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历史

守着黄金宝地,拥有最优良的粮食,却荒废了200多年,谁担此责?

东北三省是我国最重要的粮食产区和粮仓,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五分之一,肥沃的黑土地生产出优良的农作物,成为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历史的发展也证明了清朝封禁东北政策的荒谬和不合时宜,清王朝直到外敌入侵才不得不改弦更张开禁东北,僵化专制的思想令统治者守着这方黄金宝地,拥有最优良的粮食产地,却荒废了200多年。

历史上东北、 ... 的扶余人各国:扶余王国、高丽王国、百济王国

扶余王国位于玄菟郡以北,为玄菟郡的附属,扶余国王的印章,由汉帝国发给。东汉帝国通过玄菟郡控制扶余王国。五世纪末,南北朝时期,扶余王国被高氏高丽王国吞并,高丽王国于是更加强大。百济末代国王扶余丰,逃亡高丽。扶余人各国,皆立国六七百年,至此全部结束。九世纪末,唐帝国大乱,新罗也分裂为新罗、后高丽、后百济。

我军的五份战时秘密文电(组图)

在漫长的革命战争年代,我军一封封往来于指挥部与前线部队间的文电,关乎生死存亡,攸关决战决胜。这些文电,在我军战时纷繁的文电中或许并不最具典型性,但它们却从一个侧面让我们了解了我军战时文电的拟定情况,以及简捷实用的特点,以期我们秉承战争年代的作风和文风拟定文电,助力打赢未来战争。

东夏国主 蒲鲜万奴:究竟是巨型蚰蜒,还是乱世枭雄?

作者/林硕文史博物苑独家稿件,谢绝转载《盗墓笔记》中的蒲鲜万奴——十二只手脚的巨型蚰蜒在盛行一时的小说《盗墓笔记》中,第四部名为《云顶天宫》,讲述了吴邪一行前往长白山身处的传奇故事。《盗墓笔记·云顶天宫》在云顶天宫内部的终极九龙抬尸棺里,主人公发现了东夏的开国君主——万奴王,一个有着十二只手脚的巨型蚰蜒。

东汉末年的公孙家族是如何在东北开疆拓土的?

文/王凯迪东汉末年,群雄逐鹿中原,无数野心勃勃的将领意图在乱世之中称王称霸,战火连绵不休。与分崩离析的中原不同,当时的辽东却是一片极乐净土,大量中原民众前往此处逃避战火,俨然一片世外桃源。当时辽东地区的掌权者,正是三国时期小有名气的公孙家族。01豪杰物语创下公孙家族基业的是公孙度,襄平(今辽阳)人士,先世居此,为辽东汉族大姓。父名延,曾以避吏,居玄菟郡,公孙度因而得以为玄菟郡小吏。

光绪年间,东北为何多出来一个总督?总督是谁?

晚清时的中国,危机重重,内外积弊难返。到光绪时情况更为严重,国家虚弱,列强频频入侵,民众生计艰难。在这种危难的情况下,仍有一群人希望拯救时弊,为国家未来找寻一条出路。正是有前人的努力,中华民族才能不断走出历史的困境,走出一条新路。当时全国都有问题。而东北问题更为严重。这跟清朝初年推行的政策有关。

「说谍」「 ”国际第88旅”最后的时光,完全回到人民军队的怀抱

(接上期)随着苏军打回东北老家的抗联余脉,「”国际第88旅”和出关的...军队接上关系后,与...中央恢复联系和汇报几年来坚持东北斗争的情况,就迫在眉睫。周保中向华西列夫斯基元帅求助飞机,立刻得到同意。据周保中夫人王一知回忆,当周保中一提要求派飞机去延安与中央接关系的事时,华西列夫斯基便高兴地说:「”咱们想到一起去了”。华西列夫斯基元帅因为当时,华西列夫斯基也正要就八路军出关事宜需要和...中央取

唐代东北第一城——营州,丢了营州,也就丢了东北

营州(现辽宁朝阳),是隋唐两朝控制高句丽、突厥、契丹、室韦、靺鞨、奚、霫(xí)等少数民族政权的关键区域,「”地接六蕃”,也是初盛唐时期东北地区中心城市,政治、经济、文化及...中心。营州地区早在5000年前就是人类文明聚居地,红山文化是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周朝时期营州属于燕国,汉时首建柳城,东晋十六国时期为三燕都城龙城,北魏设置营州,辽时为兴中府,明代被废成为蒙古人的牧场,清代重新命名为朝阳。营

《圆明园四十景图咏》,还原历史

《圆明园四十景图咏》是根据乾隆皇帝的旨意,于乾隆九年由宫廷画师唐岱等绘制而成的40幅分景图。位于圆明园大宫门之内。本景为圆明园四十景之首,实即清帝在圆明园的前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