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功过难言“硬黄纸”———历代作伪史话之六说到书画的搜求和整饬,不能不追溯到喜爱书画的李渊、...。“黄檗”者,黄柏是也。据此,可断定世间流传书于硬黄纸上的所谓二王真迹,唐人仿书而已。“硬黄”,后来在鉴定行家话语中,便是指临摹本了。“硬黄”自然只是一种有效的技术手段,“成亦萧何,败亦萧何”,它在不同的人和不同目的的应用中,却有截然相反的结果。而今我们评说“硬黄纸”,孰是孰非,功欤过欤?
功过难言“硬黄纸”
———历代作伪史话之六
说到书画的搜求和整饬,不能不追溯到喜爱书画的李渊、 ... 。初唐时期,他们便以提倡文教为治国之一策。由是,内府屡有搜求和整理书画典籍的大举措。《新唐书·艺文志》说:“贞观中,魏征、虞世南、颜师古继秘书监,请购天下书,选五品以上子孙工书者为书手,缮写藏于内库,以宫人掌之。”连“书手”都必须出自五品以上官员之家,缮抄之郑重其事可想而知。 ... 还是秦王时便收藏字画,所得每由薛收、褚亮、虞世南等跋尾押署。登极之后,他多次派专人往各地搜访名迹。唐代史籍多处说到,太宗出御府金帛,购天下古本。皇室搜求书画既勤,对藏品的署记、鉴别、分帙各方面也做得有板有眼。唐太宗以“贞观”、“开元”为印押缝,乃开帝王鉴藏印玺风气之先。贞观六年(632),内府整理入藏的各种书迹,据《新唐书》记载,共得“二王、张芝、张昶等书一千五百一十卷”,汉魏以来的其它书迹亦有三百卷。对于内府所藏书画,由魏征、虞世南、褚遂良等进行鉴别真假。褚遂良目光尤称精审,据说经他甄别的法书,真伪一无舛误。而此时待诏文林馆的李怀琳,则是作假能手。
... 最嗜王羲之的书法,对其书迹的搜求自不遗余力。贞观十三年(639), ... 下诏以高价购求右军书,征集来的书迹均重加装池。张怀瓘《书断》记述,得真书五十纸,行书二百四十纸,草书二千纸,一并以金缕杂宝装轴、织成帙。后世所传之右军书迹,与 ... 大力收聚王羲之墨迹有关,家弦户诵的“萧翼赚兰亭”故事便说明了这一点。据何延之的说法,当 ... 收得《兰亭序》原迹后,以房玄龄举荐萧翼知人善任,赐赏彩锦千段。萧翼则封员外郎加五品官衔,对老和尚辨才也不予责罚,还赏给三千段锦三千石谷。
古代并无现今的照相印刷复制技术,要让书画作品原迹传之弥久,要在更大范围里推广流播,惟一 ... 是以摹拓手法复制出一份或多份副本。隋唐时代均设置了专门摹拓书法的匠师。 ... 喜获《兰亭序》原迹,命供奉拓书人赵模、韩道政、冯承素、诸葛贞四人各响拓数本,俾便赏赐给皇太子、诸王与近臣。据说,拓书人汤普彻奉命复制赏赐房玄龄等人的《兰亭序》时,斗胆把多余的复制本偷传出宫,此卷“天下第一行书”乃得流传后世。
拓书人即专事复制书画名作的工匠。他们的职责,是不惜穷年累月以响拓 ... 摹制只逊真迹一等的复制品。何谓“响拓”?宋人赵希鹄《洞天清禄集》释之甚详——“以纸加碑上,贴于窗户间,以游丝笔就明处圈却字画,填以浓墨,谓之‘响拓’。”说白了,就是蒙纸于原作上,双勾填墨,故最能接近原作。宋以前碑帖书画的复制,即以此为主要手段。包括集字勾摹,如王羲之书钟繇的《千字文卷》,其 ... 也概莫能外。唐太宗令人复制王羲之的《兰亭序》,武则天万岁通天年间依王方庆所呈书迹摹写《万岁通天帖》,均属响拓。现时世人尚有幸得睹这些书迹的面目,也全有赖这前人的“响拓”。
唐初以前,“官本”或“私本”的摹拓,目的除了获得最接近原迹的副本,还有是以摹写途径入手学艺的。这时的摹本,连原纸破损处都不惜以细线逐一标明,可见并无欺世之意。
不过,这书画摹拓的复制之法,其后却成了作伪者的终南捷径。作伪之严重,在唐宋之际已到了令人惊心骇目程度。仍仅以书法为例,书史上的一件大事,是宋代的汇刻丛帖。北宋淳化三年(992),宋太宗出秘阁所藏历代法帖,命王著编次摹刻。用赵希鹄的话说,王著“小人,不学”。由这不学无术的家伙主持的《淳化阁帖法帖》煌煌十大卷,虽被推为历代“法帖之祖”,但真伪掺杂,当中所收苍颉、夏禹、孔丘、张芝、崔瑷等人的一大批书迹,皆属伪物。后来米芾《跋秘阁法帖》、黄伯思《法帖刊误》均指斥其谬。至学风谨严的清代,王澍《淳化阁帖法帖考》更取米、黄及顾从义三家之言,逐帖考核评骘,这是后话。至于宋元其它丛帖中,伪物也复不少。这一连串例子,可证古时的复制与伪作纠缠不清的事实。
赵希鹄曾说到一种所谓“硬黄纸”的奥秘——“硬黄纸,唐人用以书经,染以黄檗,取其辟蠹。以其纸加浆,泽莹而滑,故善书者多取以作字。今世所有二王真迹或用硬黄,皆唐人仿书,非真迹。”“黄檗”者,黄柏是也。树皮能入药防蛀虫,木茎可制黄色染料,为唐人写经书纸所喜用。据此,可断定世间流传书于硬黄纸上的所谓二王真迹,唐人仿书而已。
“硬黄”,后来在鉴定行家话语中,便是指临摹本了。而“响拓”一法,其实较多的情况是用于书法上,用在画上的后来则较少。《洞天清禄集》对此进一步解释说,五代两宋时,画法逐渐复杂多变,尤其是水墨渲染的渗化效果,无法以“响拓”的勾摹方式复制,惟有以临写代替之。
摹拓复制之法,本由保存原迹和流传播布的初衷发展而出,不意变成了造假者鱼目混珠的利器。“硬黄”自然只是一种有效的技术手段,“成亦萧何,败亦萧何”,它在不同的人和不同目的的应用中,却有截然相反的结果。而今我们评说“硬黄纸”,孰是孰非,功欤过欤?
来源:文物天地
作者:梁江
编辑:因因
以上内容由历史认知网整理发布(WWW.lishixinzhi.Com)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