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饷 三饷,(中国明末加派的辽饷、剿饷和练饷三项赋税的合称。②剿饷为镇压农民起义的费用,主要也征自田土。原议只征一年,实际上从崇祯十年起,直到十三年才被迫停止。三饷的加派反映了明末统治的...,十段锦法使已经激化的社会矛盾更趋尖锐,并成为明朝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清朝统治者入关后,曾下诏蠲免三饷,但没有认真实行,特别是辽饷中的九厘银,不久即被编入《赋役全书》,成为田赋的正式份额,终清一代,再未蠲除。
均徭 均徭,中国明代按民户丁粮多寡而编排的杂泛差役。弘治元年令全国各地编审均徭,查照岁额差役,于丁粮有力之家编派本等差役,贫困下户、逃亡人户听其空闲。忙工均徭之法以人丁、税粮(即丁粮)多寡为基准设定户则,均派杂役,丁粮多者为上户,编重差;次者为中户,编中差;少者为下户,编下差;一户或编一差,或编数差,也有数户共编一差的。正德以后,力差亦折征银两,均徭法被一条鞭法所取代。
茶马 茶马互市雏形大约起源于公元5世纪,南北朝时期。均徭形成宋神宗熙宁七年行茶马法,于成都置都大提举茶马司主其政。评价明代的茶马政策有着明显的政治目的。以茶易马,在满足国家...需求的同时,也以此作为加强控制少数民族的重要手段和巩固边防、安定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策略。后茶马贸易制度崩坏日甚,虽时下禁私茶之令,但民间茶马贸易愈益兴盛。
西商 西商,中国古代商人集团。居于陕西和山西一带,故名。又称西客、山陕商人、秦晋大贾。明清时期,与徽商并雄,为当时两大主要商业资本集团之一。进入清代以后,陕西、山西西北部作为...消费地带的作用已经消失,许多山陕商人因而没落。清代中后期,不少西商、尤其是山西商人的资本开始转向经营票号。山陕商人资本日益向官僚资本转化,是其业务成功的根本原因,但也使他们日益失去独立地位,成为封建制度的附庸。
徽商 徽商,又称徽州商人、新安商人,俗称“徽帮”,旧徽州府籍商人的总称。徽商来自安徽南部的徽州府,包括歙、休宁、婺源、祁门、黟、绩溪六县。粤商、徽商、晋商、浙商、苏商一道在历史上被合称为“五大商帮”。嘉庆道光以后,徽商渐走向衰微,落后于广东、浙江两地新兴的财阀。如徽商朱天泽“从兄贾闽,盖课铁冶山中,诸佣人率多处士长者,争力作以称,处士业大饶”。徽商与晋商,成为当时闻名中国的两大商帮。
会馆 会馆,中国明清时期都市中由同乡或同业组成的封建性团体。始设于明代前期,迄今所知最早的会馆是建于永乐年间的北京芜湖会馆。早期的会馆绝大部分设于北京。这一时期的北京会馆,主要以地域关系作为建馆的基础,是一种同乡组织,与工商业者绝少关系。后期的工商业会馆还可能同中国古代的纲运制度有着渊源关系。明清时期大量工商业会馆的出现,在一定条件下,对于保护工商业者的自身的利益,起了某些作用。
海禁 海禁,中国明代...禁阻私人出洋从事海外贸易的政策。明太祖朱元璋出于政治上的需要,在对外贸易上,除允许部分国家或部族通过“朝贡”的方式进行贸易外,其他私人海外贸易一律禁止。朝廷接受建议,封锁沿海各港口,销毁出海船只,禁止下海捕鱼捞虾,断绝海上交通。凡违禁者,必依法处以极刑。但海禁的开放也是有限制的。
贡舶 贡舶,中国明初海外诸国贡使所乘的船舶,引申为明清时代官府的对外贸易。非朝贡国家的船舶来华互市例加禁止。为辨认贡舶的真伪,洪武十六年,礼部制定勘合制度,并开始对暹罗等59国发放勘合文册。贡舶到达港口后,先由市舶司检验勘合,相符者方许入京朝贡。贡舶带来的商货,可由贡使带入京师,海禁在会同馆开市3日或5日,中国商人及军民人等可将非禁货物运入馆内,在礼部派员监督下“两平交易”。初,贡舶贸易全免课税。
开中 开中,明代...鼓励商人输送米粮等至边塞而给予食盐运销权的制度。《明史·食货志四》:“有明盐法,莫善於开中。洪武三年,山西行省言:‘大同粮储,自陵县运至太和岭,路远费烦。请令商人於大同仓入米一石,太原仓入米一石三斗,给淮盐一小引。商人鬻毕,贡舶即以原给引目赴所在官司缴之。如此则转运费省而边储充。’帝从之。召商输粮而与之盐,谓之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