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下省 门下省的组织历代不尽相同,但均以侍中为其长官,黄门侍郎为其副。门下省所统的下属机构,历代也不一致。给事中职掌读署奏抄,驳正违失,具体执行门下省的封驳权,地位至为重要。门下省在宋代形式上还存在,实际职权已移至其他机构,其长官成为寄禄虚衔。辽代南面官系统中有门下省,职掌、官名、员额与宋制略同。元代以后,门下省不再设置。
政事堂 政事堂会议是常设的,协助皇帝统治全国的最高决策机构。唐初设政事堂于门下省。唐中宗即位后,移政事堂于中书省。但其后仍有称为中书政事堂或中书都堂。政事堂囊括门下、中书和尚书三省的大部或主要职权,是最高行政机构。宰相、执政的议事办公处,仍设在原政事堂正厅,改称三省都堂,通常只称为都堂。此后宰、执的办公处设于尚书省的都堂,有时也称之为中书或政事堂。
六部 六部,中国隋唐至清末中央行政机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的总称。汉光武帝刘秀在尚书台设三公曹、吏部曹、民曹、主客曹、二千石曹、中都官曹等六曹,为六部前身。明代废中书省,六部乃直接对皇帝负责,成为主管全国行政事务的最高机构。清代于天聪五年仿明制设六部。六部职掌,明清略同。兵部掌全国兵籍及武职官员。五月,内阁颁布官制,吏部遂撤。六月,改礼部为典礼院。六部之制,遂告变革。
御史台 秦及西汉御史属御史大夫府。下有两丞,其一为御史中丞,又称中执法,具体掌握监察权力。西汉末改御史大夫为大司空,不再兼管监察,御史中丞出为台主。东汉因袭,称御史台,直至唐代。御史台的职责最重要的为两项:一是弹劾百官;二是推鞫刑狱。御史监军的权力早在唐玄宗时已被宦官取代。宋沿唐制设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构,兼理重难案件。明初将御史台改称都察院,一直行用至清末。
翰林院 翰林院,中国唐代开始设立的各种艺能之士供职的机构。开元二十六年,又另建翰林学士院,专供草拟诏制者居住,供职者称翰林学士,本身无秩品。御史台宋沿唐制设学士院,也称翰林学士院,有时亦称翰林院。辽北面官中有翰林院,掌汉文文书及刑狱诸事,长官为翰林学士及翰林学士承旨等。明翰林院掌制诰史册文翰之事。入翰林院者官品虽低,却被视为清贵之选。
枢密院 五代时后梁设崇政院,改枢密使为崇政使,知院事,改用士人。从乔治一世继位时起,枢密院成为一个纯属礼仪性的机构,偶尔开会也仅为处理一些纯粹礼仪性的事务。枢密院还通过科学和工业研究室担负重要的研究责任。它不但拥有司法和立法权力,而且是国王的主要行政机关,实际上不经枢密院批准,任何国家法令都不能生效。枢密院对于重大问题由全体成员作出决定。1885年英国侵占缅甸全境以后,赶走了国王,也解散了枢密院。
太学 西周已有太学之名。东汉太学发展较快、规模较大。魏晋南北朝时,政局纷乱,太学时兴时废。及至唐初,太学规模完备,盛极一时。太学的教师,主要是博士。唐代规定凡文武三品以上子孙及国公子孙可入国子学,文武五品以上子孙及郡县公子孙可入太学。太学修业年限无统一规定,各朝学制亦不尽相同。各朝太学均有不同的放假制度。为了进一步掌控学生的思想行为,历代太学都制定和实施各种规章制度。
国子监 国子监辟雍大殿国子监琉璃牌坊国子监,是元明清三代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和教育行政管理机构,又称“太学”“国学”。国子监整体建筑坐北朝南,为三进院落,占地面积二万七千多平方米。古时国家设立最高学府,汉称“太学”,晋称“国子学”,唐始称“国子监”。为了彰显对国学重地的重视,在院外大门的两侧建“国子监”牌坊,牌坊为两柱三楼。辟雍兴建之前,皇帝到国子监视学,均在此设座。
书院 书院,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一种教育组织和学术研究机构,私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北宋时期书院曾一度衰落。南宋时期兴办书院之风再起。南宋书院发达同理学的盛行有密切关系。朱熹对南宋书院的复兴起了重要的作用,并对后世书院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书院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近千年,唐宋期间以私人创办、私人讲学为主,元明时官方加强了控制,到了清代完全官学化。
察举 察举,中国汉代至隋代的一种选官制度。定期的察举科目称为常科或岁举,如孝廉、秀才科;由皇帝不定期地下诏要求贡举的为特科或诏举,如贤良、文学、明经、有道等科。特科察举的制度因此正式成立。不久,这种察就通称为孝廉,并成为汉代察举制中最为重要的岁举科目。魏晋南北朝时期,察举仍是基本的入仕途径之一。但此时之察举,特别是秀才一途,大多为门阀士族占据。北朝后期,随门阀制度的衰落,察举中的普通士人再度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