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致力的“乡村自治”之多轨制

这就是明初“乡村自治”中的多轨报告机制。>>里甲长、粮长和耆老各司其事,权力并行,地方官府监督,中国乡村自治的“分权与制约”的合理因素初露端倪,这大概是朱元璋致力于“乡村自治”的最大“功绩”吧。随着朱元璋洪武朝的谢幕和“后朱元璋时代”的到来,大明帝国的“三农”差强人意了。朱元璋没有也不可能彻底根治“三农”的“病根”!

朱元璋为什么想到要搞粮长制

如今他登上大明君主之位了,拥有绝对的权力,该是对基层管理盲区下手的时候了,这就是朱元璋独创的粮长制,实现“农民治国”的理想。至此,读者朋友可能会好奇了:朱元璋为什么不去恢复唐朝以前的乡官制度或构建其他的制度而“奇思妙想”地创建和推行粮长制?>>朱元璋为什么想到要搞粮长制?用朱元璋的话,最终达到“此以良民治良民,必无侵渔之患矣”的理想目的。

苏州人为什么会对张士诚念念不忘?

第一个原因,张士诚在苏州称王期间,轻徭薄赋,不过分盘剥与欺压老百姓。苏州百姓知道后自然万分感激,尊称他为“张王”“诚王”。>>第三个原因,张士诚在临被俘之前,曾下令把征收赋税和佥派徭役的土地册与户口簿全部烧毁,使得朱元璋进入苏州后成了聋子和瞎子。由于没有留下征收赋税和佥派徭役的簿册,朱元璋只好从头再来,这样苏州的百姓们可少纳了不少时间的赋税。这与朱元璋、张士诚的恩怨究竟有何关系呢?

“另类英雄”的宁死不屈与南京朝天宫的大香炉

然而,在审问的过程中,张士诚却表现得相当有气概。朱元璋恼恨不已,下令将其处死。据说张士诚是被乱棒打死的,死时体无完肤,惨不忍睹。他死后,被葬在了南京竺桥附近一个叫大香炉的地方。这就是南京大香炉地名的由来。每逢七月三十这一天,苏州老百姓就要烧一种“九四香”,托名烧地藏香,点地灯祭奠,据说就是为了纪念张士诚。张士诚的小名叫做张九四,而七月三十正是他的生日。

朱元璋是怎样打败张士诚的?

十月十七日,朱元璋命令中书左相国、平章常遇春、胡廷瑞、同知枢密院冯国胜、左丞华高等,率马步舟师,水陆并进,规取淮东泰州等处,正式打响统一运动中又一大关键性的战争——东灭张士诚。朱元璋听后立即派人上泰州去告诉徐达:张士诚已派出部分水师出没于江阴附近水域,做出想进攻、逆流而上的态势。徐达接到朱元璋的调兵令,立即率兵渡江救援,留下冯国胜围取高邮,常遇春驻守海安,遣别将守卫泰州。

反元英雄的颓废与东吴政权衰亡之兆

不过话得说回来,东吴集团败亡的不祥之兆也在这个时候显露出来了:>>第一,政治集团的全方位腐败。这是一项应该在和平年代进行的“惠民工程”却被提前开启了,张士诚征调了“吴中一十二郡良家儿”前去劳作。在江南地区他发动对长兴和诸暨的争夺战,尤其是后两者耗费了他近10年的功夫与精力,而这10年恰恰是老冤家朱元璋消灭一个又一个的臆想与现实的敌人、逐渐发展壮大的关键时期。

张士诚为什么降元――左右都不是人

元朝灭亡已成定局,张士诚没有审时度势,却主动投怀送抱,这就将全国的反元斗争势力置身于自己的对立面。>>第二,张士诚先前反元,接着降元,降元了又感觉不满意,再反元,给人感觉:他是个反复无常的小人,从而失去了江湖人士的期望与信赖,就连他的老乡大文学家施耐庵也对他失望。

张士诚集团的腐败:美女、享受、权力一个都不能少

>>在张士诚集团中可以堪用的谋士和大将不多,能文又善武的张士德可算得上是个顶尖人物了。可张士诚偏偏良莠不分,“权为文吏所窃”。可杨维桢早就耳闻张氏兄弟的腐败与堕落,才不愿意趟这浑水呐。>>杨维桢诟病张士诚统治集团可谓十分到位。>>潘元绍是张士诚的女婿,此人十分好色,又酗酒嗜杀。自娶了张士诚的宝贝女儿后尚嫌满足不了,干脆一口气又娶了数十个美女,日日淫乐。

不自信的张士诚向元朝要官和改称吴王

当时张士诚提出的投降条件是要元朝封他个王,可至正十九年元朝“批复”下来时,只封他为太尉。江浙左丞相达识帖睦迩再次替张士诚上请,可元廷还是根本不予理睬。为了与后来朱元璋称的吴王相区别,人们往往将以应天为中心的朱元璋政权称为“西吴”,将隆平府的张士诚政权称为“东吴”。

对形势的正确把握与无声的“外交”战争

>>对形势的正确把握与无声的“外交”战争>>那年四月朱元璋在与孔克仁等侍臣谈论前代成败之事时这般说道:“当今天下,拥有相当实力的军事集团势力屈指可数,在北方的河北有孛罗帖木儿,河南有扩廓帖木儿,关中有李思齐、弼;在南方就我和东邻张士诚了。尽管张士诚十分狡猾,派了不少间谍上我们这边来侦查,但他管理能力很差,以我方数十万的兵力固守疆土,修明军政,同时委派将帅伺机而行,我想东灭张士诚应该不在话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