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士赵一曼丈夫文革被迫害致死 儿子上吊身亡

特别是赵一曼英勇就义前给她的儿子宁儿留下的遗嘱,更让人耳熟能详,记忆犹新。陈达邦有一个妹妹,名叫陈琮英,是长沙一家纺织厂的女工,由双方父母包办,与任弼时定下儿女婚姻。汪精卫“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后,疏散到上海,经上海党组织选派,送往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二人长期相处,情投意合,经校方批准,于1928年五一国际劳动节期间结为伉俪。李一超到达东北之后,为适应抗日斗争的需要,改名为赵一曼。

王洪文进京前为何与妻子离婚:早已料到下场?

王洪文(资料图)王洪文向妻子提出离婚王洪文从上海到北京担任党的...之后,曾向妻子提出过离婚。有人说,这是王洪文地位变了,看不起仍然还在工厂里做工的妻子了。真是奇怪,“四人帮”中从上海进京的3个人,竟然有两个都曾提出过要与妻子离婚。也许王洪文早已预感到了这一天。王洪文急了,立刻奋力反抗。行动小组的卫士们一拥而上,很快就将王洪文制伏。王洪文被扭着双臂来到大厅里。

大唐基因工作汇报

从《猫妖传》到《狄仁杰之四大天王》,“大唐玄幻风”被影视圈大佬做到了极致。那么玄幻之下,究竟什么才是大唐?杜甫追着李白跑遍大半个唐朝,而李白正在青楼喝着小酒拿着剑一顿乱挥?>为了满足大家旺盛的好奇心,贴心的我特意为大家准备了一套学习资料,点击基因报告页面下方的寻唐纪可免费领取。扫码查看你的大唐基因谱吧!

揭秘:《琅琊榜》中梅长苏系史上何方神圣?

对于最近流行的《琅琊榜》,不少人有疑问,它到底说的是哪段时期的历史?梅长苏是史上何方神圣?历史背景或是南梁王朝梅长苏身上有陶弘景的影子电视剧《琅琊榜》里一口一个大梁王朝,史上有名的梁朝有两个:一是南北朝时期南方的梁朝,由萧衍建立;一是五代十国时期统治北方的梁朝,由朱温建立。陶弘景因此被誉为“山中宰相”,这个角色倒是和梅长苏能重叠。

美国军官七天赶出一部日本宪法,而且几乎改变了日本的命运……

>1947年5月3日,日本正式颁布实施《日本国宪法》,掀开日本历史的新篇章。惠特尼立刻着手日本新宪法的起草。盖迪斯也因此被称为日本宪法的设计者。>一个小插曲改变了盖迪斯的命运。两人一见钟情,盖迪斯成为子爵夫人家中的常客。结果,盖迪斯与妻子的婚姻破裂。今天日本国内有右翼说“犹太人为日本制定了快速实现共产主义的宪法”,实际上是搅浑水的无稽之谈。1972年,他在美国去世,享年80岁。

抗战日本污蔑中国:懦弱和自相残 ... 的国家

世界学联关注中国抗战世界学联的全称为世界学生保障和平自由文化联合会,是世界各国学生团体的国际联合组织,总部设在巴黎。中国学联受到世界学联的邀请后,派宣传...陆璀前往赴会。随后,世界学联代表、国际友人和中国各界各团体代表发言。正如柯乐满在讲话中所说:“日本在各国常常宣传,中国是一个懦弱的国家,是一个内部分裂、自相残...的国家。”5月28日,代表团经九江抵南昌。6月6日,代表团由南昌返武汉,11日赴长沙。

1937年国防作战计划中是如何设想日方的军备力量?

关于日军可动用之侵华兵力,“计划”中预测,由于苏美等国在远东的军事力量牵制,即使中日两国发生战争,日军除防俄留守本土等等而外,其可动用侵华的陆军兵力“以十二至十四个师团为最高额”。但日海军及空军力量则“足以扰乱我海疆而有余”。事实上日军在开始战争时,除了驻东北之关东军4个师团而外,1937年9月间便在中国战场投入了16个师团兵力。这大大超过了“计划”中的估计。

与海为敌:被郑和舰队撞沉的中国商业文明

远航归来的郑和,在这里举行了隆重的献俘仪式。在官方的史册中,陈祖义伏诛被看做是大明王朝扬威异域的一大胜利。语焉不详的中国正史,多称他在海外建立了一个庞大的武装团体。据说,海盗习气不改的陈祖义,竟然打起了郑和舰队的主意,阴谋夺取满载宝物的郑和宝船。马欢作为郑和的助手,绝无必要为陈祖义粉饰开脱,因此,在彼此矛盾的史料中,马欢的记载应该更为可靠。史料没有记载郑和舰队的伤亡。

南征百越战略桥头堡,黔中郡能否站好这班岗?

这条渠道,凿通湘江和漓水两支水系,连结南岭两侧的长江和珠江两大流域,而其在岭北一侧,湘江正流经黔中郡界内。在接近灵渠南端处,有一“秦城”。这可以进一步证实,秦军确实已经跨越分水岭,进入岭南地区。因为这将强化原黔中郡南部毗邻岭南区域的管理,保障其更好地发挥战略桥头堡的作用。

姚文元之死:“挑选”了一个最敏感的时刻

姚文元,文化大革命时期“四人帮”之一(资料图)1981年1月25日上午,庄严的时刻到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特别法庭开庭,公审林彪、...反革命集团案的十名主犯。作为主犯之一,姚文元被押上了历史的审判台。对于姚文元的审判,大致如下:最高人民法院特别法庭开庭审判姚文元概况表日期被告人庭审主要内容1980年11月20日“四人帮”宣读...书。姚文元污蔑...是天安门“反革命政治事件的总后台。”1981年1月25日“四人帮”法庭宣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