细校勘,并改正许多引书上的错误。是为目前之通行本。

四时纂要

《四时纂要》共699条,除占候、择吉、禳镇等杂有迷信色彩的事条外,其余事条约可分为5类:农业生产农副产品加工和制造器物修造货殖经营医药卫生农业生产技术的内容所占比重最大,涉及农、林、牧、副、渔各个方面。史通书中资料虽多采自《氾胜之书》、《四民月令》、《齐民要术》等书,但也有不少属于始见的记载。《四时纂要》一书在中国早已佚失。1981年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的缪启愉的《四时纂要校释》,即据日本影印...本整理而成。

旧五代史

原名《梁唐晋汉周书》,概称《五代史》。后人为区别于欧阳修的《新五代史》,便习称《旧五代史》。后欧阳修五代史记出,称为新五代史,薛史则称为旧五代史。《旧五代史》按五代断代为书,梁书、唐书、晋书、汉书、周书各十余卷至五十卷不等。因此这部书虽名为五代史,实为当时整个五代十国时期各民族的一部断代史。现存的旧五代史一般刊本及石印本都是根据殿本翻印的。商务印书馆百衲本二十四史中的旧五代史,就是根据刘本影印的。

新五代史

宋吴缜撰《五代史纂误》,为纠举《新五代史》谬误的专著,原本已佚,今辑存3卷。宋仁宗皇祐五年《新五代史》成书,原名《五代史记》。乾隆时,因薛居正《旧五代史》列为正史,欧史改称《新五代史》。《新五代史》新增史料最多的是《十国世家》。是故《新五代史》以文学价值见长,并不能取代以史学价值为主的《旧五代史》。彭元瑞、刘凤诰有《五代史记注》。

南唐书

《南唐书》,记载中国五代时南唐国历史的纪传体史书。②宋马令《南唐书》30卷,撰成于北宋徽宗崇宁四年。③宋陆游《南唐书》18卷,内本纪3卷;人物列传14卷;浮屠、契丹、高丽列传总1卷。马令《南唐书》史料来源丰富,叙述较为详备。陆游之书卷数、人物虽不及马令书之多,但史料多经考证,叙次简洁,实为南唐史之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