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此一智慧的圆成,在印度便称之为“般若”。般若是佛陀所证的境界的总称,也是他所提出的一切思想的代名词,我们可以称之为诸佛之母,亦可称之为诸佛之实际。“无有毫末善,不从般若生”,一切功德善根皆依此缘此而产生成长。此即所谓“摄万行归六度、摄六度归般若”。般若是行,不行而行,行于诸法。但是,虽如上所说,“一切皆般若”,毕竟般若还有其最基本最主要的含义,即所谓般若大义,也就是“空”。

般若思想的出现标志着大乘佛教的完成,虽然在大乘经典的发展史上,般若经是大乘佛教最早期的经典,但它所含的内容和境界,正是大乘佛教最高度的智慧表现,也是佛教自产生以来,所欲表现的诸佛本质。佛教本来就是一个追求智慧的宗教,佛陀为寻求解脱,苦行六年,最后在菩提树下获得大彻大悟,为的就是求取一种最高的智慧,破除人生的无明 ... 。此一智慧的圆成,在印度便称之为“般若”。般若是佛陀所证的境界的总称,也是他所提出的一切思想的代名词,我们可以称之为诸佛之母,亦可称之为诸佛之实际。它的具体内容就是诸法之实性,亦是所谓缘起性空之真谛。简言之,就是实际,就是性空。 般若是诸佛之母,有般若而后有菩萨、有如来、有人天、有二乘。“无有毫末善,不从般若生”,一切功德善根皆依此缘此而产生成长。般若又是诸佛的眼睛,有了般若以后,施、戒、忍、勤、静虑才能发挥作用,超越生死苦海,登安乐彼岸。此即所谓“摄万行归六度、摄六度归般若”。相反,如果没有般若的慧眼,一切佛法将都要变成世法,世法与佛法也就无从区别。所以《大智度论》说:“般若为导,五度为伴;若无般若,五度如盲。”般若是行,不行而行,行于诸法。无所得为方便,不行而行;是行有其所得,无得而得。因此,我们可以说,一切诸法,平等平等,非一非异,此般若彼亦般若;一般若、一切般若。但是,虽如上所说,“一切皆般若”,毕竟般若还有其最基本最主要的含义,即所谓般若大义,也就是“空”。下面我们从几个方面理解般若空观: 第一,缘生故空。缘起故性空,性空故缘起。诸法因缘而生,诸法因缘而灭。法不孤起,仗缘方生;缘不自成,助因而有。因缘和合,万法乃生。诸法如果自有其性,则不应待缘,因为它因缘而起,所以是既无自体又无自相。非有而有,幻相不实;有即非有,当体即空。以此来观察无常世间,则知生而无生,法性湛然;无生而生,业果俨然。若见缘性则脱缘缚,了知诸法性空而无我我所。如此则性情湛然清净,智慧之光也就会显现出来了。 第二,幻化不真故空。一切世间诸法都是因缘所生、幻化而有,内而身心,外而世界,都是如虚如幻,性空非实。如僧肇所言:“夫有由心生,心因有起,是非之域,妄想所存,故有无殊论,纷然交竞者也。”(《注维摩诘经》),《大正藏》卷38,372页)所谓有和无都是心所产生的虚幻不真的概念。 “心者何也?惑相所生。”(同上书353页)心是被假相迷惑的结果。“内有妄想,外有诸法,此二虚假终已无得。”(同上书377页)内心之妄想,外界之万物,最终都是虚空而一无所得。 第三,心空境空。色不自色,因心故色;心不自心,因色故心。三界虚幻,唯心所现,离开心就没有所谓的六尘境界。一念心寂外境常虚,人法顿空诸缘自息,诸缘无缚本自解脱,六尘无性本自不生。心性无染寂灭常乐,性自清净即是菩提。此所谓“心生一切法生,心灭一切法灭”。 一言以蔽之,般若即空,空即般若。空是其本,有是其末。空是胜义,有是世俗。是故经云:“般若波罗蜜多,是 ... 罗蜜多,是无边波罗蜜多,是无量波罗蜜多。” 以上内容由历史认知网整理发布(WWW.lishixinzhi.Com)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本文标签:般若文化佛教大乘佛教因缘
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