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保、太子太傅、工部尚书谨身殿大学士兼东阁大学士-高

永乐十三年进士,选庶吉士,授中书。正统初由杨士奇荐侍经筵,赐三品服。正统三年参与修《宣宗实录》成,迁侍读学士。十年进工部右侍郎,并兼前职,入阁参与机务。景泰初进工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掌阁务。景泰七年进谨身殿大学士,仍兼东阁。英宗复位,称病辞职,杜门谢绝与宾客交,人问景泰、天顺间事,均闭口不作答。有{高文义公集》十卷、《拾遗集》一卷、《归田集》三卷、《育斋先生诗集》十七卷留世。

少保太子太傅户部尚书谨身殿大学士兼文渊阁大学士-陈循

当时朝中人心恐惧,对立帝之事争论不休,而陈循采取中间立场,得到景帝器重,进户部尚书,继尔进少保兼文渊阁学士,不久加太子太傅,进华盖殿大学士仍兼文渊阁。后来英宗皇帝回来复位,由于石亨等诬大臣于谦谋逆,于谦、王文等以谋逆罪被杀,陈循受到牵连,被刑杖一百,充军铁岭卫,其时陈循已经70多岁。陈循初为进士第一名,可知其才气。后来,石亨诬事泄,陈循获释为民,仍居铁岭,一年后病殁。

明朝首辅的演变

明成祖的这一措置,为明朝的内阁制奠定了基础。明英宗以后内阁的权力又逐渐集中于首辅,首辅成为实际上的宰相。明朝的内阁辅臣特别是首辅,除了严嵩等少数几个以外,大多数是负责和称职的,皇帝和辅臣之间关系基本和谐。

吏部左侍郎兼翰林学士,位至首辅,赠太傅-曹鼐

明宣宗宣德八年癸丑科状元,初授修撰,累官至吏部左侍郎兼翰林学士,位至首辅。曹鼐为曹利用的后裔。“杨荣死后,杨士奇常病不能视事,阁务多由曹鼐处理。”英宗因其贤德,进吏部左侍郎兼翰林学士。曹鼐和兵部尚书邝、兵部侍部于谦认为朝廷毫无准备,不能仓促亲征,但英宗不听劝谏,在王振的挟持下亲征。曹鼐等大臣一再劝阻,请英宗回兵,均遭王振拒绝。英宗复位后,感念曹鼐忠直,为国捐躯,追赠太傅。

少保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杨溥

数月之间,连授三职,足见仁宗对于杨溥的关切之心。但杨溥虽三受其职,却并未得到一个合适的位置。杨溥虽然是“三杨”中年龄最轻的一个,但却是在处事上最为老成的一个。一次她将英宗召到便殿,又召来英国公张辅、杨士奇、杨荣、杨溥和尚书胡■。正统三年,杨溥进官少保、武英殿大学士。三人当中只有杨溥并无建言。这也许是过于苛求他了>趣闻轶事少年杨溥应对救父明代诗人杨溥,曾任翰林学士,武英殿大学士。

马士英

明末掌军务者中,马士英的能力大约介于孙承宗与袁崇焕之间。事实上,正是因为马士英的合格尽职,所以江南一直是未受农民起义军威胁过的世外桃源。而马士英此刻的态度颇亲东林,也有心要立个大功,于是两人很快达成了一致意见,秘密商定出一个两不得罪的折中方案,即放弃福王和潞王,拥立桂王朱常瀛。

少师兵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杨士奇

因学行出众,杨士奇属于应征之列。不久,吏部尚书张考察编纂工作,发现杨士奇是个难得的人才,便将其提拔为吴王府审理副。永乐二十二年,朱棣去世,朱高炽即位,是为明仁宗,杨士奇被提拔为礼部左侍郎兼华盖殿大学士。朱瞻基最终采纳了杨士奇的建议,没有追究赵王的责任。吏部尚书蹇义和户部尚书夏原吉与将领们主张采取进一步的军事行动。

太子太保加太傅、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高弘图

崇祯十二年夏,高弘图与友人一起,历时15天,游览了崂山九处风光山色,撰写了《崂山九游记》,对崂山之风景、轶闻、掌故多有记述。崇祯十六年复官,补南京兵部侍郎,继而升户部尚书。李自成攻破北京,福王在南京被拥为新主,高弘图任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后加封太子太保加太傅。南京失守,流寓江南,有感于国破家亡,遂于南明福王弘光元年绝食9日而死,著有《太古堂集》。

千古名臣史可法的致命失误:被马士英出卖

史可法许多人将南明政权迅速瓦解的源头指向马士英和阮大铖。其实,倘若不是史可法在决策上的重大失误,马士英及他的幕后策划者阮大铖是难以实现其阴谋的。而史可法若不是受到东林党人的压力,也不会犯此错误……崇祯死亡前后,南京兵部尚书是史可法。可见,史可法在军队上有很高的威望。再加上在户部、漕运等多方面的成绩,史可法称得上是一位全面的将才。史可法出任兵部尚书时,北方战局已相当严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