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

般若大义

此一智慧的圆成,在印度便称之为“般若”。般若是佛陀所证的境界的总称,也是他所提出的一切思想的代名词,我们可以称之为诸佛之母,亦可称之为诸佛之实际。“无有毫末善,不从般若生”,一切功德善根皆依此缘此而产生成长。此即所谓“摄万行归六度、摄六度归般若”。般若是行,不行而行,行于诸法。但是,虽如上所说,“一切皆般若”,毕竟般若还有其最基本最主要的含义,即所谓般若大义,也就是“空”。

“有漏皆苦”的意义

佛教认为众生不明白一切法缘生缘灭,无常无我的道理,而在无常的法上贪受追求,在无我的法上执着为“我”,或为“我所有”,这叫做惑,惑使人烦恼,所以又叫做烦恼。总之,佛说世间有无量的苦,苦不是孤立的自己生起来的,也不是造物主给予的,也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因缘的。上面所说因惑而造业,因业而有生死苦,就是佛教对苦的缘起解释,全面分析起来有“十二缘起”。

面对烦恼的心态和智慧

师兄出了个主意“你每天扫之前摇摇树,不就不用天天扫了”。小和尚觉得有道理,可是第二天依然一地落叶。小和尚一脸茫然,主持听说了。

五百菩萨的大愿

过去旷野菩萨化身为鬼,散脂菩萨化身为鹿,慧炬菩萨化身为猕猴,离爱菩萨化身为羚羊,尽漏菩萨化身为鹅王,一共有五百名菩萨都各自化身为种种飞禽走兽的模样,而且他们的身体都发出智慧的光彩。每一菩萨都举起一盏明灯,让灯光高高照着,照亮整个天地,因为五百菩萨都要去供养各地的佛。

佛陀弹琴譬喻的教导

佛陀弹琴譬喻的教导有一次,佛陀来到摩揭陀国王舍城,住在东北方城外的灵鹫山,而尊者二十亿耳,正好也在附近的一处坟场精进修学。尊者二十亿耳不分昼夜地勤修,不是禅坐就是经行,日夜不离佛陀教导的三十七道品。尊者二十亿耳听了佛陀这番开导,重新燃起了修学的热诚与信心,常常念着上面佛陀弹琴譬喻的教导,继续修学,不久便成就解脱了。

孙陀利的业果

佛陀在世时也曾遇到许多困难,其中有一件事让佛陀永远难忘,那就是;孙陀利毁谤佛陀的事件。孙陀利是一位生活在风月场所的女人,她听说有许多人都跟随佛陀出家,这些人当中甚至有她以前所爱、所依靠的人。虽然孙陀利用尽妖艳的姿态,却无法动摇这些出家人的心。

一个比丘的600年轮回

自己宿命的轮回再次得到佛菩萨的澄实。我由一个不信任何鬼神的人,学佛后成为一个相信因果的人,而且又真实见到自己果报轮回的时候,又怎么不感激本师释逝牟尼佛、本尊观世音菩萨及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诸大菩萨的加持呢?一世比丘,得两世人生福报,不知积善积德,反而造下种种恶因,轮回到三恶道十次。这是因为我前生学佛的好处,所以只在三恶道的畜生道轮回,到恶缘尽时,佛种在遇善缘时又会发芽,这就是今生又学佛的原因。

嗔堕恶趣

于是,沙门立即止步,左右寻视,未见有人,甚为惊异。沙门闻言,知其如是,随即为之说法,并加忏悔。所谓“嗔是心中火,能烧功德林”。假使偶遇人事之逆意,当以忍辱治之,嗔恚自会不起。但千万搬动不得,以免其兴起嗔念,而堕恶趣。不幸一息呜呼,院方立即送至太平间。

如何修行——一个古老的 ... 故事

佛教修行的圆满,不仅靠表面的改变,如出家或诵经。所以,佛教修行的第一要件就是转念。许多...佛教的修行者,以这种方式出家,拥有无法描述的身心满足。有一个古老的...故事说,很久以前,有一个名叫多隆的喇嘛,远近驰名。一天,多隆又见到他。“读经当然很好,”多隆说:“但如果你能够修行,不是更好吗?”不久之后,多隆看到他在打坐,就说:“我承认打坐很好,但如果你能够修行,不是确实更好吗?”

是非止于智者

由这段经过可知,一般人都难免会有猜测的心理,很容易听信流言,这就是“是非”易行的原因。而佛陀只抱着“行正、言正、心正”的态度应对,他不动声色、随顺机缘教化,“是非”自然消除,也正是“是非止于智者”的证明。唯有如此,生活才会快乐自在,而不会被卷入是非的漩涡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