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辟 征辟制的推行,有利于破格擢用人才,但也产生严重的弊病。魏晋南北朝主要以九品中正制取士,但征辟制并未废止,仍是士人特别是士族名士入仕的重要途径。皇帝征聘制不属常制,但辟召制却有进一步发展之势。宋代各路安抚司、转运司、知州等,可自选官员,称奏辟或辟差、辟置,似为征辟制的变种。明清皇帝直接选任官吏,称为特简,形式上似乎仍是征辟制的遗存,实际上只是封建专制制度下无法消灭的一种特权现象。
科举制度 (科举制)科举制度,中国封建王朝设科考试用以选拔官吏的制度。唐循隋制,仍行科举取士制。征辟考试程序唐代进士科的考试基本上每年都举行。明洪武十七年重又规定每三年举行一次,从此至清末成为定制。科考成绩列为头、二和三等的前三名,准予参加次年在省城举行的乡试。乡试录取者称为举人,第一名举人称为解元。会试后,于四月二十一日举行殿试。但随着封建统治的没落,科举制度的弊病也愈现明显。清光绪三十一年废除科举制度。
郡县制 郡的设置较县晚,其地位较县为低,两者并无相统属的关系。战国时期,边郡形成郡、县两级制的地方管理体系。至战国末年,各国郡县的设立已很普遍,但仍有封国掺杂其间。秦统一后郡县制遂遍行于全国,汉继秦制,比秦更为严整。郡县制确立后,中央通过上计、考课和监察以加强对地方政权的控制,使得中央政令能较为顺利地贯彻到最基层,保证政令的划一性。
都督 汉末董卓之乱后,州郡拥兵割据称雄,朝廷为了笼络他们,有以将军兼督数州或都督某州的称号。都督兼刺史,即兼治军民,形成为州的上一级机构。都督均有节,表示朝廷赋予都督的权力,使持节为上,持节次之,假节为下。郡县制发展南朝后期,州郡分割,都督区也逐渐变小,都督的权威已不如魏晋时。地位较高者称大都督。明中叶后,都督成为虚衔。清初,沿袭明制,以左右都督、都督等为提督和总兵官的加衔。
府兵制 八柱国的设置乃模仿鲜卑拓跋部的八部制度,其中宇文泰实为全军统帅,魏宗室元欣仅挂虚名,实际分统府兵的只有六柱国,也与周国六军之制相符。一人充当府兵,全家即编入军籍,不属州县。隋初,左右卫、左右武卫、左右武候六个府各领军坊、乡团,统率府兵,继承周制。府兵征发对象主要是均田农民,随着均田制的破坏,府兵征点制失去了赖以实行的经济条件。天宝八载鉴于军府无兵可交,遂停折冲府上下鱼书,府兵制终于废止。
募兵制 自唐五代以后,募兵制取代征兵制,为封建时代兵制的一大变革。此外军伍子弟、壮健的罪犯也是重要兵源。元明两代,军户是军队的主要成分,但募兵依然存在。明景帝即位后,明军主力因土木之变丧失殆尽,故四出招募天下义兵。该举虽增加了军费负担,但招募之兵战斗力远较军户为高。清末新建陆军时,即实行募兵制,要求应募者年龄在20~25岁之间,身高1.60米以上,五官端正,体质强壮,没有犯罪记录,且须报明三代以内家人的情况。
蛮 中国古代称南方各族:蛮荒。旧时也用以泛指四方的少数民族:南蛮丨蛮人丨蛮布。粗野;不讲道理:蛮横丨野蛮丨蛮不讲理。愣,强悍:蛮劲丨一味蛮干。lt;副词gt;挺;很:蛮好丨蛮有意思丨蛮有趣丨蛮便宜丨蛮不错。
匈奴 然而,匈奴仍屡屡背约南侵,成为汉朝一大边患。匈奴又一次分裂,成为南北二部。304年,匈奴刘渊建立政权,民族共同体开始瓦解,逐渐汉化。淳维被认为是匈奴始祖,是夏桀的儿子。部分学者根据《史记》记载的后半段文字,认为匈奴原是山戎、猃狁、荤粥。而何星亮则认为匈奴人崇拜太阳,认为太阳是天之骄子。蒙恬守北防五年,匈奴慑其威猛,不敢再犯。汉朝与匈奴进行大规模战斗。汉初前201年,韩王信被迫投降匈奴。
鲜卑 秦、汉之际匈奴灭东胡,乌桓、鲜卑并受匈奴役属。其中一支迁驻于大兴安岭南段的“鲜卑山”,以山名命族,称鲜卑;另一支远遁于大兴安岭北段的“大鲜卑山”,称为“拓跋鲜卑”。后虽有反复,但降至隋唐,鲜卑已不再作为政治实体和民族实体存在。当时,鲜卑与匈奴、乌桓侵犯汉的北部边塞。鲜卑统治集团政治上虽然分裂为几部分,但其与汉族加强联系,并接受汉族封建经济、文化影响的趋势并未中止,而且仍在不断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