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展子虔《游春图》的鉴定问题 而且,关于《游春图》的鉴定,诸如款识、著录、质地、题材、画风等等,均存在不少问题,这些基本问题如果不能解决,《游春图》为展氏真迹之说,恐难以立足。这个问题从来无人指出,争议《游春图》的正反方都是公认为徽宗所题的。但这并不影响我们来鉴定“展子虔游春图”六字是否宋徽宗所书,因为我们可以采用反证的鉴定...。
谁动了“鉴宝国字号”的“奶酪”? 可以这么说,国内艺术品市场的不断发展促使一批真正有实力的鉴定专家产生,新生力量的兴起开始挑战“鉴宝国字号”的权威性和民众认知度,是他们动了那块“奶酪”。对于一度陷入低迷状态的“鉴宝国字号”来说,这可谓一场及时雨。
蒲华及其书画真伪识别之我见 蒲华及其书画真伪识别之我见蒲华,以画竹最为著名,兼擅山水与四季花卉的胥山野史,虽然谢世已近百年,但其作为“落笔不经意,妙入秋毫颠”的海上新画派创始人,在中国绘画史上有着功不可没的地位。笔者从事文博工作数十年,较多接触蒲华作品原件,对其真伪的认识,耳闻目睹,小有积累。蒲华书画作品上使用的印章,有不少都为常用印章。也有新仿造的蒲华书画,形体上基本与原作相同,如不仔细辨认,也会让它蒙混过关。
名流高官的华丽转身 海派绘画的兴盛与崛起 名流高官的华丽转身海派绘画的兴盛与崛起历史有时就像一个万花筒,有些偶然的、并不经意为之的因素出现,往往导致了一种巨大而富有转机的嬗变。一从封建社会末代官吏到海派书画家的集体转业换岗一个艺术流派的兴盛与崛起,与该流派成员群体的组合有着直接的关系。二为适应市场而变法创新这批中国封建社会末代的高官大吏是以遗老遗民的心态移居于上海,当起了寓公隐士的。海派书画家的如此阵容,这在当时乃至今后是独一无二的。
丝情画意——织绣书画 丝情画意——织绣书画我国的织绣工艺相当发达,历史悠久,品种多样。织绣书画是其中最具观赏性的一类。它有别于在纸绢上用笔墨表现的书画作品,而以细致的织工、缜密的刺绣,创作出别具一格的书画作品。由于...工艺的不同,织绣书画大致可分为织造书画和刺绣书画两大类。刺绣书画是绣工以绣针引彩线在织物上刺缀运针,以绣迹构成纹样,创作的书画作品。刺绣书画刺绣,又称“女红”。
胆大妄为张易之 胆大妄为张易之———历代作伪史话之三一般说来,如非兵燹水火朝祚不保,宫廷内府藏品之丰富是私家难与比肩的。唐高宗李治及武则天时期,张易之、张昌宗兄弟深受宠幸。名画大量作伪,唐代张易之要算臭名昭著的第一人了。他竟胆大妄为至分派工匠各展所长,锐意摹写,且按原样装裱得丝毫不差,把皇府真迹窃归私囊。张易之伏诛之后,这批流出宫禁的真迹为官至礼部尚书的书画名家薛稷所得。
以鱼目混珠的刘彦齐 以鱼目混珠的刘彦齐———历代作伪史话之四说到古时的美术鉴藏,自然丝毫不能忽略与之关系紧密的社会环境和经济文化氛围。五代时期最值得一说的鉴藏名家,有赵嵒、刘彦齐二人。不过,刘彦齐虽贵为驸马,在古代美术史上却是为人诟病千古的人物。而刘彦齐则全是宵小之徒的行径,其奸计之周密和周全,显见还在前曾说及的张易之之上。
米芾鉴评颇留笑柄 米芾鉴评颇留笑柄———历代作伪史话之五北宋宣和年间,朝廷庋藏的各种书画珍玩物品经多年积累,达到了前所未见的丰赡。不过,米芾为人行事颇有令人意料不及处。更离奇的是米芾以精于鉴赏驰名,其私家所藏书画当中也多有赝品,弄得一再成为苏轼、黄庭坚辈的笑柄。看来,米芾名士风流一世,鉴评书画则未必可靠,而这竟又成了米家特色。
功过难言“硬黄纸” 功过难言“硬黄纸”———历代作伪史话之六说到书画的搜求和整饬,不能不追溯到喜爱书画的李渊、...。“黄檗”者,黄柏是也。据此,可断定世间流传书于硬黄纸上的所谓二王真迹,唐人仿书而已。“硬黄”,后来在鉴定行家话语中,便是指临摹本了。“硬黄”自然只是一种有效的技术手段,“成亦萧何,败亦萧何”,它在不同的人和不同目的的应用中,却有截然相反的结果。而今我们评说“硬黄纸”,孰是孰非,功欤过欤?
书画裱件偷换造假法辨识 书画裱件偷换造假法辨识“偷换”二字即常用成语“偷梁换柱”的字面缩写,比喻暗中玩弄手法,用假的代替真的。书画“偷换”造假常见的有“裱件偷换”、“题跋偷换”、“扇面偷换”和“册页偷换”四种类型,此次先说“裱件偷换”。书画鉴藏界称这种有年头的裱件为“原装老裱”,它主要是指裱件外观呈现的陈旧感觉并让人习惯性地联想到货色的地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