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力麻里

阿力麻里,元代西北重镇,察合台汗国都城。成吉思汗西征后,阿力麻里成为察合台斡耳朵驻地。1260年,察合台孙阿鲁忽在阿里不哥支持下在阿力麻里称汗。1262年,阿里不哥因阿鲁忽归附忽必烈,率兵占领该地。此后,阿力麻里再度成为察合台汗国首府。1334年答儿麻失里汗死后,察合台汗国逐渐分裂为东西两部,东汗居阿力麻里。元代,阿力麻里的经济曾有一定程度的发展,成为中亚的一个政治经济中心和中西陆路交通的枢纽。

奴儿干都司

据《明史》记载,奴儿干都司有卫384,所24,站7,地面7,寨1。明宣宗即位后,奴儿干都司于宣德九年正式废弃,共持续25年。奴儿干都司与内地统治方式不同,主要是采取历代封建王朝统治边疆时较为常见的羁縻方式。明成祖之后,明王朝对于经营东北不甚重视,随着女真内部之间的斗争和部族迁徙,奴儿干都司于宣德九年正式废弃,前后共持续25年。

奉天

20世纪初的奉天街道奉天,中国清代东北政区名。康熙四年改镇守奉天等处地方将军。至乾隆十二年定名盛京将军,主要负责当地军政事务,并兼管奉天府尹事务大臣,监督府尹。清统一全国后,顺治十四年于盛京置奉天府,奴儿干都司设府尹。光绪三十三年裁盛京将军,改设奉天省,置巡抚。至宣统三年奉天省共领4道、8府、5直隶厅、3散厅、6州、32县。大连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天然的港湾条件,取代营口而跃居东北第一大港。

柳条边

柳条边,中国清代视满族兴起的东北为龙兴之地的禁区,在封禁地区修浚边壕,沿壕植柳,称柳条边。又名盛京边墙、柳城、条子边。顺治康熙年间先后修建柳条边于辽河流域和今吉林部分地区。辽河流域的柳条边,南起今辽宁凤城南,至山海关北接长城,周长850千米,名为老边,也称盛京边墙。清廷设置柳条边的目的是保持满族传统习俗并垄断东北特产等经济利益,康熙中叶以后,出关偷采人参、垦荒种田的人渐多,清廷禁令形同虚设。

赫图阿拉

赫图阿拉,中国满族后金政权都城。又称兴京、黑图阿拉、赫图阿喇或黑秃阿喇,满语“横岗”之意。故址在今辽宁省新宾县。明万历三十一年,努尔哈赤始建城堡于此。内城周2千米,努尔哈赤及其亲族居住。外城周4.5千米,居住精悍部卒。四十四年,努尔哈赤即汗位,柳条边建国号为金,建元天命,定都于此。天命六年,始迁都至辽阳。天聪八年,尊为兴京。今仅内、外城城墙有部分残存,城门遗迹尚清晰可辨,其余建筑已荡然无存。

宁古塔

宁古塔,中国清代统治东北边疆地区的重镇。满语数之六为宁古,个为塔,相传清皇族先祖兄弟6人曾居此地,故名。康熙五年迁建新城于今黑龙江省宁安县城地。其地原为渤海故壤、上京龙泉府故址,距今县城35千米。康熙元年,更昂邦章京为镇守宁古塔等处将军。光绪二十九年设绥芬厅于宁古塔,与副都统同城治理军政事务。宣统元年,绥芬厅升为府,迁驻三岔口,1910年此地改置宁安府。今为黑龙江省宁安县治所在地。

瑷珲

瑷珲,中国清代东北边疆重镇之一。1858年后始出现“瑷珲”字样。康熙二十二年,康熙帝命萨布素在瑷珲建城,置黑龙江将军。二十四年,清...鉴于旧瑷珲僻处江东,联系不便,迁黑龙江将军驻地于下游右岸达斡尔族托尔加寨旧址。咸丰八年《瑷珲条约》签订后,宁古塔因该城位于江东六十四屯地区内,仍归清朝管辖。黑龙江将军驻地迁此后,重修新城,仍名瑷珲。《瑷珲条约》即在此签订。光绪二十六年沙俄侵略军攻克瑷珲,纵火焚城。

库页岛

1858年,俄罗斯帝国通过《瑷珲条约》、《北京条约》使中国割让库页岛。1905年和1918年至1925年间,日本曾统治库页岛全境。1945年,苏联发动八月风暴行动,夺得库页岛全境。18世纪末,日本和俄国相继侵占库页岛。1855年俄日签订《下田条约》,规定两国在库页岛上维持原状。1860年,沙俄强迫清朝订立《北京条约》,乌苏里江以东地区包括库页岛为沙俄所占。冰河时期冰河时期的库页岛与大陆相连。

恰克图

南通库伦,北达上乌丁斯克。1727年10月,中俄《恰克图条约》在此草签,次年正式换文。根据条约规定,两国以恰克图为界,旧市街划归俄国,清朝于旧市街南别建恰克图新市街。1729年清朝立市集于恰克图,并派理藩院司员驻其地,监理中俄互市。1737年,停京师贸易,库页岛对俄贸易统归恰克图办理。1792年中俄订立《恰克图市约》,重新通市。在俄国境内之恰克图,今仍名恰克图;在当时中国境内之恰克图,即今蒙古国阿尔丹布拉克。

巡边

巡边,中国清...为加强边境地区的管辖,对东北和西北边境进行定期巡察的制度。每年五、六月间和八、九月间,由各边境地区长官派官兵按规定时间和路线,分成几路巡察边界,并会哨于指定地点。自《尼布楚条约》签订后,东北边境逐步建立起巡边制度。巡边官兵在指定地点会哨,并各书衔名、月、日于木牌,埋在山上,恰克图待明年察边者取回,呈清将军、副都统查验。西北边境地区则于每年秋季分路巡察,定期会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