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

他们曾是国家的功臣却因私欲膨胀 走上叛国亡命灭族不归路

本文首发于大风号,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东晋元帝永昌元年(322年)正月、明帝太宁元年(323年),执掌东晋军政大权的琅琊王氏家族的王敦,因不满晋元帝重用鼓吹强化皇权,削弱门阀大族权势的刘隗、刁协等,及面对晋明帝步步紧逼,同时重病缠身,急欲趁生前完成改朝换代的「”使命”,先后两次发动武装叛乱,兵犯京师。第一次武装叛乱,因晋元帝势力寡弱,准备不足,加之晋元帝推行的一系列强化皇权的措施,程度不等地侵犯到其

为何古代战争会出现「 ”北强南弱”,东晋与南宋就是最好的例子

自古以来,从秦朝到清朝,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中国曾出现过数次南北割据:三国、东晋南北朝、五代十国、两宋等时期,每一次割据都对统一的国家造成了不小的影响。长期以来,有关历史上我国古代北强南弱的原因众说纷纭,本文从这些割据时期内挑选出两对较为典型的时期,尝试着从历史的角度进行一种解读,通过认识历史来梳理其背后的发展规律和内在原因,以供参考。

桓温一败,苻坚再败。曾经战胜冉闵的「 ”小霸王”姚襄该何去何从?

当年五月,江西流民领袖郭敞擒获陈留郡内史刘仕降于姚襄,建康朝廷闻讯大惊,以这件事为契机,东晋与姚襄正式决裂。加上本来答应援助他的前燕又食言了,所以姚襄根本得不到任何援助。听说桓温要打洛阳,姚襄很高兴,在他看来,东晋就没有帅才。此战桓温亲自披甲督战,命晋军结阵而进,只一战,大败姚襄。另一方面前秦得到消息后,本想册封姚襄官职,暂时稳住姚襄,等腾出手来再消灭他。

从「 ”欲加九锡而不称帝”入手,探析东晋桓温与其他枭雄的异同

自秦帝国完成中国的大一统之后,...迎来了长达400余年统一时期。两汉之后的魏晋南北朝时期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分裂时期,涌现了无数独领...的英雄豪杰。在西晋灭亡之后,北方被游牧民族政权掌控,而偏居江南的东晋王朝,则在门阀政治的辅佐下逐渐发展成为中国最富庶稳定的地区,中华文明的文化与经济中心在历史上首次南移。

淝水之战被延续了东晋的国运,但真的是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吗?

东晋军队的人数虽然少,但符坚的几十万大军也没有集结完毕,双方在前线的人数相差并不大,而谢玄敢于主动向符坚发出挑战,就是因为他算准了符坚此时的军队人数并不多。在笔者看来,淝水之战最后东晋打赢了,并不是什么特别出格的事,东晋赢在准备充分方面,并不全是以少胜多的奇迹。

淝水之战后的墙倒众人推,从慕容到姚苌再到东晋,苻坚表示很崩溃

公元384年,三月慕容垂起兵后,他立即亡奔关东,收集了数千鲜卑人起兵。考虑到大多数慕容鲜卑贵族被强迁到关中,乃进屯华阴,企图号召关中鲜卑。慕容冲也是慕容暐的弟弟,前燕时为中山王。其姐清河公主美貌,燕亡后为苻坚所纳,慕容冲也很俊俏,姐弟俩都得到了苻坚的宠幸。▲影视剧中的慕容冲剧照,图/网络。

并非是「 ”南征易而北伐难”,而是那些北伐的家伙大都不靠谱

(本文约8900字,全文阅读大概需要12分钟)华夏文明与世界上其他古老文明的一个显著区别,那就是对于「”大一统”近乎执拗的不懈追求。哪怕是在诸如两宋这样极度强调偃武修文、不以开疆拓土为功的朝代,收复失地和重建一统依然是毫无争议、放之四海皆准的政治正确。谁要是敢反对,就得像秦桧等人那样被万人唾...、遗臭千年。因此在其他古老文明纷纷凋敝或是灭绝之后,华夏文明之火才能亘古不熄、源远流长。仅凭大一统之功

此人是陶渊明曾祖父,虚伪堪称东晋岳不群,搬砖都能搬出优越感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东晋大诗人陶渊明,靠着一首首含义隽永的田园诗,奠定在诗圈儿的祖师爷地位。陶家出了这么一位宗师级人物,源自家族世代传承。陶氏家族在东晋算不上顶级豪门,比不上王谢庾桓等世代兴旺的大家族,但在陶渊明曾祖父陶侃这一代,一度成为东晋最有权势的大门阀。陶侃字士行,生于三国末年,跨越三国、西晋、东晋三个时代。历史人物但凡跟三国挂上都令人眼前一亮,一股英雄人物的即视感。况且此公连跨三

唯一投降过两个国家的亡国君,在新朝屡次担任高官,安享晚年而终

文/格瓦拉同志亡国之君的命运大都很不堪,不是死于非命,便是忍辱偷生,在亡国后依然能保持荣耀者,简直是「”凤毛麟角”,而前凉的亡国君张天锡便是其中的典型。不仅如此,张天锡先后投降过两个国家,在亡国君群体堪称绝无仅有。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位传奇人物。前凉属于十六国政权,强盛时割据凉州、西域,在大部分时间里都向晋朝称藩,但第八任君主张祚在位时,却一度称帝。张天锡是前凉第十位君主,文王张骏的幼子,桓王张重

东晋「 ”异类”卞壸,为何受到后世历代帝王尊崇?

东晋是历史上很奇特的一个朝代,由于门阀世族达到顶峰,导致皇权衰弱,提到东晋,好多人首先想到的往往不是帝王,而是世家大族,比如,王导、王敦、谢安、谢玄、桓温等,他们在不同时期,出将入相,把持朝政,显赫一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